为什么刘询没有像刘协那样,在权臣霍光病死后,由霍光的儿子继续掌权,皇权继续架?

River


汉宣帝刘询和汉献帝刘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在说他们之前,先说一说这二位的前任,刘贺和刘辩。虽然都是废皇帝,霍光用的是他孙女上官太后的名义,而董卓是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废掉了刘辩!这就非常清楚了,霍光虽然弄权,还不敢超过汉王朝的大框架,而在东汉末年汉王朝早已什么也不是了!即便是后来的曹操,他虽然给了汉献帝实权之外的一切皇帝待遇,但是汉献帝已然只是一枚“橡皮图章”了……



霍光是汉武帝刘彻给儿子汉昭帝刘弗陵留下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换言之,霍光最初只是四分之一,并不是一家独大。不久之后,金日磾去世,剩下的三个辅政大臣开始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再后来,上官桀和桑弘羊为了搞掉霍光,与汉昭帝的哥哥——燕剌王刘旦玩起了暧昧,企图直接搞掉霍光和汉昭帝,扶燕剌王刘旦上位。辅臣之间互斗原本是汉昭帝乐于看到的,但是辅臣与刘姓诸侯王勾结,这就犯了汉昭帝的大忌了!于是,汉昭帝与霍光联手搞掉了上官桀和桑弘羊。自此,霍光成为了唯一的辅政大臣,开启了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霍光是在汉昭帝支持下搞掉上官桀和桑弘羊的。也就是说,霍光的权力根子上还是源自汉昭帝,二人实际上是一体的。而且,朝堂之上并不是铁板一块,汉昭帝作为正统皇帝,还是有较大号召力和市场的,霍光对此是颇有些顾忌的。终汉昭帝一朝,霍光最多也只能算作是和汉昭帝维系着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汉昭帝拿不下霍光,霍光也搞不掉汉昭帝!霍光真正失去制约,那是汉昭帝去世之后的事情了。



但是,彼时汉王朝刚刚经历过文景之治和文景武削藩,汉武帝又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虽然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但是经过汉昭帝一朝的恢复,经济形势也已经有所好转。换言之,彼时的汉王朝仍然属于盛世尾声,既无内忧、也无外患,老刘家还是很有市场的!再换言之,无论是世家大族、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百姓,对汉、刘这两面大旗都是认同的。霍光只要不损害这些人的切身利益,弄权、专权都可以,但是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缺乏民意基础,这也是为什么霍光不自己直接废黜刘贺,而是借上官太后之名的原因所在。一旦霍光玩起后来曹操的那一套,无异于将自己置于了众矢之的的位置,很可能得不偿失。



曹操面临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经历了外戚、宦官之乱和黄巾暴动,汉王朝早已官心、民心尽失。很多所谓汉王朝的“忠臣”,也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名声,不愿意背负“贰臣”之名罢了,至于皇帝姓不姓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只要不是我搞下台的就行。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了,曹操架空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功不可没。但是,在曹操晋位魏公时,荀彧却表示了激烈反对。他是为了汉王朝吗?显然不是,无非是不想背负一个“贰臣”的恶名罢了!而且,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都之后,整个朝堂之上基本上都是曹操的班底,汉献帝只是一个“外来户”,毫无根基可言,只能任由曹操想干嘛干嘛了!



再就是汉宣帝的策略了。因为有刘贺的前车之鉴,汉宣帝即位之后,并没有急于抢班夺权,处处推崇霍光。即便是霍光的夫人霍显借御医之手毒死了汉宣帝的原配皇后许平君,汉宣帝也咽下了这口气,并且娶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继后,最后搞得霍光都有些过意不去了。但是,汉宣帝并没有彻底放弃权力,他即位之后便开始不遗余力地拔高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并借助汉武帝为自己的正统性制造舆论。为什么?霍光是汉武帝一手提拔之人,否定汉武帝就是否定霍光,因此汉宣帝拔高汉武帝,霍光没有任何理由阻止和反对。同时,汉宣帝拔高了汉武帝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身的正统性。如果霍光要拿下汉宣帝,等于是把自身的合法性也给否定了!如此一来,汉宣帝等于是把霍光和自己捆绑在了一起,霍光一旦有所异动,会变得非常被动。



因此,霍光虽然专权,却没有彻底架空汉宣帝。在无关大局的问题上,霍光对汉宣帝还是放权的。同时,汉宣帝也明白自身的处境,在大政方针上,还是充分尊重霍光的,并没有表现出抢班夺权之意。此举让霍光逐渐放松了警惕,认为汉宣帝并没有威胁自身地位的企图,二人总体保持了一个“互敬互爱”的局面。但是,毕竟汉宣帝手里还是有了一些权力的,这为其发展自身势力提供了基础和大前提。在表面上尊重霍光的同时,汉宣帝借助“恩亲”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断提高自己祖母史家、母亲王家和原配许家的地位。同时,又借助给祖父戾太子刘据“变相平反”的机会,为卫氏家族、平阳侯曹氏家族“复家”,将因“巫蛊之乱”失势的一些世家大族纳入了自己麾下。“恩亲”理所当然,卫氏家族更加是霍光的亲哥哥兼革命引路人霍去病的母家,这一切并没有损害到霍光的切身利益,霍光也默认了。可恰恰是这些人,最后成为了汉宣帝剿灭霍氏家族的重要帮手和联络群臣、世家大族的纽带。



最后便是霍光的因素了。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霍光一直只是弄权、专权,并没有生出改朝换代的野心,加之汉宣帝的主动示弱,使霍光觉得,自己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威胁。因此,终霍光一生,总体上还是在为汉王朝“服役”,并没有另立中央。直到霍光去世,他的爵位仅仅是博陆侯,并没有超出“二十等军功爵”范畴。曹操则不同,曹操临终前已经晋位魏王、加九锡,并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中央政权”。换言之,霍光去世后,他的儿子能够合法继承的只有博陆侯爵位,而曹丕继承的却是魏王爵位和一整套“中央政权”!曹丕可以几乎完全抛开汉献帝,但是霍光的儿子要想“接班”,却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汉宣帝。



霍光临终前,汉宣帝依然延续了之前的既定策略,像亲儿子一般对待霍光,并且同意了霍光临终前要求分封三千户给侄孙霍山(霍光另一位哥哥的孙子),以续兄长霍去病之后的请求。在霍光死后,汉宣帝又给予了霍光黄肠题凑、金缕玉衣等帝王葬仪,并让其子承袭了博陆侯爵位,暂时稳住了霍氏家族。在霍光丧事完毕之后,汉宣帝紧接着又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将霍光的儿子霍禹由右将军升为大司马,却拖着不给印绶,此举等于是变相削夺了霍禹的兵权。同时,汉宣帝又将霍氏家族的骨干分子以升官为由外放,使之远离权力核心。



等霍氏家族缓过神来时,忽然发现自己被架空了。于是,霍氏家族坐不住了,打算趁着老爷子残余的影响力作最后一搏。就在这时候,金日磾的儿子、霍光的女婿金赏出场了。作为霍光的女婿,显然霍氏家族没有把他当外人,对于这场即将发生的“谋逆”,金赏是知情的。可他是政坛不倒翁金日磾的儿子,颇得乃父真传,关键时刻金赏作出了重要的政治抉择——向汉宣帝告密。汉宣帝正愁没有理由搞掉霍氏家族,有了金赏的告密,汉宣帝名正言顺,一举拿下了霍氏家族!除了金赏,整个霍氏家族被连根拔起、不复存在。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汉宣帝刘询和汉献帝刘协一个是中兴之主,一个是亡国之君。



汉宣帝刘询是汉武帝太子刘据之孙,继位之时,霍光专权,但是霍光不窃权。此时的大汉还是完整的国家,皇权还是有说服力的,且汉宣帝刘询还有点势力,在霍光死后,可以重新掌握国家的大权。自己都能够掌握权力了,为啥还要人来专权威胁自个的皇位?




汉献帝刘协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少帝刘辩被董卓毒杀之后,被立为皇帝。此时的天下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根本无人效忠皇帝(刘备也只是借皇帝的旗帜罢了)。在被曹操扶为傀儡之后,汉献帝刘协彻底的成了一个高贵的摆设。直到曹丕继承曹操的位置,刘协禅让皇位给曹丕,自己则被封为山阳公,安度晚年,根本没有实力复位,也不想复位(结束了自己傀儡的一身,现在安度晚年,何必冒险勒!)。


百花争艳只为你


以为刘询虽然是皇族嫡系,但是因为巫蛊之祸的牵连,从婴儿时期就流落在民间,知道成年以后才被霍光挑选,坐上了皇帝宝座,所以霍光活着时候,与其有大恩,按礼当尊重!

霍光去世以后,霍氏族人跋扈,刘询自然不能以霍光之礼而下其族,灭之毫不留情!

你可以想象,刘询长于民间,没有任何的照顾之下,能够活下去,并且在民间娶妻生子,磨炼的性格必然是灵活而有坚韧,完全不同于生于深宫长与妇人之手的刘协,他入宫时候在民间都已经生了孩子了,所以是一个心智非常成熟健全之人,自然不可能让汉室大权旁落,受制于人!

昭宣之治,肇始于霍光,全盛于刘询,是有道理的,并非偶然!

具体你可以看我做的短视频,里面有更详细解释。


东郭讲古


刘询和刘协不一样,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刘询继位时正赶上霍光专权,虽然是霍光专权,但是做为皇帝他仍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霍光虽然专权,但是他没有篡权,而且他还是汉武帝钦命的托孤老臣,刘询最担心的不是霍光篡夺他的大汉江山,而是霍光拥有废立皇帝之权,霍光经营朝政这么多年,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廷的各个角落。



远的不说,汉昭帝继位这么多年大权一直旁落,凡事都交给大将军霍光处理,另外,在自己之前的刘贺就是前车之鉴,霍光在的时候每次出行他都感觉犹如芒刺在背,所以说刘询对待霍光是十分的小心谨慎,而刘询作为汉武帝刘彻的皇曾孙,血统高贵,从小长在民间,深知世间疾苦,刘询继位后一直培养自己的势力,包括他的岳父许广汉、以及祖母史家等外戚势力,另外还有朝中反对霍光的一些势力,他都善加利用,在霍光去世后很快就将霍氏一族铲除,不过他仍然将霍光放在麒麟阁二十一功臣之首,因为他知道,没有霍光就没有他的今天。

汉献帝刘协作为汉灵帝的小儿子,初封陈留王,但他生不逢时,他出生时他的老子将天下搞得一塌糊涂,东汉帝国随时都会崩塌,果然,汉灵帝死后,天下大乱,大将军何进想灭了宦官,他招董卓进京,结果董卓还没道来何进就被宦官所杀,董卓进京后把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诛杀殆尽,顺便把洛阳城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带着皇帝和满朝文武回长安了,顺便把汉少帝刘辨给弄死,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

再后来几经波折汉献帝到了一代奸雄曹操手里,曹操认为他奇货可居,想用他干一票大买卖,于是就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日子,于是汉献帝就成为了曹操的傀儡,在曹操死后,公元220年十月,他的儿子曹丕干了他老子想干却没来得及干的事,那就是篡权,东汉至此灭亡。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安度晚年,结果还是很不错的。

刘询和刘协同样都是由权臣扶植起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大飞哥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时代不同,刘询继承皇位时,天下太平,皇权还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到了刘协继承皇位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皇权被践踏,皇帝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

二、霍光是专权,他是权臣,但是并没有篡权的野心,而曹操不同,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生前被封为魏王,加九锡,加九锡就表明了他篡位的决心,这一殊荣只有天子才能享受。

三、刘询有外家可以依靠,另外他的祖父太子刘据的故吏和卫氏家族的部分势力尚存,可以给他提供一定的支持,从他铲除霍氏家族的手段看,刘洵也绝非等闲之辈,反过来看看刘协,犹如丧家之犬没有可以依靠的势力,所以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际遇就造成了他们两个不同的结局。


大飞哥爱历史


霍氏一族掌握权力非常大,把控宫中警卫和兵权。汉宣帝为何在霍光死后取得权力,来看下。

一,汉宣帝强烈的危机意识。从登基时就韬光养晦,示弱示好。自始至终都把霍氏家族作为大敌,这种危机感促使宣帝不会留霍氏家族。

二,分权收权。霍光死后,一方面宣帝继续加封霍氏家族,另一方面重用心腹大臣,如提拔御史大夫魏相为宰相,重用其岳父,任命邴吉为御史大夫。一些列操作达到集中权力的目的。对霍氏家族明升暗降,使用亲信掌握兵权。

三,宣帝个人的雄才大略。前期他通过武帝庙号和远征匈奴等事件确立了极大的威信,某种程度上巩固了统治,取得部分朝臣的支持。

三,霍光死后,霍氏家族儿子霍禹有没有反叛之心还两说。再说他是否具有他爹霍光那种掌握全局的能力。霍禹的实际权力被架空,并无实权,说一句他没有兵权,此时的兵权大都直接或间接掌握在宣帝手里。所以霍光死后,霍家并无实力来控制皇帝。


黑白史地理牧


霍光虽然权势很大,但是并没有大到架空皇权的地步!

霍家杀了许皇后,做丈夫的不报仇,可是当儿子的绝对不会善罢甘休,霍光不灭族是不可能的了!


此人推出头调


因为刘询不想死…

权柄下移,人主求好死,而不可得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