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兰音社馆


什么原因让赵国在战国七雄中成为最能跟秦国硬刚的国家?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纵观中国的历史,西周末年周天子的昏庸无能,招致群臣和百姓的围攻。


周朝最后一个天子周幽王被申侯与犬戎在镐京杀死,自此,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在战国七雄争霸时期,秦国率先完成变法,实力蒸蒸日上,这也为秦国积累了扩张的资本。

秦国的军功制度让国内士兵非常渴望战争,他们只有通过战争才能改变命运,如此一来人人好战,而且人人敢战。

不过,在战国七雄中,有一个国家具有和秦国硬刚的实力,他就是赵国。

这样听起来可能很奇怪,秦国如此强大,赵国凭什么能与之一战,待我与君细细道来。

秦国的统治阶级确实强于其他国家,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国采用远交近攻之策,瓦解六国联盟,导致赵国无法联合起来别的国家对抗秦国。

虽然失去了盟友,但赵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弱,赵国地处边疆,经常和周边野蛮的游牧民族打仗,他们也借鉴了游牧民族的作战风格。


赵武灵王还推行“胡服骑射”,为国家培养了一支实力强悍的骑兵。

相比而言,赵国的骑兵冠绝七雄,这一点秦国也无法相比,这也是赵国能与秦国硬刚的资本。

而且赵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化,这就极大增加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赵国地处平原,国内河流众多,非常适合种植农作物。

赵国从赵简子时期就推行轻徭薄赋之策,这极大的刺激了农业生产,与战国七雄相比,赵国的农业技术更加先进,他们采用一年两熟制,可以增加粮食收入,支撑军队作战。

只可惜赵国的实力相对比较弱小,而且赵国与秦国接壤,两国之间战争频发,自然很难休养生息。


虽然赵国具有和秦国硬刚的实力,但两国比拼综合实力,赵国还是略逊一筹,这也导致赵国被秦国所灭。


东方大史


赵国自长平之战损失40万人,自此以后就一蹶不振。可是再长平之战后赵国仍然更秦国硬刚了三十余年,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赵国还能在长平之战后抵抗秦国三十余年呢? 一、全国军民一心抵抗秦国的征服

我们知道赵国只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也只有不到五百万。而长平之战一战战死将近全国十分之一士兵之后,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战死。这极大的增大了赵国百姓对于秦国的仇恨,全国百姓爆发出来的空前团结,一致对外抵抗秦国的征服。内政方面,全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加强战备。所以在邯郸之战中,尽管全国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八九个月,等到其他国家的援军到来,最终取得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二、合纵连横,成功伐谋 长平之战时,赵国伐谋失败。

但是长平之战后,国家空虚,为了抵抗秦国,赵王采取合纵连横之势。对内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最终联合了齐、燕、魏、楚等国。

在长平之战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魏国出兵10万,但是由于主帅晋鄙持观望的态度,致使魏国军队没有参战,信陵君听说后就通过如姬窃取了魏王的虎符,最终夺得军权,带领军队前往赵国救援。这就是历史上“窃符救赵”的典故。

三、名将廉颇、李牧的战略布局

自长平之战后,廉颇重新被启用,虽然由于国内损失大量的人民,但是业涌现出了许多年轻将领,如: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还有乐乘、庞焕等中青年的将领。廉颇善守、李牧善游击,在加上再各国的支持下连却秦国。

当然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再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国国内由于饥荒,粮食不足,无力支持前线的军队继续作战,所以退出了上党的地区。而等到秦国粮食危机缓过来的时候,这时魏、楚等国也已经掏出了刀子等着秦国。

事实上,赵国虽然再长平之战损失惨重,但是再之后邯郸保卫战中,秦国也不好受,据统计秦国这两次战争也损失了三十多万,邯郸之战后,韩国收复上党郡,楚国收复河东,赵国也收复了太原等地。

所以赵国在最危险的时候,通过合纵连横打败了秦国,秦国也因此十余年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赵国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但是相比秦国的领土和人口的庞大,赵国的小国寡民,恢复能力远不及秦国,所以最后免不了灭国的结局。


这个历史很正


提起赵国的军事,最直接的一个印象就是胡服骑射。

不可否认,胡服骑射对于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一种质的提升。但是赵国的情况像极了现代社会的苏联。苏联与美国争霸,几乎是平分秋色的,但是这仅仅限于军事实力上,苏联大举发展军事,导致了农业轻工业规模始终发展不上去,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严重不匹配,这样的强国是虚的!

赵国也是如此,大幅度地发展军事,走军国主义道路,短时间内会取得直接的效果,例如破中山国、遏制齐国燕国、败秦国,都是军事实力提升的直接体现,但是这样的强大持久不了,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国力上不去,一味发展军事,只会成为一个跛子。

说句不合适的比喻,二战时期到时候法西斯德国,经济实力与法、英不相上下,但是就是因为走了军国主义道路,军事实力大大提升,才得以横扫欧洲,但是却持久不了,后继乏力,躲不过失败的命运。


玉树临风的九郎哥哥


这个问题的说法,我认为不够准确,应该说,赵国是战国后期,最能和秦国硬刚的七雄国家。

在战国初期,魏国靠魏文侯的励精图治,最先强大起来。军神吴起,率领天下至强魏国武卒,以五万之数,击溃五十万秦军,占领秦国西河地区。此时的魏国不仅硬刚秦国,还刚遍周遭强国。

魏国威风了近八十年,直到文侯的孙子,魏惠王被齐威王击败。而楚国经过宣威之治,国势强盛,楚国进攻齐国时,先胜后败,而楚威王自己分析,楚国虽强,但是却难以战胜秦国,此时的实力对比,应该是秦国=齐国>楚国。

齐国还带着衰落的韩魏,进击秦国,威不可当,因此齐威王和齐闵王初中期,七雄中最能刚秦国的是齐国。

齐闵王因为想独吞宋国,引起五国连纵伐齐,齐主力被灭后,燕国连下七十齐国城池。

而到了这时,数遍山东六国,只有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国最为强盛,这时,舞台才真正轮到赵国,此时直到长平之战前的赵国,才能说最能刚秦国,是山东六国的台柱子。

是强国倒下了,才显出了赵国啊,而此时的赵国,经过武灵王胡服骑射。吞灭了腹心之患,处在石家庄和保定之间的战国小强,中山国。

赵国原本是哑铃状,重心分别在山西中部的晋阳,和河北南部的邯郸。吞并了中山,让赵国吞了大补药,版图丰满起来。而且中山地都是平原之地,经济发达,赵国国势开始强盛。

然后向北扩张,击灭林胡,楼藩,一路沿着黄河打到河套平原的云中,建立了云中等三郡。

后武灵王虽然因为立储问题身死,但是赵国在赵惠文王的治理下,保持着强盛的国势。

这一时期,赵国是六国的国力担当,说它最能刚秦国,才算贴切。

六国中的其他国家都比赵国弱,矮子里挑将军,就它了。

实际上最能刚,并不代表刚得过。

山东六国,在心理层面,对秦国畏惧的要死,这才有完璧归赵的故事,不怕的话,就不用巴巴送和氏璧到秦国了。

长平之战后,魏国安釐王以信陵君为相,国势复振,不过也就十来年,没什么好说的了。


京猪大将军


这个问题问得好,有几个方面可论证这个问题

1.

赵国与秦国相邻

最开始是晋与秦相邻,秦晋的关系很复杂,当时秦一直向晋示好,双方互通婚姻,“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的。可是晋国有点摆谱,与中原其他诸侯国一样,心里根本瞧不起秦国。屡屡干一些背信弃义的事,当时秦王为了与中原国家平起平坐,有时也忍气吞声,不以计较。但数时候,双方以战争解决问题

秦晋经过崤之战,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新城之战,河曲之战,辅氏之战,麻隧之战,栎之役,迁延之役等重要战役 ,秦国被晋国牢牢封锁在函谷关和桃林塞以西,晋国控制了河西地区的诸多城池。晋国得以长期称霸中原,秦国则独霸西戎。晋国也成了秦与中原诸侯交往的天然屏障。只有楚国与秦国接壤,可秦根本瞧不起楚国这个蛮夷。


后来三家分晋,晋被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这几个国家与秦,在地理上成犬牙交错。

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

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

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

赵在最北方,与秦一起同时与匈奴交错在一起。注定了赵与匈奴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长期有战争的国家,国民、军队对待战争的态度和国家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这一占足够让赵国变得硬气。

另一点韩、赵、魏合谋分晋后,三家关系并不是很友好(也导致了让秦各个击破的结局)。

赵雍15岁的时候,父亲赵肃侯去世,继承王位。当时,正处于各国乱战时期,而赵肃侯又树敌太多。所以,周边的,魏、楚、秦、燕、齐等过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打算趁着国君刚立,政局不稳的情况下,把赵国给做了。

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雍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此外,赵雍年龄虽小,但是很有谋略,看到魏等国之间也有矛盾,就采取打拉、送钱等方式,破坏了魏等国的军事联盟,摆脱了危险。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赵在群雄的威信也就树立起来了。

四面有强敌,长期处于战争危险之中。生于忧患之中,战斗力肯定强了。

2.

赵国经历过改革

非常出名改革,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前面说了,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当时,赵国的服饰还是宽袍大袖,不利于打仗。而胡服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便于打仗。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

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赵武灵王的胡服改制很彻底,他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胡服,所以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就很广,加剧了改革的困难。

最开始,许多皇亲国戚非常反对,认为不能改变祖宗留下来的穿戴,改穿胡人的服装。不过,赵武灵王非常决绝,最后说服了所有人,赵国开始全面胡服骑射。

就凭这一点,赵国的骑兵与秦国骑兵力量已经是伯仲之间。把中原其他国家的军事战斗力已经远远甩在后面。

经过赵武灵王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赵武灵王二十年 ,赵武灵王进攻中山国。赵军捷报频传,一直攻到了中山国都城灵寿附近的宁葭,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

赵武灵王趁秦国此时内战正酣,西渡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林胡在与赵军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林胡王被迫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的良种马,才得以求和。在得到良种林胡马的补充后,赵武灵王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把他们编入到自己的骑兵军中。

3.

赵国名将辈出

李牧

李牧应该是赵国第一名将,李牧的一生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匈奴之战;后部分是对秦之战。

对匈奴之战中,通过周密的前期筹划,李牧率军二十万,其中骑兵仅为一万三千人,这是一支多兵种组成的混合部队,最终在诱敌深入后,在代郡和雁门郡这个地方对十万匈奴骑兵进行了围歼战,而后乘胜吞并了褴国、东胡、林胡等。

后来是对秦之战;当时秦国大将桓齮进攻赵国,斩杀赵军十万,兵临城下,当时赵国已经没有可用之大将了,赵王只得将李牧调回来,率军反击秦国;在肥下这个地方,李牧打了一个漂亮的围歼战,秦国损失惨重,被迫撤军。

秦视赵为最大敌人,于是又派王翦率军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原本赵国能转危为安,但却被秦国反间计所害,李牧被杀,司马尚被废弃不用,之后赵国被灭 。

廉颇

很多人都以长平之战中廉颇的防守手段认为廉颇能力不行,其实廉颇的战绩之辉煌,丝毫不差于白起、王翦和李牧;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

赵惠文王死了以后,到了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奔魏时居于大梁,当时的廉颇还是想为赵效力,而赵王也觉得还是需要廉颇,于是派人去看看廉颇情况如何,但是由于赵国很多人都不希望廉颇回来,于是设计暗害,传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笑话,而后又到了楚国。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赵奢

赵奢原本是赵国的收税官,但是一次机缘巧合下,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

赵王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后来赵奢以铁血治军方式,让赵军勇不可当,在阏与大败秦军。“两军相遇勇者胜”就是这么来的。

经典战役仅此一役;但是此战的影响却是极大的,首先是他击败的是白起时代的秦军,其次他成功预料了那位中华史上第一的“纸上谈兵”的赵括。

还有:司马尚、庞煖、扈辄、赵括、乐毅、赵葱、颜聚。

最后被秦灭掉,真不是赵国差劲,而秦国更厉害,不仅国力雄厚,更是将星云集。而且国君更加有野心。


国内ERP专题


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吧,赵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完全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军事上的改革,一个是领土上的扩大。

赵国领土空前扩大

赵国在赵武灵王上台之前国力水平只能算上一般,而且领土面积不大。但是赵武灵王上台后他开始大幅度地往北拓土,很快夺取了中山与代郡和燕国交接的大片土地,将中山完全裹在赵国境内,对其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中山王赶紧联合北面的游牧民族但没想到还是遭到了赵军的痛击。

赵武灵王大手一挥,将游牧民族扩张的我把他们的地盘收入囊中,除此之外还灭掉了中山国,使得赵国的领土在赵武灵王的手里翻了一倍多。

为了提高赵国战力,赵武灵王大刀阔斧实行胡服骑射

赵国军力改革之前,士兵一直被体制所束缚,以至于无法发挥出战斗力,赵武灵王遂决定向胡人学习,大力改革赵国军队的军队服饰,使得服饰精简化,而且鼓励战士学习骑马射箭,并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军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赵国军力得到了空前提升,强大的骑兵军团也只有当时的秦国有能力与之匹敌。

再加上剩余几个国家故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改革并长期面对秦国的入侵压力,使得赵国成为了战国后期唯一一个能与秦国硬碰硬的国家。


汤姆猫谈历史


赵国不傻,它也不想单挑老秦啊。但是没有办法,秦国要东出一统天下,就必须消灭赵国这个关东唯一还能打的“后生”!

战国中后期局势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正式崛起,成为战国一霸!而往日的超强大国魏国则因先两败于齐,再败于秦国,丢失河西之地,而日渐没落;东方大国齐国号称东帝,屡次侵略它国,风头一时无二,结果惹的六国攻齐,几乎灭国,后来虽然在田单的率领下成功复国,但国力已经衰微;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并差点吞没齐国,但关键时刻,燕昭王去世,燕国爆发政治斗争,导致并齐大业毁于一旦,国力也受损;昔日大国楚国则被秦国多次讨伐,丢失西陵、巫、黔中等地,都城郢城也被秦国攻陷,以致于被迫迁都,国力大损。而三晋中的韩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被列国欺压,国力孱弱。

当此之时,只有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赵国,国力日渐强大。其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成为了山东六国的最强者。

可见,战国中后期的整体形势是,五国没落,秦赵两强,雄踞西、北。山中两虎,必然相斗!

秦国的战略

秦国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东出函谷,一统天下便成为历代秦王的志向!而为了达到目标,秦国选择的战略方针历来是远交近攻与枪打出头鸟!

远交近攻:顾名思义,是交好远方的国家,攻打近处的敌人。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始终忠实的践行这个着这个战略方针。对于疆域不接壤的齐、燕两国,秦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邦交,而对于疆域接壤的韩、赵、魏、楚,则多次出兵,蚕食其土地,充实秦国国力!

枪打出头鸟:意思是越突出的人越容易受到打击,换到国家层面来说,就盯着国力最强的国家打。秦国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时时刻刻警惕强国的出现。楚国强大,秦便攻楚;魏国强大,秦便伐魏;齐燕两强,则助燕伐齐,使之两败俱伤。纵观战国,任何一个东方强国的没落,都少不了秦国的影子。

而赵国,胡服骑射之后,军力之强,冠绝天下,甚至一度超过秦国,已然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且赵国与秦国接壤,毫无战略缓冲地,更易讨伐。因此,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已经成为秦国的生死大敌,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障碍,必须清扫!

赵国的战略

赵国在北方拓地千里之后,国力强盛,政局稳定,又有蔺相如、虞卿、赵奢、廉颇、李牧等名臣良将,可以说是山东第一强了!如此强国,自然存在着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志向。但秦国始终是像一把刀一样,横亘在赵国的头顶,时时威胁着赵国的安全,让赵国坐立难安。如何消灭秦国这个最大的威胁,是摆在赵国面前的最紧要的问题。

早在赵武灵王时候,便提出了绕道九原灭秦的计策,到赵孝成王时候,更是与秦展开多次交锋。赵国的所有行动,其主要目标就是消灭秦国这个大威胁。

而面对秦国的威胁,赵国寸步不让,一是因为秦赵都明白,这是生死之战,让步并不会缓解两国关系,反而会丧失良机;二是赵国是大国,国力强盛,与秦有一战之力,自然不虚秦国;三是秦赵同源,都崇尚武力,民风彪悍,风气如此,面对秦国压迫,岂能怯懦?四是赵亦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要一统天下,必须扫灭秦国。

综上,秦赵是唯独的战国两强,都是对方一统天下的障碍,事涉国家生死,当然不能让步;况且,赵国也有自己的无奈,明明是秦国想方设法的找赵国的麻烦!

以上是姑且说对于本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我,期待互动与沟通!


姑且说


其实原因很简单。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用户67724358697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国为增强国力,开始纷纷实行变法。


公元前430年前后,变法首先从魏国开始,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在魏国主持变法,李悝的一系列开创性的改革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并一跃成为当时战国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魏国也成为了战国前期的领军者,并使其霸业维持了将近百年。后期由于魏国国君庸碌,再加上魏国所处地理位置太过凶险,魏国在长期的守御攻伐中并没有指导性的的战略布局。后继人才的匮乏使得魏国战国中期开始慢慢衰落下去。

而与李悝变法稍晚时候,公元前385年前后,吴起在楚国也进行了变法,吴起变法与李悝变法不同的是,吴起的变法主要着入点是军事改革,以军事变革来推动整个社会变革,他的变法也使楚国国力迅速提升,开始不断北伐中原,拓展领土。然而在支持吴起变法的的楚悼王去世后,吴起被楚国旧贵族乱箭射死,吴起在楚国变法也戛然而止,并没有使改革延续下去。


同样,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随即他重用商鞅开始了战国时期影响力最大改革最彻底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后,秦国一改往日的落后局面,一跃成为了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并最终一统六国。

在秦国一家独大的时期,环视东方六国,能与秦国单独抗衡的竟然只有赵一国耳!赵国的矗立不倒不仅为战国时局带来了诸多悬念,更大大延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然而,赵国这般的“硬刚”又是如何形成的的呢?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崛起也是从变革开始的。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在经过即位之初几年落后挨打的局面之后,赵武灵王开始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这种由国君认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往往是最见效果的。很快,胡服骑射使赵国上下全民皆兵,军事实力大为提升,在战国那个时代,军事实力就是国力最好的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赵武灵王之后,他的继任者赵惠文王并没有废止他的的各项改革措施,并在他改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进了社会改革,使得赵国国力稳步提升。

改革是一方面,人才是另一方面,自赵武灵王开始,赵国的人才层出不穷,尤其是军事方面的人才更是璀璨夺目,廉颇、赵奢、庞煖、李牧等都是一代名将,从赵武灵王时期一直延续到赵灭国,杰出的军事人才给赵国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而除了上述这两个因素之外,赵国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赵国北临匈奴、楼烦、林胡等少数民族部落,并时常受到他们的侵扰,同时西有战国中期开始崛起的秦国,东有齐国燕国,强敌环伺,使其忧患意识非常强,在这种形势下下赵国更注重军事人才和军事策略的培养。

然而,纵使赵国这般的强大,还是抵挡不住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究其原因,秦国商鞅变法改革之彻底是最根本的原因。


小宋拾趣


大家好,我是【历史不识君】,欢迎各位来到本期历史小课堂:

战国七雄之中,秦、楚、齐三国是属于军事强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日渐强大,无论是军事、农业、经济都不是六国能够比较的!


而赵国在中原地带,北有游牧民族,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陷入一个极危险的区域!在商鞅变法的那一年,让一直处于危险境的赵国看见了希望!

于是,便有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对于军事改革,一切以仿照胡人的服装,大力发展军事,先后攻破中山国、打败楼烦、等国,让其余六国看见了赵国开始强大起来了!


齐、楚、魏、燕、韩五国看见秦、赵两国改革成功,纷纷效仿,目的让自己国家强大起来!

本期历史小课堂到此结束了,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关注【历史不识君】,下一期更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