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来自西凉的势力,那他和当时的西凉太守马腾是什么关系?

斯诺克男孩


董卓和马腾的共同点,是自小都居住在陇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在东汉时属于凉州的地界。但不同的是,马腾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他们马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属于传说中的地方豪强;董卓的父亲只是一个当地的基层官吏,属于寒门子弟。

因为家族背景的不同,两人的起点也直接拉开很大差距,马腾在成年后,就被当地郡守委以重任,负责统领当地的军队和治安。董卓却只能从小兵开始磨练,依靠军功慢慢往上爬。再后来,马腾成为凉州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而董卓则被推荐到中央政府去任职。

从这层意义上说,因为马腾和他的家族是凉州地区的地头蛇,所以他们更倾向于经营自己的地盘,好当地方上的土皇帝。但董卓因为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所以只能紧抱中央政府的大腿,成为一名帝国政府的中高级官员。



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如果董卓也调到凉州任职,那马腾和董卓的关系,就类似于地方豪强与中央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但可惜的是,因为黄巾起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在黄巾起义后,马腾凭借着强大的家族背景,再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便以镇压黄巾起义为名,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同时将中央政府在当地的势力都给驱除出去,于是马腾、韩遂等人,很快就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当然,他们也是东汉末年最早的军阀。

此时的董卓,因为是中央政府官员中的一员,则被政府委派到凉州地区平定黄巾之乱,在这个过程中,董卓的个人势力也开始不断发展起来,同时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快速平定叛乱,董卓肯定希望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也会有意放弃一部分对军队的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董卓也自然会变得有些军阀化,于是原本属于中央政府的军队,就这样被董卓占为己有,等到最后,朝廷已经无法在有效的指挥和调令董卓的军队。

但总的来说,董卓虽然有军阀属性,但名义上还属于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而马腾,早已经变成地方上的割据军阀,是货真价实的军阀。两人虽然都在凉州,但所谋求的却不一样,董卓谋求的是到中央政府号令天下,马腾谋求的是地方自治。

当然,董卓的整体实力虽然强于马腾,但却也奈何不了马腾,因为人家是地头蛇,董卓则是后进来的“强龙”而已。从这层意义上说,当时的凉州,相当于是被三大势力控制,一股是马腾,一股是董卓,另一股则是韩遂。


我是赵帅锅


基本没有关系,马腾是西凉军阀之一,但董卓不是西凉军阀。


董卓祖籍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但他不是在陇西出生的。在他还小的时候,父亲董君雅在豫州颍川郡任县尉,他和弟弟董旻都是在豫州出生长大的。

后来董君雅离职返乡,董卓随父亲才回到了凉州老家。在老家的这段时间,董卓因为经常到羌人部落游玩,因而便结识了一些羌人首领和西凉当地的豪杰。

不过,他和西凉的关系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后来司徒袁隗辟他为的掾吏(袁隗就是袁绍的叔叔),助他飞黄腾达,他就一直在外地当大官,没有回西凉。

马腾的情况跟董卓正好相反。按《典略》中的说法,马腾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祖籍扶风郡(也就是长安郊区人),但传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已经没有祖上的萌荫,只能在凉州的天水郡担任一个小官。

马腾父亲搬到天水后,没多久就丢了官,由于家中贫困,便只得才留在了陇西,娶了低汉人一等的羌女为妻,并生下马腾。于是马腾就从关中人变成了西凉人。(马腾有一半的羌人血统)

腾字寿成,马援后也。桓帝时,其父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典略》

马腾出生后,父亲给不了他多少帮助。因而他只能自力更生,吃过不少苦。

腾少贫无产业,常从彰山中斫材木,负贩诣城市,以自供给。——《典略》

从以上董卓和马腾的背景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两点:

一、董卓只是祖籍西凉,年青时在西凉待过几年而已,他在西凉并没有根基。马腾的祖籍虽不在西凉,但他在西凉出生长大,势力根基在西凉。

二、董卓因为有高层的提拔,一直都在上流圈子混;马腾虽然祖上很阔,但他没有沾到祖宗的光,一直都在基层混,两人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马腾发迹是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这一年是甲子年,黄巾起义就在一年爆发。可能是受黄巾波及,也可能是凉州羌胡一直以来的反抗东汉统治的情绪到达了高潮。西凉诸多豪强在这一年都造反了。(凉州军阀韩遂就是当时参加的叛乱)

这一次叛乱规模很大,一度打到长安附近的美阳。当时的朝廷被吓得不轻,一面让凉州地方官员自募军队,一面调集皇甫嵩、董卓和孙坚等人参与平叛。(孙坚和董卓结仇就是在这一时期)

当时的马腾响应朝廷号召,参加了凉州的地方军,协助董卓这个朝廷中央军将军平定凉州叛乱。并且马腾还通过努力,成为了凉州刺史耿鄙的司马(相当于参谋长),算是挤入了上流官场圈子。

后来朝廷官军和凉州地方官军联手,击退了叛军对长安的侵犯。但是,正当官军准备进一步聚歼叛军时,河北叛乱了,朝廷考虑到叛军已是乌合之众,凉州地方军应该能消灭叛军。便把皇甫嵩、董卓、孙坚等中央军全部调走,将围歼叛军的任务交给了马腾这帮西凉地方军负责。


然而,朝廷的中央军走后,凉州的地方军根本打不过叛军。不仅失地连连,就连凉州刺史耿鄙也被叛军杀了。

鉴于叛军势大,且州郡长官大都战死,于是马腾这个凉州司马就干脆拥兵反叛,与叛军合为一流,控制了陇西。

马腾参加叛军后,整个西凉全部沦陷。中平六年(189年),韩遂、马腾等陇西实力派聚集人马二度进犯关中。

这一次,朝廷再次调皇甫嵩、董卓等人参与平叛,两人各率两万人在陈仓大败叛军,并把叛军又赶回了陇西地区。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又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一、马腾在董卓乱政之前,他已经率军背叛了朝廷,沦为了叛军。并且马腾的价值观不是主流士大夫的价值观,他对东汉朝廷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也没有老先祖马援“马革裹尸”的军人精神。

二、董卓当时恰好在凉州平叛,所率部队中应该有一些陇西人,这也是《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把董卓军称为西凉军的原因。但董卓的西凉军,人数并不多,顶多两万人。

三、董卓当时跟马腾不是盟友,而是敌人。

董卓在凉州平叛的同一年,汉灵帝病死,洛阳朝廷发生了争权夺利事件。董卓因为跟司徒袁隗的关系,便由袁绍设计,以大将军何进的名义,征召他带兵进京勤王。

董卓是明白人,他清楚这次进京的意义,便在临行之前,密会韩遂、马腾,邀请他们与自己结盟。并且还嘱咐他们在自己走后,攻打皇甫嵩,趁机攻占长安,割离关中与朝廷的关系。

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后汉书》

不过,马腾并不信任董卓。董卓走后,他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一直在凉州观望。期间发生了董卓进京乱政,废少帝立献帝,关东十三路诸侯讨董卓,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等一系列事件。(董卓在这一期间先后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何进、何旻的中央军,西凉兵马在董卓的部队序列中,已经不占人数优势了)

一直到公元192年,董卓在关中立足,并征召马腾到长安协助他。此时,马腾才拉着韩遂一起率军离开凉州,投奔董卓。

不过马腾的速度有点慢,他还没到,董卓在长安就被王允、吕布杀害了。随后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攻占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控制了东汉朝廷。

鉴于西凉叛军与董卓西凉军曾经亦战亦盟的背景,李傕、郭汜便以朝廷的名义封韩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马腾为征西将军,遣屯于郿县。


应该说,此时的马腾才跟董卓系的人马有了一点关系。而此时,董卓已经死了。

总的来说,马腾确实是西凉军阀,但董卓不是西凉军阀。他们两人几乎没有交集。董卓出仕为官时,马腾还在以砍柴为生。马腾投军立业时,董卓已经是一个名噪天下的大将了。后来马腾背叛朝廷,董卓率军打他,两人是敌对关系。一直到董卓进京前,需要拉拢西凉实力派时,两人才算有点交往。

不过,两人至始至终没有任何实际联系。马腾决定投靠董卓时,董卓已经死了。


Mer86


要说起董卓和马腾的关系,就得从汉灵帝刘宏还在位时说起。

汉朝将全国分成十三个州,其中一个叫凉州,管辖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



(董卓)

东汉那个时期的凉州人民,由于地处汉、羌边界,打架是家常便饭,加上自然条件恶劣,所以民风剽悍,悍不畏死,当兵的特别多。

当时的凉州骑兵战斗力很强,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汉灵帝中平元年十一月,凉州发生以北宫伯玉为首的叛乱,马腾的好基友韩遂也加入了叛军。

几任凉州刺史都是草包,被叛军打得找不着北,一个接一个的被撤职。

中平四年,灵帝又派耿鄙接任凉州刺史。耿鄙上任后,四处招兵买马球讨伐叛军,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腾投军,成为西凉铁骑的一员。

由于马腾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慢慢的就升到司马这个职位,也算是进入了凉州势力的中层领导行列。


(马腾)

也算是耿鄙运气比较好,这时凉州叛军发生内讧,韩遂杀死北宫伯玉,成为叛军的领导,带着十多万叛军进犯陇西。

政府军被打得大败,耿鄙也被杀死,马腾这时候看到叛军势大,便投降了韩遂,从此与韩遂交集了一辈子。

韩遂得到马腾后,如虎添翼,先后打败了朝廷来讨伐的左将军皇甫嵩等将领,势力越来越大。

马腾也凭着自己的实力,逐渐成长为叛军领袖之一。


(平叛战)

势力大了,利益多了,叛军内部就产生了矛盾。

叛军首领阎忠、韩遂、马腾之间相互不信任,后来发展成自相残杀,有时为了利益又勾结在一起,总之是一个“相爱相杀”的状态。

董卓这个人呢,原来就是凉州的黑社会老大,勇猛强悍,手下有一大票小弟。

要是放在今天,绝对是要首先铲除的黑恶势力。

用当时的话说,董卓是个“游侠”, 不管是白道还是黑道,董卓都吃得开。

黑老大当久了,也想当官过过瘾。

所以在当地官员的推荐下,董卓摇身一变,成为政府的公务员。

由于他打仗有一手,加上名气大,凉州附近的少数民族叛乱都被他轻而易举的镇压下去。

就是面对韩遂的叛军,也是互有胜负。


(董卓)

为了利用董卓打叛军,汉灵帝封董卓为台乡侯、前将军,他利用叛军内部矛盾,击败韩遂等人,收降了不少叛乱的军队,自己的实力越加膨胀,整个陇西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他身兼地方军阀和朝廷重臣双重身份,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董卓也有眼光,他认为韩遂和马腾也是英雄,便私下与他们接触,互相勾结,相约相机成就大事。

(董卓与貂蝉)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主政,何进在与宦官们的斗争中落了下风,便接受了袁绍的鬼主意,宣董卓进京诛杀宦官。

董卓正想插手朝廷事务,得到进京的圣旨,立即引军进京,并与韩遂、马腾约定,等董卓在长安站住脚后,以韩遂和马腾为援,掌控权力。

董卓还没到洛阳,便看到城中一片火海,又打听到官宦们杀了何进作乱,汉少帝逃出了洛阳,董卓急忙率兵寻找到少帝和后来的献帝刘协,过了不久便借机废了少帝,立刘协为帝,开始挟天子令诸侯,干预中央政权。


(挟天子)

董卓进京后的第二年,被王允设计杀死。

董卓的部将李傕专权,为了拉拢,封韩遂为镇西将军,封马腾为征西将军。

但马腾、韩遂基于董卓太不得人心,为了个人目的,两人联合反李。

但被李傕打败,马腾、韩遂逃回凉州割据。

后来曹操掌权时,不断挑拨马腾、韩遂的关系,两人由兄弟变成仇敌,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

曹操乘机要求马腾进京,马腾迫于压力,只好来到曹操身边。


(马腾被杀)

建安十七年,马超起兵反曹,在曹操身边当人质的马腾全家被杀。

马超后来投奔了刘备,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发现董卓和马腾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们出身差不多,都是陇右大族士家;性格也相像,勇猛善战。

按所处的位置来说,董卓是官兵,马腾是贼。但他们既有矛盾,又有联合。

在利益的驱使下,董卓和马腾把“官兵捉贼”这出戏演得很逼真,董卓需要马腾,马腾也想利用董卓。

说到底,这两个人都是汉末的军阀,为了各自的利益,有分有合,他们眼里只有利益,没有道德,更没有老百姓的生死。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三国这个特殊时期,有时候你还真分不清谁是兵,谁是贼。您看董卓挺可恨的吧,他还偏偏就是正规军;马腾看起来顺眼点吧,他还真就做过匪。董卓还曾经奉命剿过马腾这个匪,也曾相约马腾一起去长安,这份“爱恨情仇”是咋回事呢?还是让我们回到东汉末年看一看吧。


董卓与马腾初碰面

上图就是东汉末年十三州的分布图,而董卓那时候是汉朝皇帝正牌封的并州刺史、河东太守。马腾的父亲马平本是扶风茂陵人,后来因为去天水做过官,丢了官以后就在陇西定居了,随后又娶了一个羌女,生下了马腾。马腾长得还是非常高大健壮的,虽然没有固定职业,但是靠卖力气也算是能养活自己。

当时的凉州刺史名叫耿鄙,这个人不太地道,本来他来上任就是来平叛的,结果他把周边的氐、羌等民族也给逼得造反了,有人造反自然就要征兵,马腾就这时候入伍当兵了。因为作战勇猛,取得了战功,很快就被提升为偏将军。

这时候叛军内部也发生了内哄,马腾后来的那个战友韩遂把其他几个合作伙伴都给杀了,自己独掌大军,就冲着耿鄙杀过来了。结果耿鄙还没等迎战呢,自己内部也发生了内讧,耿鄙自己也被杀了。马腾一见大势已去,就带着队伍投奔韩遂去了。

就这个时候,并州刺史董卓被派来跟韩遂、马腾的叛军对战。

相爱相杀

刚开始韩遂和马腾推举了一个叫王国的出来抗雷,轻而易举地就被政府军击败了。后来又推出阎忠,结果没多久又病死了。

董卓从一开始就不是很势衷于平叛,因为他不过是平叛军的副手,而正职则是皇甫嵩,皇甫嵩一心一意想平叛,不过董卓想的不过是保持自己的战斗力,顺便发点战争财、壮大自己而已。所以,对于董卓来说,叛军的存在反而是对他有利的,皇甫嵩反而是碍眼的那一个。

朝廷先后迁董卓为少府、并州牧,董卓都牢牢抓着自己的军权不放,而且还说他的手下这些兵拦着他的马头不让他走,他也没有办法。

就这样,敖到了汉灵帝去世,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京,董卓进京的时候竟然还拉拢马腾、韩遂一起进京,哥俩儿一合计,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何不趁此机会,大干一场。可当他们整顿完兵马,到长安的时候,董卓已经死了,不过当时的掌权人还是董卓曾经的手下李傕,所以马腾、韩遂摇身一变,成为了朝廷的征西将军和镇西将军,叛军算是转正了。

后记

后来,马腾、韩遂、李傕还是闹掰了,马腾、韩遂回了西凉以后,依旧攻伐不断,二人成为了仇敌,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么友好。

至于西凉太守?这也是演义中的一个头衔罢了,历史上的马腾从未担任过这一头衔,也更没有参与讨论董卓的战争。


水一白聊历史


马腾的西凉太守一职是《三国演义》的杜撰。董卓是凉州陇西人,马腾也从父辈起就迁居陇西,两人同属一郡却交集跟少。董卓是朝廷官员,马腾在董卓被诛前大部分时间是叛军首领,两人只在董卓带兵入京后有过交往。

东汉时羌人部落与东汉朝廷在河西走廊征战百年,凉州战乱频发盛产强兵悍将,边章、韩遂、马腾凭此击败皇甫嵩、张温、董卓割据一方。董卓凭此掌控朝廷、废立皇帝、为祸天下。

董卓少好游侠(汉朝时盛行游侠,袁绍、曹操年少时都当过游侠)和不少羌人部落首领结有交情,在凉州颇有威望。在汉桓帝时期就已出仕为官,屡次参与平叛羌乱,而马腾出道比董卓晚二十余年。

马腾祖籍扶风,自父辈迁居陇西。汉灵帝中平四年(汉灵帝第四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凉州刺史耿鄙为平羌乱,征凉州六郡之兵。马腾被州郡官员看中署为军从事,因作战有功升至偏将军。后军中内乱,耿鄙被手下杀死,马腾就此加入了叛军。

中平五年叛军首领王国率军扰乱三辅(京兆、冯翊、扶风是西汉时京畿地区由三位大臣分管称之为三辅,)围攻陈仓。灵帝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挂帅,董卓为前将军,率军平乱。这是董卓、马腾第一次交集。

此战皇甫嵩大败叛军,叛军首领王国兵败被废,韩遂、马腾成为叛军首领。董卓此战后升任并州牧,当年灵帝驾崩,少帝刘辩继位,大将军何进为诛宦官,召外兵进京。

董卓接到命令带兵入京,此时何进被宦官所害京中大乱。董卓趁机把持朝政、废立皇帝、残害忠良、为祸天下。董卓在灵帝驾崩后,就与韩遂、马腾暗通款曲。在被孙坚所败挟持献帝退居长安后,对韩遂、马腾更是大加拉拢许以高官,希望与之联合出兵关东。



韩遂、马腾颇为意动,不过等汉献帝初平三年,两人抵达长安时,董卓已被司徒王允用计诛杀。董卓、马腾两人除了在战场上敌对过一次,其余不过有些书信往来,两人甚至没见过面。


南柯一梦君


简单的说,董卓是东汉政府军,马腾是西凉叛乱军。

凉州位于东汉西北边陲,又是羌人、氐人和汉人杂居地区,所以管理起来非常不便。自东汉中期以来,凉州羌族发起数次叛乱,东汉政府断断续续镇压了100多年,死伤百万之众,才将大规模叛乱初步平定。

祖籍陇西临洮的董卓便是在征讨羌族的战斗中展露头角的。167年,董卓拜于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帐下,因率兵平定羌乱有功,加官进爵。此时的马腾还是个陇西的穷少年,以打柴为生。

灵帝末年董卓升为并州刺史,不久黄巾起义爆发,董卓率部平叛,因出战不利被定为“减死罪一等”。但董卓不久赶上大赦,免于牢狱之灾。

就在同时,凉州再次变乱。185年,韩遂、北宫伯玉等人纠集羌、氐叛军进攻三辅地区。东汉政府焦头烂额,急忙任命车骑将军皇甫嵩为主帅统兵出征。而董卓因为熟悉西凉又有对羌作战经验得以再次为官,被任命为中郎将,为皇甫嵩的副将,率军平叛。

战争持续了两年时间,东汉政府军进展缓慢,但董卓的表现还算可以。187年,马腾应征入伍,在平叛中表现出色,被朝廷任命为偏将军。不久凉州刺史耿鄙因战事失利被部下刺杀,凉州群龙无首,马腾便与叛军首领韩遂、王国等人联合作乱。189年,马腾等人进兵三辅,围攻皇甫嵩和董卓的驻地陈仓。

董卓和皇甫嵩坚守陈仓,抵御马腾、韩遂、王国等人80多天的围攻。马腾等人精疲力尽,率军撤退,皇甫嵩让董卓殿后,自己率军出城追击,大破叛军,并斩杀王国。此后马腾和韩遂便退军割据西凉,在相互攻伐之下势力渐衰,马腾的妻子被韩遂所杀。

不久灵帝病重,诏董卓为并州刺史,并让他把军队留给皇甫嵩指挥。董卓虽然接受了诏命,但因为不满皇甫嵩独吞战功,也不想就此放弃拉扯起来的军队,所以执意要带着本部兵马到并州赴任。

皇甫嵩向朝廷告状,但董卓就是不肯让步,灵帝对此也没有办法。最终董卓带着5000人启程赴任,在河东郡停留下来,静观局势变动。

189年4月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诏董卓率部入京诛杀宦官。董卓走到洛阳郊区,何进被宦官所杀,洛阳城内乱作一团,最终董卓趁虚而入,控制朝廷,擅行废立,排除异己,大权独揽。

190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兵败,于191年西迁长安,他特意让自己的老上司皇甫嵩跪地迎接,以示侮辱。同时为增强势力,董卓招马腾和韩遂率军前来共同抵御关东联军,拿下洛阳,马腾、韩遂应允。

192年4月,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设计刺杀。5月,李傕、郭汜攻下长安城,王允死于乱军之中,吕布出逃。6月,马腾、韩遂达到长安,控制朝廷的李傕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

综上所述,董卓是政府军,马腾是叛乱军,两人曾交手数次。但在董卓迁都长安后,两人为了共同利益达成了合作关系。可马腾率部赶到长安的时候,董卓已经被吕布刺杀。


石头说历史


董卓和马腾的关系颇为复杂,星火辰首先说明两点,历史上没有西凉太守的说法,此属小说编造,而历史上的马腾不但不是讨董十八路诸侯之一,还曾是董卓的盟友。下面分段评说。

一、董卓和马腾是老乡吗?

三国志记载,董卓是陇西临洮人(今甘肃省定西市所属),而马腾、马超父子是扶风茂陵人(今陕西省兴平市附近),照这么说,两人不是老乡。

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因为扶风茂陵只是马腾的祖籍,马腾一生都与古称凉州的甘肃一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献帝传》曰:“腾父平,扶风人。为天水兰干尉,失官,遂留陇西,与羌杂居。家贫无妻,遂取羌女,生腾。”

马腾的母亲不但是陇西人,还是当地的羌女(古羌族),马腾的父母长期生活在陇西,那马腾的幼年乃至青年几乎肯定是在陇西度过的。三国志记载,董卓年轻时和当地的羌族大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深得羌人豪强的欣赏。再联系到以后的马超被称为天威将军,羌人为之畏服。

可以说,董卓和马腾不但是真正的老乡,而且有十分接近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

二、董卓、马腾同属凉州军系统,那他们在凉州军中是否属于统一派别?

东汉末年,军队中强悍能战的,大概有三个系统。一是幽州军、二是并州军、三是凉州军,幽州、并州等地与匈奴、鲜卑、乌桓等强悍民族接壤,妇女都上马能战,凉州更是如此,因为凉州不但有匈奴人、鲜卑人、月氏人,还有极为彪悍的古羌人。且说东汉接近两百年,凉州的羌乱就持续了一百多年,由此形成了当时凉州人极为彪悍的性格。

董卓与马腾同属凉州军系统,这从他们手下的将领大多数是凉州人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且他们军队的构成也很接近,不但有凉州的汉人,还掺杂着大量的古羌人、月氏人(湟中义从胡)等等。

然而,从两人的成长经历看,他们应该属于凉州军中的不同派别。

三国志记载董卓的升迁之路为:

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徵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迁中郎将,讨黄巾,军败抵罪。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董卓是东汉军界正统的郎官出身,跟随“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出征,以正儿八经的军功起家,而后屡屡升迁。董卓的升迁,在历史记载中,还可以看到“凉州三明”另一人段熲的推荐,以及袁绍叔父袁隗的召辟。

也就是说,董卓是被东汉政府所真正重用的凉州人,他在凉州军中得到了其凉州军界前辈的大力扶持,而且得到了掌握东汉政权的关东豪族(当时所谓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认可。事实上,就是东汉末年朝廷倚为军事支柱的凉州军嫡系(和平定黄巾的皇甫嵩同一系,皇甫嵩是“凉州三明”另一人皇甫规之侄)。

而马腾呢?历史记载:

灵帝末,凉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国等及氐、羌反叛。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欲讨之,腾在募中。州郡异之,署为军从事,典领部众。

马腾虽然也曾担任东汉官吏,但却是州郡出身,没有正规的晋升阶梯,说到底只是州郡的吏员,在当时算不上官。他虽然掌握兵权,但是只是当地的地方军而已。其军队只能算凉州军的旁系。

三、由于二人的进身之路不同,我们看到了董卓和马腾早年的不同选择

至少在董卓进京之前,他虽然被汉灵帝猜忌过,但至少表面上还是服从朝廷权威的,他的官运也一路亨通,成为了地方大员。而马腾呢,说到底,最后不过凉州刺史手下的军从事、军司马而已。由此,二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后汉书记载,中平三年(186年,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两年):

其冬,征温还京师,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反,与遂连和,共杀凉州刺史耿鄙。而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叛,又汉阳王国,自号“合众将军”,皆与韩遂合。共推王国为主,悉令领其众,寇掠三辅。

公元186年冬,本为凉州(治所在甘肃武威)军吏的马腾伙同韩遂、王国等人造反了,他反的是东汉王朝。

而一年多后,凉州军嫡系的皇甫嵩、董卓等人奉东汉王朝之命,带兵来平定他们的叛乱。史载:

五年,围陈仓。乃拜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忠耻为众所胁,感恚病死。遂等稍争权利,更相杀害,其诸部曲并各分乖。

韩遂、马腾等人在皇甫嵩、董卓的军事压力下,废杀了王国,又逼迫拥立阎忠为主,继续造反。后来,韩遂、马腾等人为了争夺权利,又互相混战起来。

这个阎忠也是个有趣的人物,此处顺道提下:他既看出了毒士贾诩的绝顶聪明,也曾劝皇甫嵩起兵清君侧,可谓凉州人中的代表人物,又由他联系出凉州军中那许多著名人物。

四、后来,董卓与同属凉州嫡系的皇甫嵩闹了巨大矛盾,却和凉州杂牌的马腾、韩遂保持友好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曾经并肩作战的皇甫嵩、董卓,因为征讨王国时军事观点的不同,彼此产生了很深的隔阂。等何进、袁绍邀请董卓入京时,董卓首先想到的盟友不会是皇甫嵩(毕竟二人理想追求大不相同),而想到的是曾经必欲置对方于死地的马腾、韩遂。

历史记载:

初,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

由此,董卓和马腾、韩遂结盟了。等董卓进了洛阳,掌握了东汉政权,废少帝立献帝,与袁绍、张邈、曹操、袁术、孙坚等讨董诸侯为敌时,马腾、韩遂实际成为了他可以依仗的盟友之一。因此,《三国演义》把马腾编入讨董十八诸侯之一,实在有些不分敌友,小说中他那西凉太守的身份也极为不伦不类(要么是凉州刺史、凉州牧,要么是武威太守,何来西凉太守的说法?)。

事实上,此时董卓掌握的朝廷赦免了马腾、韩遂的反叛之罪,给了他们很高的官职。

是岁,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腾征西将军,屯郿。

很显然,董卓是要倚靠马腾为援兵的,居然让他驻扎在郿。董卓的郿坞,那可是他的老巢。

然而世事多变,就在当年(公元192年)四月,发生了王允、吕布合谋杀董卓的事件,董、马联盟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这里面有个问题,到底是马腾、韩遂先到的长安,然后董卓才死的,还是董卓死后,马腾、韩遂才到的长安?

星火辰认为,应该是马腾、韩遂先到长安,然后董卓才死的,马腾那征西将军的官,就是董卓给封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允杀董卓后,刻意不赦免凉州人,这才造成李傕、郭汜的反攻长安。马腾、韩遂做为凉州人,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投降给王允控制的朝廷。

当然,他们也可能是投降给之后控制朝廷李傕、郭汜等人,但即便如此,也足以说明当时董卓系与马腾系联盟的关系了。至于后来马腾反攻李傕等人,历史记载得很清楚,是因为私利的争夺,无关乎国家大计,这与李傕、郭汜二人后来的大交兵是一个道理。

五、《三国演义》给朋友们认识董卓、马腾的关系带来了巨大混乱

因为马腾是马超之父,又因为马腾曾在衣带诏中是刘备的盟友,于是乎三国演义大力美化了马腾的故事,甚至把他列入反董十八路诸侯之一,这给朋友们认知历史带来了巨大的混乱。事实上,董卓和马腾,属于乱世中趋利而动、反复无常的关系,如此而已。


星火辰


马腾和董卓是什么关系?老乡、盟友还是敌人呢?细说的话,董卓和马腾应该是先是属于敌对,后来又合并一处不过不分上下级的关系。

西凉太守并不是正史中的官职,当时东汉负责管理凉州也就是题目中的西凉的官职叫刺史,而那个时期的凉州刺史叫做耿鄙。而题目中的马腾的西凉太守一职位应该是《三国演义》根据历史上的马腾占据过凉州地界而给加上的职位。

我们先说一下马腾

历史上的马腾和《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差不多,是一个汉族羌族的混血儿,身强力壮,勇猛非常,当时的凉州刺史耿鄙在凉州胡作非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凉州范围内的汉族、羌族和氐(di)族就联合起来反抗耿鄙反抗东汉。

为了镇压反叛的军民,东汉在当地募集年轻男子组建军队,马腾就加入了这只平乱的军队,而且因为身体素质好,很快就积累了很多战功,慢慢的升职成为偏将军。

但是没想到,耿鄙被部下突然杀死,军队没有了首领,而这支军队也只能由马腾等掌管实权的将军率领,但是没有了主张平定叛乱的耿鄙,慢慢的马腾等人就率领部队和之前作战的叛军合归一处,共同反汉。主要的领袖就是韩遂、马腾和王国等人,历史上把这段时期成为三辅作乱。

下面董卓就该出场了

而朝廷得知此事之后,派去镇压马腾他们的将军就是董卓。

董卓是两周陇西人,对于羌族,氐族等少数民族十分了解,之前董卓就是靠着镇压并州叛乱才当上了并州刺史的,因此董卓虽然对抗黄巾军不太行,但是对付这些少数民族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董卓到了之后,采用了让叛军内部瓦解的办法,就是和韩遂、马腾私下沟通,和他们讲明利害,再加上韩遂和马腾之前都是汉朝的正规军,很快就被董卓劝动了,他二人联手杀了之前拥立为王的王国,三辅作乱在董卓的计谋之下不攻自破。

董卓和马腾合作

《后汉书·董卓列传》说“初、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董卓邀请韩遂马腾共谋山东,也就是二人合兵一起,但是邀请二字说明董卓并没有权利直接命令马腾,因此二人是合作的关系。

结语

董卓和马腾的关系比较混乱,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东汉王朝摇摇欲坠,正规军和叛军前一秒还要大战,之后就可能合兵一处,天下群雄并起,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第一。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最初是官与匪的关系。

董卓早年为汉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正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中央政权。




在董卓进京之前,董卓是西凉军阀,属官军,靠打叛军起家,韩遂和马腾是叛军中的一支。韩遂是汉末西凉地区的名人,被起义军劫持,推举为首领,自此拥兵割据一方,长达数十年。马腾于汉末参军,因功升至军司马,之后联合韩遂等人叛乱,割据一方。



李傕、郭汜等人掌权之际,马腾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屯于郿城,不久与李傕出现矛盾,率兵相互攻打,兵败退回西凉。马腾联合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同镇西凉,逐渐成为关中军阀中势力最强大的两支。



曹袁相争之际,马腾在钟繇等人的劝说下,归顺曹操,协助曹军击败郭援、高干等人。后来,马腾与韩遂出现矛盾,相互攻打。曹操派人劝解,于是马腾放弃部队,入朝为官,封卫尉,部队交予儿子马超管理。

曹操西征张鲁,韩遂、马超等人不安,于是联合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十部造反。

因马超兴兵反抗曹操,马腾被曹操杀害,夷灭三族。马超被曹操击败,退回西凉。不久,韩遂又被曹将夏侯渊击败,逃到羌中,为手下杀害,首级献予曹操。


历史伶俜者


首先,这个问题就是有问题的,董卓的势力并非都来自于西凉,而马腾也不是西凉太守,但两人都和西凉有关系,不过说到董卓和马腾的关系,说复杂也复杂,因为董卓是东汉的正规军,而马腾则是西凉的叛军,后期两人却又相约一起控制关中局势;说简单倒也简单,不过是利益让两人偶有牵连,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战不休。三国时期的纷争可能是古代历史上最精彩的乱世了,当然,这种说法是出于人们对于三国时期各色英雄的热爱,私以为真正最精彩的应该是春秋战国,只是春秋战国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很多史料也不全,以至于很多人对这个乱世认识不足,一部《东周列国志》远没有《三国演义》为人所熟知。话扯远了,再回到东汉末年。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三国时代出先现的谋臣武将,就如同如天上的繁星,多得数不清。而搅动这场乱世的董卓和西凉马腾这个名将之后的关系却值得玩味几番。

凉州一直以来都是汉人、羌人等杂居,而董卓祖籍确实是凉州,他也曾跟随父亲回到凉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董卓结交了不少的羌人首领,和他们称兄道弟,熟知羌人的生活习性和作战方式,这成为他后来在官场上晋升的一个筹码。他不仅和羌人打交道,他和当时凉州的政府也有交往,后来董卓就被朝廷征用,他靠着平定羌人叛乱步步高升,但在184年的黄巾起义后,董卓被判“减死罪一等”,后遇赦免。

董卓是一个极具野心的人,这种人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很会趋炎附势。董卓官运亨通一路从小兵做到了并州刺史,爆发的黄巾起义让他被很多朝廷的高官弹劾,可是他居然非常的幸运逃过一劫。这说明了他在当刺史时期也不忘记结交朝中权贵,这些能在皇上面前说得上话的人替他说了好话,才让他没有掉乌纱帽。

185年凉州爆发叛乱,这个消息无疑给早已被东汉各地叛乱折磨的痛不欲生的东汉朝廷,当头一棒。这次东汉朝廷名将皇甫嵩去平定这一次的动乱,这个时候因为董卓长期与羌族人打交道,不仅熟悉西凉而且还有对羌人的作战经验,于是他被任命为中郎将参与平叛。在这次平叛中,董卓的表现可圈可点,因功封为斄乡侯。

凉州的这次叛乱持续的时间非常长,187年,马腾因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被人征兆为兵,并且在平定羌族的叛乱中,是出了名的不怕死,就这样他的命运开始改变,他开始被任命为偏将军。在这个时候,马腾算是凉州的正规军,但是很快凉州刺史被杀,马腾和叛军的首领之一韩遂亲近,率部也做了叛军,他们组织兵力反过来攻打平叛的军队,很快就占有了凉州,当时叛军的主帅是王国。

188年,王国领兵攻打陈仓,皇甫嵩为正,董卓为副再次主持平叛事宜,但是两人的意见很难达到统一,基本就是各自为政。而陈仓大战中,王国最终战败被马腾和韩遂废黜,凉州又有了新的首领,而羌人叛乱逐渐被平定下来,凉州表面上已经风平浪静,但内里却开始分裂,马腾和韩遂争权,相互打击。另一边的董卓则被灵帝任为并州牧,董卓执意领着5000部下去并州赴任并在河东郡滞留不前。

不久,灵帝病逝,大将军何进让董卓领兵回京控制局势,这个时候董卓看到了机会,但是他也知道凭自己的势力未必能够真正控制住整个天下的局势,于是秘密联络凉州的马腾、韩遂,希望他们能联手,共同应对京城的局势。马腾和韩遂觉得有利可图,于是答应下来,但是马腾也并不想轻易混进局势中,他先是观望,在凉州静观其变,很快董卓进京控制住了局势,自行废立之事,成为京城的老大, 而关东联军的进攻让董卓招架不住,遂迁都长安。

191年四月,在东汉朝廷正式迁都长安一年多后,董卓也正式进入长安,那是何等的尊贵气派,文武百官要对董卓行跪拜之礼,即便是昔日的上司皇甫嵩也要向董卓行跪拜礼。在这里董卓逐渐稳定了局势,而远在西凉的马腾等人看到差不多了,于是领兵往长安进发,说来也是巧合,192年的四月,董卓被吕布等人刺杀,而到了六月,马腾等人才到了长安,李傕等人拜韩遂为镇西将军,马腾为征西将军。

董卓和马腾这两个人,至死都没有坐下来好好的说说话,或者说利益的牵扯让他们觉得联合起来有利可图,于是选择合作,但是合作却并没有什么信任可言,马腾一直在观望,等觉得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才出发进京,但是却再也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合作了。

董卓没有好的结局,马腾实际上也没有,他在风光了半辈子之后,被曹操所杀,还被夷三族,一代枭雄竟落的如此下场,也不知道当年决定去当兵前的最后一个夜晚,马腾望向即将下山的太阳的时候,他在想些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