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策不早死,由孙策周瑜主外,孙权主内,那么吴国能否击败魏国?

月影青霜


孙策号称小霸王,听其称号,应属匹夫之勇一类人物。实质上,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如此。曹操手下有名的谋士郭嘉就是这样评价孙策的。真实的孙策果真如此吗?未必是这样,如果,孙策不是英年早逝,二分天下,甚或一统江山也不是没有可能。



孙策从孙坚手中接下的江山,其实,只是一个名份而己,说穿了,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传国玉玺,孙策用它从袁术手换来了三千精兵,五百匹战马。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孙策的心胸,目光之远大决非袁术之流能够相比的。在众诸候视之如宝物的情况下,孙策却视之如弊履。不能不说,孙策具有非比寻常的眼光。

凭借着这点人马,孙策到了江东后,招兵买马,招贤纳士,攻城略地。不及而立之年打下江东一片天地。并不是单靠仅有匹夫之勇就能做的到的。其心胸,智慧,谋略的确高人一筹。

孙策死时,对孙权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的决策和这番话,虽有受当时环境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但也当的英雄的称谓。

单凭对后世的处理上,能和孙策相比美的三国中,唯刘备一人。就是曹操也不能及,袁绍更难忘其相背。


拿得起,放得下,举重若轻。对形势,对人物,洞若观火。这就是孙策。永远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大局未定之时,永远是一个进攻的恣度。

再说孙权,曹操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能担当起曹操如此高评的人物,三国中寥寥无几。

确乎如此,孙策以后,江东在孙权的治理下,说是固若磐石,一点也不为过。以弱抗强,曹操在赤壁折戟沉沙。势钧力敌,刘备在夷陵丢盔卸甲。

江东,有孙权的守,坚如磐石,有孙策的攻,势如破竹。两相互补,相得宜璋何愁天下不定。


有孙策,就不会有曹操占荆州了,孙策如独占荆洲,刘备将不会有立足之地,更遑论有收西川,定汉中之机会。

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诸候的优势,二分局势后,孙策会打起征讨汉贼之大旗。到那时,诸葛亮,庞统,法正都会被孙策收入麾下。中原逐鹿,鹿死谁手,就看造化了。


一叶小舟168521774


为什么孙策会死都没搞清楚。孙策的死9成就是孙权干的,还你主内他主外。


楊嘉樂


绝对权力怎么可能分享,自古只有父子相残兄弟相杀,没有一家人分享皇权的情况,人性使然。


老谢185703887


按照三国的走势,吴国最后的灭亡其实和孙策在不在压根没半吊子关系。具体分析

1:吴国在三分天下后因为自身地域的优势与劣势,势力一直保持在我犯不了人可是敌也犯不了我。主要参考冷兵器时代骑兵优秀与否直接主导着战局。

2:吴国有长江之险鱼米之乡,蜀国有穷山峻岭足可自给自足,魏国则有万里河山富甲天下。在三分天下的时代可以说只要不犯错,只要三家都不主动联合作战整个三国的历史几乎百年内不会改变!

3:孙策死的时候吴国只在起步阶段,孙策的老大袁术还在犯糊涂想着皇帝梦所以才有吴国的机会!

4:纵观整个三国史得中原者得天下!吴国至始至终如果无法在赤壁之战后有利的组织势力站稳荆州则失去称霸中原最后的良机!


老柠檬与小柠檬


如果孙策不死,那么三国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虽然孙策的一生很短暂,但是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一统江东,并站稳了脚跟,这在三国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孙策也是有韬略和眼光的人,孙策的父亲孙坚时候,孙策的实力和地位都无法和孙坚相比,于是孙策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选择投靠了袁术,不久,以前跟随孙坚的老将程普、黄盖等人。又重新回到了孙策身边,袁术一直都有一个做皇帝的梦,于是孙策就用手中的玉玺换来了袁术的保护,于是,孙策在江东开启了新的霸业。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于是,孙策准备偷袭许昌,迎取汉献帝。当初,孙策杀了投靠曹操的许贡,但是许贡的三个手下却一直在找机会为许贡报仇,也该是孙策的天命已到,孙策喜欢打猎,周瑜也曾经也劝过,但是孙策也没放在心上,一次,孙策一个人打猎时拿着箭去追鹿,身边的护卫也没有跟随,许贡的三个手下看到偷袭孙的机会来了,于是他们用弓箭射向孙策,谁也没想到孙策竟然面部中箭,后来护卫赶紧把孙策救回去,但是回到家以后才发现箭上竟然有剧毒。

孙策也许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将江东的百年大计都交给了孙权,并告诉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明问张昭”的经典典故。告诫孙权一定要将江东发展好,将来能够一统天下,同时又把周瑜叫到了跟前,让他一定要辅佐好孙权。没过多久,孙策便离开了人世,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不过虽然孙策死了,但是经过孙策的一番努力,一个稳定,团结的江东牢牢的掌握的孙权的手中,于是才出现了后来三国鼎立中的吴国。孙策孙然死了,但是他少承父业,终有成就,兵马未过三千,文臣武将都是一流,身边还有周瑜、吕蒙,鲁肃,江东“二张”等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孙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公元前


孙策忘记被陈元龙支配的快感了吗?如果说孙权是守户犬的话,孙策最多是牧羊犬。


泡我先叫妈


三国时期,如果孙策没有早早身亡,江东未来覆亡的命运有可能改变吗?

孙策的死,完全是因为意外。因此有很多的人会感到遗憾,也不免会遐想:如果孙策不死,后来将会如何?

有的人会说,如果孙策不死,那么在曹操官渡之战时,孙策可能会偷袭许昌,曹操可能因此就败亡了。

孙策领导的东吴和孙权领导的东吴,完全是气质不同的两个集团。因为就是在孙策和孙权进行交接的那一刻,东吴政权确立了其割据属性。

孙策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虚岁)。之前几年间,孙策征战江东,几乎是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几年之间便将江东之地尽数纳入麾下。同时,他还上书朝廷,遣使纳贡。后来,曹操以汉廷的名义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一切都很好,可就在这样的时候,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出城打猎时,被仇家门客伏击,终至于不治。

临终之前,孙策将自己的的印信授予了弟弟——时年十九岁的孙权,然后又向孙权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可以算是这个军事集团的创业者,对于后来守成者的政治遗嘱。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对孙权说:率领江东兵士,在两军阵前临机决断,与天下英雄争衡,这种能力你不如我;而至于举贤任能,各尽其能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这段话,其实有两层意思:

首 先 ,孙策在临终前最后一次发挥他超强的识人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了两人在能力上的差别。

然 后 ,根据两人能力的差别,孙策为孙权制定了江东军事集团日后的执政路线:保守江东。

孙策为什么要跟孙权做这种遗嘱呢?

既是无奈,又是现实。

所谓无奈,是孙策自己的悲哀。当时天下大乱,自己又正当壮年,本来是有问鼎天下的机会的,可谁曾想竟因一时不察,命丧几个小人之手;而几个弟弟,又都没有表现出像自己一样的军事能力。所以孙策在临死之前可能就已经断定,天下一统的事,应该与江东孙氏无缘了。

既然如此,那就要退而求其次了。什么是“其次”呢?那就是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保守江东,着力消化之前的战争成果。

孙策十九岁起兵,到二十六岁去世,不足七年之间便占据了江东。但他的统治,却始终有一个致命缺陷:合法性不足。

当时的江东与中原情况不同。中原有董卓为祸,各路英雄几乎都是打着正义的大旗在抢地盘。但在江东,从扬州刺史刘繇到各地郡守——如许贡、王朗、华歆等,都是之前朝廷任命的官吏。这些人平日素无大恶,却被孙策所驱逐。因此在当地的士民看来,孙策一伙与强盗之间,行事并没有多大区别。如何取得统治的合法性,是江东军事集团绕不过去的坎。


成武畅通


首先要明白他为什么死,就是江东本地豪族与孙策的矛盾难以协调才刺杀的他,孙策不死,江东纷乱不止,人心都不稳谈何抗曹?也就个太史慈左右的战力能改变什么,说不定穷兵黩武灭更快


霸刀唐太师


孙策若不意外早亡,可能没曹操什么事儿了。官渡之战前孙策已经联络袁绍,准备南北夹击曹操。曹操面对袁绍已经处于下风,官渡击败袁绍有很多意外和运气成份。若被夹击必败亡无疑,此后就是孙袁争天下了。


文龙93207942


孙策主外,周瑜、鲁肃辅佐;孙权主内,有张昭、顾雍、诸葛瑾、陆绩辅佐,确实江东最强同一时期的最强搭配。

小霸王孙策,东吴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主要奠基人,在继承其父亲孙坚的部将之后,孙策并没有继续依附袁术,而是借住袁术的势力,先后平定了扬州的诸多势力,一举奠定了江东的局势,创造了东吴在日后的鼎力之势中的生存基础。



孙策是一个好战、善战,且武艺超群的人物,他凭借孙坚留下的一千多士兵,先后击败了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久居江东的势力,同时,又因其治军严明,善用谋略,颇得当地氏族名绅的青睐,太史慈、周瑜、鲁肃、张紘等人才接连投靠。

孙权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这是孙策对孙权的中肯评价。确实,从孙权对外的战绩来看,攻打黄祖用了三次,攻打合肥用了五次(仍寸土未得),东吴的几次著名的胜仗,都不是孙权主导的。由此可见,孙权却无军事才能。

但孙权善用人,会笼络人心。想当初孙策突然过世,由于孙权未有尺功,江东众元老皆对其不服,虽然说有周瑜为其撑腰,但试想一下,如果孙权没有两把刷子,周瑜又怎会为其撑腰。当时,江东局势不稳,更有地方太守听闻孙策已死而公然反叛。为了应对糟糕的局势,孙权先是奉江东威望最高的张昭为师,有张昭支持,很多威望、实力不如张昭的人,自然就顺从了,其次,他有拉拢地方大族,广招贤才,诸葛瑾、陆逊、顾雍等皆招致麾下,并将兵权下放到老将周瑜、程普手中,以示对他们的信任。

自此,江东众将皆归顺孙权。


再加上周瑜、鲁肃这些人的辅助,确实是东吴最强阵容。

可问题在于,打仗不仅仅是打人才,还有国力啊。(我们以赤壁之战后,刘备发动汉中之战前这一时间段作为开脑洞的时间限制吧,即建安十三年至建安二十二年)

此时,魏国有谁?曹大帝领衔贾诩、程昱、荀攸、三大智囊坐镇中枢,由曹氏家族(曹洪,曹休,曹仁,曹彰,夏侯惇,夏侯渊)统领六大战区军团(豫州,京畿,荆州,东辽,扬州和雍凉),更有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等,都是跟随曹操久经战阵,可独当一面的名将。

翻开《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我们不难发现,曹操手下的武将虽然戏份不多,但大多都有真才能,夏侯渊以一己之力拖了刘备举国之力两年之久,曹仁坐镇三方必争之地荆州,保荆州久安无事,张辽更是屡次击退攻打合肥的孙权,而这些战事,曹操皆没有参与,仅仅是汉中之战末期参与了。

所以说,东吴有人才,魏国人才也不弱。如果单拼两国人才,东吴并不占优势。

在看国力

东吴仅占有扬州,交州,和荆州部分,而魏国占领了天下十洲之地(幽、冀、并、青、徐、雍、凉、豫、兖、荆州部分),可谓天下大部份皆在曹操手中。地广意味着人多,人多意味着劳动力多,劳动力在那个时候就代表国力。东吴人口比魏国少,国力弱,且魏国拥有国之重器-骑兵。

因此,东吴要想跨过长江与魏国挣天下,难度确实很大,如果单凭东吴自身的实力,击败魏国是不太可能的。

1,长江天险是把双刃剑,对东吴来说是天险,对魏国来说又何尝不是易守难攻的天险。如果想跨江而战,合肥就是东吴必争之地,因为东吴的优势是水军,而合肥的地形是极其容易将水军发挥最大优势得地方,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拿下合肥,就在曹操的中原复地撕开一道口子。

曹操将张辽放在合肥,可见他也明白合肥的重要性,因此,如果孙策攻打合肥,除了张辽坐镇合肥外,其身后的扬州军团统帅夏侯惇,一定会帅军前来督战,如果战事吃紧,荆州的曹仁,甚至京畿的曹操,都有可能前来支援,这就成了第二个汉中之战,以一两个军团拖垮你整个国家。

2,东吴到底有没有这么多兵,有没有这个条件打持久战。除了东面与曹操争夺合肥外,东吴还要面临两个敌人,荆州的关羽,扬州复地的山越。为了应对关羽,东吴必须先牺牲掉两个人,鲁肃和程普,坐镇江夏,即与关羽修好,维持关系,又要防着关羽、曹仁借合肥之机偷袭。

扬州复地的山越一直是东吴身上的肿瘤,时不时就会发作。山越是黄巾贼之后留下的祸根,再加上孙策平定江东诸多势力后,那些没有归顺,逃亡山里的残余势力,就慢慢变成了山贼,这些武装势力统称为山越。山越很难搞,大军征讨之时,他们逃回山中偃旗息鼓,大军撤退后,他们又摇旗呐喊,骚扰民众。《三国志》记载,山越遗祸是在嘉禾六年才被陆逊彻底剿灭的,可谓是一直存在于东吴的历史中。

孙策举兵攻打合肥,山越必反,因此东吴又要牺牲一至二名将领,至少是副将,领兵坐镇扬州,防止山越做乱。

如此看来,这就是汉中之战的翻版。刘备举国之力攻打汉中,关羽坐镇荆州,诸葛亮坐镇成都,监督未稳的局势,防止南蛮做乱。

所以说,东吴北上确实很不容易。就算把合肥打下来,占为己有。在面对中原广袤的平原地区,在面对灵活机动的曹氏骑兵,孙策再想更进一步,是何其难也。

这与诸葛亮北伐又完全不同,诸葛亮北伐,如果赢了,就可以过得凉州大量的战马,组建自己的骑兵,以争中原。可攻下合肥,除了一城之地,其实对东吴来说,并没有其他的即时好处。只能说在曹操的复地种下了一根钉子。

如果孙刘联盟,这颗钉子或许会派上大用场,如果仅仅靠东吴单打独斗,这颗钉子终将会被曹操抹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