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曹操,《三國志》寫的不只是三國

一人一桌一椅一撫尺,看孤罔炎之一家也史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曹操,甚至一個人眼中都不只一個。不糾結才能看淡,才能看得明白。讀史,尤其如此。

一、此中無解何處覓?

太宗李世民說,“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又有司馬光作《資治通鑑》,引史以為鑑。對一個喜歡歷史的人而言,讀史、講史,本是一次次讓自己靠近歷史真相、明晰真理的過程。所以樂在其中,儘管過程中總少不了許多的煩惱。有時候會因為自己讀史書讀得少而悔恨,有時候會因為自己品評歷史人物偏頗而懊惱,有時候會因為自己未能明晰時代特點妄加點評而自慚。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曹操,《三國志》寫的不只是三國

但史書讀多了,慢慢會有一種強烈的疑問——自己一直想要追尋的真相,真的有嗎?史書到底是紀實的還是展示作者文采的?僅《三國志》中前後曲筆的部分就不知道多少,陳壽身為良史,尚且不能按照自己所知道的歷史真相如實描述。後人又如何得知真相何在呢?也無怪易中天先生會講,歷史人物有三種形象:史書中所描述的,稱之為歷史形象;文學家所描述的,稱之為文學形象;民間認慣了的,稱之為民間形象。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曹操,《三國志》寫的不只是三國

於是不禁自問:真相,有那麼重要嗎?我們未必找得到真相,即便知道真相了,又能如何?今天是已成定局了的,知道了真相也改變不了當下。其實,一味地苛求尋找真相,反而成了讀史的巨大障礙。我們畢竟不是考古學者,通過勘察歷史遺蹟去搜尋歷史的蛛絲馬跡。真相背後的東西,或許更有意義。讀史的人,往往追尋的是自己內心希望的那個“真相”。無關真假,但符合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曹操,《三國志》寫的不只是三國

二、原來真心是歸途

人生匆匆總不過百八十年,除卻年少的無知、年老的無為,大多數人,一輩子不過活在了20-50歲之間。只拿一半,甚至都不到的歲月去品味人生百態。於普通人而言,確實是妄想。可人總想活個明白,而這明白,無非從哪兒來往哪兒去,無非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不用求神拜佛,不用埋頭苦想,看史就可以了。歷史多的是你爭我奪,多的是殺伐征戰。但史書中更多的是對夢想的描繪、是對正義的堅持,是對道德的崇敬,是對人生意義的表達。

《三國志·太史慈傳》中,太史慈臨終前有言:“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這句話不知道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誰不想活得堂堂正正、壯志得酬。但人有旦夕禍福,我們不知道自己會在哪一天突然和這個世界揮手作別。所以今人有言“將每一天當作來到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天去活。”人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為離開這個世界做準備。正因人的一生不知道有多少困厄,知道了珍惜才知道了努力和堅持

。我們不知道太史慈臨終前有多大的遺憾,但回顧自己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他可以無憾了。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曹操,《三國志》寫的不只是三國

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那句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我們必須抓緊時間生活,因為即使是一場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終止生命。”

《三國志·李典傳》,“孫權率眾圍之,遼欲奉教出戰。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眾與遼破走權。”面對事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如何抉擇都是自由,遵從內心的想法還是遵從大義,又或者大義和想法慢慢地合二為一。李典當如是。即便是不能當作歷史來看的《三國演義》,所描繪的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智聖孔明,不也成了無數人之路的明燈。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曹操,《三國志》寫的不只是三國

三、且看前方路漫長

像《三國志》這樣記錄亂世的史籍。無論擺在我們面前的歷史是怎麼一個樣子,無可爭議的是,歷史都是為成功者書寫的。不管這個人最終是身首異處還是頤養天年,他的一生都可謂波瀾壯闊。同樣是易主,三易其主的呂布被天下人恥笑,但五易其主的劉備卻賢名遠播。原因何在?呂布二殺主君,劉備未害一人。其實,呂布一直都是那個被當槍使的人,他活得一點都不明白。但戰場上他敢於身先士卒,率眾先登,就足以讓很多人為之賣命。他的割據一方絕非偶然。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曹操,《三國志》寫的不只是三國

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短短二十餘年間,竟然發生三場以少勝多的大戰。巧合嗎?不然。所有巧合的背後都有細心琢磨後的必然。人往往容易誇大己方的優勢,看重競爭對手的劣勢。卻忘了驕傲是人最大的敵人,尤其在生死之間。所以驕傲的關羽大意失了荊州,把命都搭進去了。可惜,曹操還有迴旋的餘地,袁紹和劉備竟然不久便一命嗚呼。驕傲的心,一旦受到致命的打擊,就再也沒有重來的機會。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曹操,《三國志》寫的不只是三國

讀史以明智。路還漫長,今日的成敗不足以證明一生的成敗。那些得到的和失去的同樣有價值,甚至,失去的教會人更多。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從幽州到徐州,從徐州到冀州,再到荊州、益州。惶惶如喪家之犬的他,最終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坐擁二州,登基稱帝。可是,如果沒有一次次的冷眼、沒有一次次的傷心欲絕,又哪來的百折不撓,劉備能成為昭烈皇帝嗎?歷史沒有告訴我們答案。但,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不糾結才能看淡,才能看得明白。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權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