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文景之治”的刘恒,上位太艰难!前后杀六个侄儿才当上皇帝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他在位期间,开启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也正因为有文景之治的积累,后来的汉武帝才有国力打击匈奴。

刘恒最初被封为代王,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监国专权,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了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称帝,史称汉文帝。

文帝虽然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儿子,但登基之时,也并不顺利。

开启“文景之治”的刘恒,上位太艰难!前后杀六个侄儿才当上皇帝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并大封她娘家人的外戚诸吕。惠帝在吕后的强势控制下,终日抑郁,与酒色为伴,23岁就抑郁而亡。吕后又先后把惠帝的两个幼子刘恭、刘弘扶上位,让她能够继续大权独揽。

开启“文景之治”的刘恒,上位太艰难!前后杀六个侄儿才当上皇帝

吕后死后,吕家人终于失去了靠山,刘氏宗亲和朝臣早就不满吕家作威作福,齐王刘襄兵发长安,朝臣在陈平、周勃的带领下,发动政变,朝廷内外配合,一举灭了诸吕。

开启“文景之治”的刘恒,上位太艰难!前后杀六个侄儿才当上皇帝

但是在灭诸吕的过程中,遇到一个麻烦,就是当时皇帝刘弘的皇后是吕后侄子吕禄的女儿,如果皇后不除,久后必定会为吕家翻案,这些发动政变的人将来就会性命不保。于是这些朝臣索性来了个彻底,趁热打铁连皇帝也给废了,他们的理由是,刘弘不是惠帝的儿子,而是吕后从外面抱养来冒充惠帝骨血的。

开启“文景之治”的刘恒,上位太艰难!前后杀六个侄儿才当上皇帝

但是惠帝还有另外四个儿子,而且个个都是王侯,分别是轵侯刘朝,壶关侯刘武,常山王刘不疑,淮阳王刘疆。这些人如果留下来,他们将来肯定要为自己的兄弟刘弘复仇,而且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还是惠帝的皇位合法继承人。

按照规矩,新皇帝必须首先在惠帝的儿子中间选,而他们中不论谁将来当上皇帝,对朝臣都是威胁。

可周勃等人却不想再选惠帝的儿子当皇帝,怕登基后有可能跟他们秋后算账。毕竟这几个也都是吕后的亲外孙,跟吕家关系匪浅,难保登基后不为诸吕平反。

开启“文景之治”的刘恒,上位太艰难!前后杀六个侄儿才当上皇帝

所以周勃等人直接忽略掉这几个,开始在高祖的儿子里寻找合适人选,最终选中了代王刘恒。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他也完全有理由继承惠帝的皇位,但前提是,兄长没有子嗣。

可眼下,惠帝却明明有孩子。还在世的算上刘弘,一共五个。这五人不除,刘恒的登基,就始终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对他来说,也始终是个威胁与隐忧。

所以在刘恒继位的当天晚上,惠帝的这五个儿子全部被周勃等人所杀。杀掉的理由,同样是他们都不是惠帝的亲生儿子。

如果说刘弘一人是抱养的,还多少能说得过去,可说惠帝六个儿子全都是抱养的,这就有点儿太天方夜谭了,皇帝再缺儿子,也不至于一下抱养六个。所以这个理由,完全就是借口。

从时间节点来看,这五人被杀,即便不是刘恒下令杀的,他想必也是知道和默许的。周勃等人可以杀尽诸吕,但是诛杀先帝的子嗣,那可就是杀头大罪了,这事任何一个朝臣也不敢擅自做主,任何一人也担不起这么大责任。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杀死惠帝的五个儿子符合刘恒的心意,甚至很可能是他授意朝臣所为。

开启“文景之治”的刘恒,上位太艰难!前后杀六个侄儿才当上皇帝

刘恒素以仁厚著称,这样一个仁厚之人,怎会忍心默许残杀自己的亲侄子呢?

惠帝五个儿子的被杀,史书上语焉不详,但是被杀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因何被杀,只能做合理推断。按照谁是最大得利者,谁就最有嫌疑来看,无疑这位新任的汉文帝嫌疑最大。就算不是他亲自下令杀的,也至少是他默许的,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毕竟死的这五人,可不是什么平头百姓,而是惠帝的子嗣,也是他的亲侄子。

史书上对此讳莫如深,一来可能是朝廷有意掩盖,以至无法找到事实;二来便是文帝的名声太好了,史家有可能为这位好皇帝避讳,避而不写这件事。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运气就差多了,玄武门之变是一次无法掩盖的宫廷内乱。这次内乱的动静太大了,李世民直接参与内乱,而且内乱造成两大后果,一是李世民的两个同胞兄弟全家被杀,一是高祖皇帝被迫让位给李世民,这是任何史家无法绕开的,即使想隐瞒,也隐瞒不了。所以这件事只能被写入历史,李世民无法抹杀,史家也无法回避。

开启“文景之治”的刘恒,上位太艰难!前后杀六个侄儿才当上皇帝

当真是历来皇帝无亲情,皇位的争夺,从来都是血腥残酷,容不得半点仁慈,连仁厚的汉文帝也不例外。

当然,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毕竟无法穿越千年去亲历这一切。今天写来,只不过是供诸君探讨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