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三分制,敗也三分制”,宋代軍權三分制到底是對是錯?

宋太祖趙匡胤用相較於過去帝王收復兵權更為溫和的方式

杯酒釋兵權,顯示了他更具智慧的一面。軍權旁落是封建統治者最為忌諱的一件事,所以再收回軍權之後為避免重蹈唐朝五代覆轍,進行了一系列軍權統治改革。

將過去作為最高軍形式機關的兵部權利分散,僅掌握廂軍、民兵和部分後勤保障的軍事事務管理權,發兵權分由樞密院,統兵權分給了三衙。建立了樞密院——三衙體制“樞密院有發兵之權,而不統兵; 三衙有統兵之權,而不能發兵”,形成了樞密院、三衙、兵部軍權三分的局面。

“成也三分制,敗也三分制”,宋代軍權三分制到底是對是錯?

一、宋代軍權三分制產生的背景

樞密院作為宋朝早期軍政中心卻並不是宋朝首次設立的,樞密院從唐末已經存在,設東西兩院,行東院印。掌管樞密院的就是樞密使。樞密院的職能和權力不是始終如一的,宋朝早年間,每逢戰時由皇帝親自與樞密院行使軍權,中書不得干預,之後宰相逐漸掌握樞密使的工作。宰相是文官能夠掌管樞密院,這與宋朝的重文抑武的國策有重要關係。除了樞密使由文官執掌,樞密使的人選從一開始就參任文職。

然而建國初期武官人數多,任職時間長,只能並用文臣武將。直到宋真宗時期,樞密院的用人機制進一步抑制武將發展,在檀淵之盟以後文官開始掌握樞密院,並擁有支配權

。在此之後重文輕武的局面一步步擴大。在西夏戰爭中有著赫赫戰功的狄青就是被重文輕武的國策壓制最典型的代表。由於宰相兼任樞密使,致使樞密院大權旁落,樞密院成為實質上被架空的機構。

“成也三分制,敗也三分制”,宋代軍權三分制到底是對是錯?

與樞密院作為一個機構不同不同三衙四廂是北宋中央統兵的機制,並被後世認為是為一種成功的統兵機制。三衙四廂本身是統兵的建制,三衙互不統屬,編制相對獨立。縱觀歷史,宋朝內憂外患不斷,民不聊生,為免重蹈唐朝五代蕃鎮掌握兵權謀反的覆轍,三衙本身皆是皇帝親軍“宿為天子”,後來擴展為統領全國軍旅,形成普天之下皆為“天子之兵”。杜絕了大臣手握軍政兩權威脅皇權的可能。

而作為軍權三分之一的兵部卻沒有參政權,宋朝兵部擴大了事務權,但是其兵權被樞密院所侵佔的事實沒有變,兵部本為執掌兵權所這禮物,但是在宋朝僅僅作為軍政的“後勤保障部”而存在,宋朝軍權三分而兵部最弱,是為“無實權之閒曹。”

“成也三分制,敗也三分制”,宋代軍權三分制到底是對是錯?

二、宋朝軍權三分的目的

軍權三分的本質是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的工具,防止軍政大權落到蕃鎮手中。軍權三分,相互制約,極大程度上保護皇權免受內部叛亂的威脅。加上宋朝重文抑武,基本上杜絕了武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可能,秦檜將莫須有的罪名扣在

岳飛頭上的時候,可以看得出宋朝對於武將的抑制已不僅僅存在於限制其勢力發展上。武將本難以升官進爵,一旦有了戰功會讓朝廷惶恐不及,以致於無實外患而殺害忠良。

不得不說,從宋朝統治中國的時間來看,軍權三分對趙家統治中國做出了不小貢獻,在其統治的三百多年之中從未出現過武將專權的情況,縱觀歷史,武將專權通常是一個王朝覆滅的開始。但是岳飛的出現讓趙構繃緊了神經,哪怕面臨著外敵入侵的風險,也要解散岳家軍,明明知道莫須有是個無理的罪名也讓岳飛斷送了姓名。

“成也三分制,敗也三分制”,宋代軍權三分制到底是對是錯?

軍權三分達到了其安內防兵變目的,但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宋朝戰事不斷,文官掌權多沒有作戰經驗,不習慣征戰,下令時猶豫不決,貽誤戰機。范仲淹稱:“但見敗形,未見勝勢也。”宋朝施行軍權三分制是為了王權的穩定,當然統治者在制定政策時並不關心百姓的死活,在重文輕武的宋朝,同樣也沒考慮武將對於作戰的需要。體現了宋朝武將地位低下,統治者為了抑制武將獲得權利煞費苦心。

三、軍權三分對宋朝的影響

宋朝軍政機構冗雜,戰時“發兵之先,須奉聖旨,官每為宰相所兼,又有御營司、督府、帥司,用分其權,於是樞密兵柄,支離破碎。”由此可見發兵作戰之前,分權眾多,不利於作戰決策,坐誤戎機。樞密院有發兵權不能統兵,三衙統兵而不發兵。王安石變法

設有強兵法如: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等等保障宋朝軍隊建制,但由於機構互相制約,逢戰時,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戰鬥力低下。

宋遼,宋夏,宋金,宋朝每逢外敵入侵都不能有效應對,宋朝空有軍隊建制卻屢戰屢敗。宋朝積貧積弱,百年之積,惟存空簿,民不聊生以致於宋朝後勤保障不足,連年戰亂要保障軍隊糧草就要保障賦稅,加重了百姓生活負擔。宋朝底層百姓生活遠沒有清明上河圖中所畫的那般。所以即使防止了武將兵變,宋朝的農民起義卻持續不斷。如水滸傳裡講到的水泊梁山、方臘起義等等。國內不能有效治理產生的內患加速了宋朝的覆滅。

“成也三分制,敗也三分制”,宋代軍權三分制到底是對是錯?

四、總結

宋朝的軍權三分杜絕了武將專權叛亂的可能,重文輕武的國策又進一步抑制了武將在宋朝的地位。狄青行伍出身受到排擠所以最終也只能做到樞密副使一職。宋朝軍隊強幹弱枝,頻繁更換禁軍,將不常在,兵不常練,一到戰爭打響無人可用。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積弱積弊,宋朝屢戰屢敗,導致外敵入侵不斷。內部不得有效治理,內患也此起彼伏。

軍權三分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存在,但重文輕武的宋朝過於忌憚武將崛起,對武將及其親軍極力打壓,導致了軍隊缺乏將才,軍隊戰鬥力薄弱,發兵權掌握在文官手中作戰命令下達猶豫不決,屢次延誤戰機。領土每被侵犯,雖然軍隊龐大,建制完整卻只有捱打逃跑的份。其利弊昭然可見。

參考文獻:

1、龔延名.宋代軍權三分制研究.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第32卷);

2、姜豔迪.論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科技致富嚮導》 百度學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