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公認存世僅三百件

元青花公認存世僅三百件

  2005年倫敦佳士德拍賣會上,一件“鬼谷子下山”瓷罐橫空出世,以2.3億元人民幣的成交價驚動了世界。隨後,一股青花瓷熱橫掃中國,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青花元素、周杰倫的《青花瓷》小調,到國人心中的青花情結,那高貴的白瓷青花一時風光無限。時至今日,國內大多數元青花的收藏家卻笑不起來,因為他們的藏品根本不被文博專家認可。就此,筆者走訪了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古玩業商會元青花研究會會長張洪啟、副會長韓建成和古陶瓷鑑賞家蘇玉銘。


  某藏家曾跟一位資深陶瓷鑑定專家開了一個小玩笑。知此專家定期前往報國寺淘寶,藏家狠心將一塊帶有完整圖案的元青花瓷片摔作甲乙丙三片,拿出甲片置於報國寺古玩店中,等待專家來尋。果然,此專家如獲至寶,高高興興買回家。次日,藏家上門求訪,拿出丙瓷片請專家鑑定,專家搖頭晃腦,連呼民間不會有真正元青花。待藏家拿出乙瓷片,甲乙丙三片珠聯璧合,不差毫釐,專家啞然。


  另一則藏家與專家鬥智的趣事更讓人瞠目。一次文物鑑定會上,某博物館文物鑑定專家面對一瓷器連連稱讚,此時聽聞物主未繳鑑定費,立即改口稱贗品。後來,藏家不服,尋得該專家門下,小心拿出一張在故宮拍的元青花瓷瓶照片請專家掌眼,專家認定民間不會有元青花,稱此物為“文革”期間之仿製品,藏家大笑而去。


  並非藏家有意跟專家過不去,面對自己拿血汗錢保護起來的“國寶”,某些文博專家信口開河,實在令人惱火。目前,文博專家公認的元青花存世僅三百件,散落在各國博物館中。專家們認為,除此之外,都是仿品,因此對民間藏品,一律否認。然而藏家們拿實物證明,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元青花遠遠超出這個數量。張洪啟和蘇玉銘先生幾十年來在全國各地尋寶,據他們所說,親眼目睹的元青花真品不下萬件,有的藏家,一人便擁有上千件。


  這些瓷器並非憑空而來。近二三十年間,與城市建設相伴的掘地運動,使大量深埋地下的元青花重見天日,隨即散落在民間。此時,國人還未真正認識到元青花的價值。直到2005年那一次舉世矚目的拍賣,國內的元青花開始大量浮出水面。然而,面對這些無歷史記載、無傳承記錄的古瓷,專家的不認可,讓看似熱鬧的元青花收藏陷入尷尬。

元青花公認存世僅三百件

  元藍釉白龍紋梅瓶


  緣何不認可?其一,目前國內沒有一家官方的瓷器鑑定機構,也沒有權威的瓷器評估標準。瓷器鑑定靠的是眼力和經驗。同樣憑眼力,不同專家採取的角度也有區別,比如,有的看瓷胎,有的看釉色,有的看紋飾,得出的結論自然難以達成共識。另外,由於每個專家所見的實物有限,靠經驗來做判斷的方法也有侷限性。從這些方面來說,專家可能不如行家。因為行家拿自己的錢買教訓,自然格外用心。他們身經百戰,靠實踐練就了火眼金睛。其二,儀器鑑定也只能作為參考。雖然儀器分析,可以大致判斷出年代,但是瓷器畢竟是藝術品,其價值要從工藝水平和藝術鑑賞的角度考慮。其三,專家的不認可,造成了藏家對元青花的不信任。面對一件不知來歷的元青花,人們第一反應肯定會懷疑有假。事實上,大量仿製元青花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且受仿製技術所限,真正高水平的仿品非常少見。


  元青花的大量湧現,也使一部分人開始質疑當年“鬼谷子下山”瓷罐的天價是否人為炒作?蘇玉銘先生認為,按照當時的情況,2.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與其實際價值基本相符。在他的朋友圈中,那次拍賣會之前準備出價上億元的就有四五人。在中國瓷器史上,元青花是最為成熟的瓷器產品。“鬼谷子下山”瓷罐確實是元青花中的精品。令蘇先生憤憤不平的是,若目前民間出現同樣一件元青花瓷罐,其拍賣價格卻遠不能及。按照拍賣遊戲的規則,一件藏品講究傳承有序,佳士德那件“鬼谷子下山”瓷罐有清楚的傳承記錄,而民間的“鬼谷子們”,被挖掘前多為窖藏,這些沒有“戶口”的元青花,在拍賣遊戲中自然要被減分。由於專家的不認可,其真假也成了問題,更影響到流傳。事實上,目前民間收藏的大量元青花中,精品並不多,但是價值與“鬼谷子下山”瓷罐相當的,也絕非僅有。蘇先生見過一套保存完整的《三國演義》故事原型系列瓷器,《三國演義》一百二十章,這套元青花共二百四十件,使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了小說情節,每兩件表現一個章節內容。如此看來,《三國演義》的故事在元代已經基本定型,元青花的歷史價值更不容忽視。


  不被認可的尷尬處境,致使大量元青花流失海外,甚至被損壞。目前,國內很多被行家認可的元青花瓷器正在源源不斷作為現代工藝品銷往國外,甚至是以集裝箱為單位賤賣出去。民間藏家痛心疾首,怎能坐視祖先的珍寶這樣流失?無奈的是,即使藏家傾家蕩產,也無法阻止。對於一般藏家來說,青花瓷不被認可造成了有價無市,手裡的藏品積壓,無法兌現,也就不利於以藏養藏。更讓人痛心的是,有的專家不負責任地誤斷真假,不利於文物的保存,甚至遭遇被丟棄或砸毀的噩運。

元青花公認存世僅三百件

  元青花雲龍紋罐


  元青花怎樣識偽

  張洪啟

  元青花的器型種類很多,絕大多數是生活實用器,有部分祭供專用器和少量的裝飾器。宋無大器,相比之下元瓷胎厚體大,但也有精製到薄如蛋殼的小碗。


  贗品元青花的器型整體感覺不協調、不規矩。溜肩不圓潤,帶蓋的器物吻合不好,間隙過大。紋飾大多數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繪,但由於是仿畫,必然拘謹,顯得生硬、呆板。動物不生動,人物不傳神,花葉鬆散不緊湊,海濤紋也多數走形。器型、紋飾是斷代的重要依據,不同時期有當時歷史階段的時代特徵。贗品的紋飾只能說相像,但缺少真器的內涵,更無法畫出真品的神韻。


  如果把一件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膚,白細光滑的皮膚世人都喜歡。元青花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為白色,積釉處呈水綠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點,有些器物表面有輕微橘皮釉和縮釉現象。民國以前的傳世古瓷釉面,都有沉穩、老舊、釉厚的玉質感,上手柔和。微觀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稜角、凸起部分會有歷史的烙印。元青花的仿品,釉面火氣還沒散去,更沒有真品那種穩重、老舊感。釉色有的偏白,積釉處太綠,整體釉面沒有自然使用痕跡。有些贗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塊偽沁。現代仿品多用電、氣燒窯,氣泡相對均勻,沒有層次感。


  一般贗品元青花的胎泥是用機械攪拌,密度要高於真器,胎骨顯得硬。真、偽相比同樣規格尺寸的器型,贗品多數要比真品重。器底沒有老胎風乾滑潤的感覺。偽造的火石紅較為死板,多為人工噴、刷氧化鐵,沒有過渡。由於是新作,器物底部沒有老舊變化的層次感,更沒有真品的油潤感。有些贗品圈足沒有刀削痕,有的雖可見到,但能看出很笨拙。


  元青花繪畫使用的氧化鈷多數是進口料,有不規則黑褐色的斑塊或錫光點片,並有凹凸感和暈散。有的流淌,還有的泛紫色。青花髮色具有青翠濃豔、深淺不一的效果,有的能產生水墨畫的效果。由於是天然礦,金屬含量不一樣,提煉使用效果就有區別。國產料是低鐵高錳,髮色灰藍、淺淡,也有藍黑色,重筆處有藍褐、紅褐斑。部分是使用混合料。於畫師在配比上隨意性較強,以及受窯溫、胎質、釉色的影響,青花髮色的差異也很大。元青花鈷料已使用了700年,無論是進口料還是國產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乾枯、下沉現象。


  現在仿進口料看上去很像,但沒有真品天然的聚集絲線、珠點等特徵,有些珠點是人為點畫的。鐵斑、錫光飄浮表面,也不見濃淡有致的過渡感。最重要一點,由於是新畫在坯胎上的,沒有歷史的沉澱,青花浮於器表,沒有沉於釉下的效果。


  從製作燒造工藝上看,有些低仿器不是手工拉坯,是機械製造,可見機械紋。採用電或氣燒窯,所產生的氣泡均勻。元、明至清康熙早期,罐的製作腹部都有內接口,有些元青花仿器腹部、足部不見接口。有的贗品為了省工時,把盤口、罐頸部接口,對接在明顯的上方位置,違背了時代特徵。元青花梅瓶、玉壺,除六稜八稜外,腹部必須有內接口,這才符合當時工藝。有些仿品為了遮掩新作新胎,把器內施滿釉,而真品只有在元末時出現非常少的罐內、瓶底施釉,而且非常稀薄,手感滑潤。有些仿品內接口有帶狀接痕,而且留下修理毛刺,沒有真器接口風乾的特徵。


  博物精華 

  孤芳自賞的元青花

  林丹妮

  素雅高潔、沉著純淨,人們常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臺的青衣。沉澱了數百年文化歷史的元青花,既有中國寫意畫濃墨重彩的風韻,又蘊含富麗雄渾的獨特之美,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尤為珍貴。元青花是一種用鈷料在瓷胎上作畫、蓋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其藍色的花紋與潔白的胎體交相映襯,藍色沉靜,白色潤澤,紋飾華美,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璀璨文明與深厚底蘊。近日筆者走訪了百工坊內的元青花博物館,一覽元代的青花古韻。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件元青花鳳麒麟四系方壺,此壺形體較大,厚重。壺身以鳳麒麟為主題,寓意祥瑞。鋪滿纏枝蓮紋,密而不亂,壺兩側繪如意,纏枝蓮紋。它由進口料繪畫而成,具有青花髮色深翠濃豔、深淺不一、暈散自然的特點。此器造型規整,釉層肥厚凝重,繪畫生動,瀟灑隨意,是元代此類型器的精品。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歷代陶瓷藝人都用其作為一種裝飾題材,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來體現其藝術魅力。眼前這一件元青花雲龍紋罐,將龍霸氣飄逸的神態刻畫得傳神至極。此罐屬矮肥型,器口下繪海濤紋,腹部雲龍環繞一週,輔助火、蘑菇雲紋。較長的龍身纏繞器身,在騰空中顯示其威武雄渾的氣勢,加上雲紋的襯托,更有穿雲布雨的撼天威力,是元代青花瓷器不多見的藝術佳作。龍紋在元青花瓷器中較為多見,是元青花瓷器的主要裝飾之一。在古人心目中,龍是傳說中的神物,人們想象它能走、能飛、能游泳、能呼風喚雨,它以不同的動態表現在瓷器上,有海水龍、雲龍等。罐身雲龍二目圓睜,張嘴吐舌欲吞火鳥,龍鬢飄逸,龍爪似刀。此器造型勻稱、圓潤,釉層飽滿光亮,工藝精湛,青花髮色青翠豔麗,層次感強,閃耀著古器的神韻。

元青花公認存世僅三百件

  元青花鳳麒麟四系方壺


  另一件元藍釉白龍紋梅瓶,寶珠蓋鈕,溜肩收腹至足。此器藍釉白龍,工藝複雜。其寶石藍釉,溫潤肥厚,一條白龍繞腹一週。雲龍張口吐舌,欲吞大珠,整體刻畫生動隨意,巨龍周邊的空間以四朵飄動的火焰雲紋,襯托出巨龍騰飛於萬里長空之中的大氣磅礴之勢,好似威武、雄壯、悍猛的巨龍叱吒於萬里藍天之中。藍白相應,在色調明亮的藍釉襯托下,白色紋飾層次鮮明,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令人稱奇的是,瓶內竟原封盛有元代美酒,更為珍貴。


  在中國漫長的朝代更迭中,元青花以其極高的藝術價值呈現在人們面前。精美的元青花,它作為藝術載體傳承給我們,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澱,所以保護、收藏元青花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時代使命。


  行家觀察 

  元青花是創新產品

  曾力

  元青花是一個創新型瓷種,是元朝打造的世界性暢銷品牌產品,理應受到世人的重視。元青花的創新主要體現在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類型創新三個方面。


  觀念創新

  元青花瓷器的觀念創新集中表現在瓷繪藝術的大膽變革。元青花釉面繪畫題材大致有植物紋飾、動物紋飾和人物紋飾三大類。構圖風格小件器物裝飾紋飾簡約疏朗,大件器物繁縟茂密。分為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以多層圖案結構而成。色彩表現以釉下青花繪畫的方式,展現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兩種。


  以藍色作為元青花瓷器的主色調,中國早在唐代鞏縣窯、黃堡窯和長沙窯的遺址出土物中就有青花陶瓷產品。元青花瓷繪藝術以湛藍的色彩和有力的線條,突出表現了生趣盎然的自然生態之美。並採用整器繪畫的形式,多層次地凸顯了瓷器釉面的繪畫美感,與宋瓷崇尚簡樸、單純的審美標準明顯不同,開創了大俗大雅的瓷藝新境。尤其是率先將許多經典歷史掌故以人物故事的形式,繪製在青花瓷器上面,豐富了中國瓷器的藝術表現力和表現形式。


  技術創新

  元青花通過“胎、紋、型、釉、色”等五個方面的綜合技術創新,創造了全新的高科技優質產品。馮先銘主編的《中國陶瓷》給“青花”作了如下定義:“青花瓷是指一種在瓷胎上用鈷料著色,然後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


  據中國硅酸鹽學會編輯的《中國陶瓷史》考證,宋末元初起,中國已經發明瞭將瓷石摻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它提高了胎土原料中鋁的含量,使瓷胎可以耐受1300℃的高溫,增加了瓷化程度,使得瓷胎緻密度更高、可塑性更強、吸水率更低、成品率更高,這是保障元青花能夠燒成大件瓷器不變形、瓷胎白薄堅挺的必要條件。


  從目前國內外存世的元青花瓷器來看,其器型和釉水涵蓋了諸如青花釉裡紅、藍地白花、卵白釉等新技術的應用。引進國外富含鈷料的低錳高鐵“蘇麻裡青”,也使得元青花的藍色呈色更為豔麗奪目。元青花的燒造技術在當時是世界頂尖的高科技,代表了中華文明的一個新高度。


  類型創新

  元青花在以青瓷和白瓷單色釉為主流的中國宋瓷基礎上,推陳出新地研製出以藍色釉彩基調為主、繁紋疊彩構圖形式呈現的瓷藝新品。元青花與釉裡紅等色釉技術結合燒製的青花釉裡紅瓷器新類型,為日後明清兩代多姿多彩的彩色瓷創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事實上,元青花自元代至正年間成熟之日起,已經創造了全新的瓷器審美標準和瓷種類型。青花瓷以湛藍豔麗的圖案、如玉似珍的釉水、細膩潔白的胎土和精美奇巧的造型,並以新瓷種類型的姿態成為後代模仿的典範。


  此外,元青花產品中原創了許多新的器型,諸如賁巴壺、臥壺等。由於技術的保障,元青花系列產品中開始大量出現大型的瓷瓶、瓷盤、瓷碗類和瓷雕產品,成為後續明初永宣時期青花官窯的燒造樣板。


  元青花將湛藍色的植物、動物和人物故事紋飾,豔麗地塗抹在潔白的瓷器釉面上,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瓷藝境界,這種更加直觀的藝術感染力是之前中國曆代瓷器所無法比擬的。


  元青花以其開創性、綜合性和稀缺性成為舉世公認的中國古瓷代表之一,並至今保持著單件瓷器成交額的世界拍賣紀錄。相信伴隨我們對元青花瓷器的進一步研究和發現,其背後隱藏的更多歷史奧秘將逐步展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