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漢高祖劉邦長陵,前幾年,很多人從這裡騎摩托上陵

八百里秦川,東西南北五關為衛,中間為渭河平原,在這能退能進的富庶之地,西安就成了全國的“白菜心心”。古時候,地緣政治決定了一切,於是“天子守國門”就成了一種高明的衛國之策。這也是長安自古帝王都的原因。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陵園裡松柏成林,十分壯觀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西漢諸陵被一條路連在了一起,這條路就是“五陵路”

在西安這塊土地上,我們會發現它的西北角有很大一片未開發的空地,隨著時間的變化,這塊空地卻一直沒有開發,縱使周圍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它依然默不作聲。這就是“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陵園裡的松樹很美,十年前,這裡都是百姓的耕地

漢長安城遺址內,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未央宮前殿,這個宮殿面積達5平方公里,比現在北京紫禁城還要大。就如同提起大明宮我們就會想到唐朝一樣,未央宮也成了漢朝的代表。“未央”一詞出自《詩經》“夜如何其 夜未央”,“未央”是沒有盡頭之意,也有沒有災難,平安長生之意。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直通陵頂

站在高大的未央宮前殿遺址向北望,渭河北岸的塬上,高聳的兩個土丘就是西漢長陵陵園。長陵因古時此地叫“長平”而來,同時“長”想通於“長(zhang)”也就是尊長者的意思,之後中國很多朝代的皇帝陵墓多叫“長陵”就是從劉邦這塊兒開始的。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站在陵山半腰向東望,遠處是呂后的陵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陵墓北側,松柏蔚為壯觀,遠處是長陵邑遺址

長陵陵園位於秦咸陽宮東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建立在秦國家權力地——咸陽宮的廢墟上的一座帝陵。項羽攻破咸陽城後,一把火燒了咸陽宮,大火持續了三個多月,從此咸陽變為一片廢墟;漢朝初年,國家一貧如洗,國力羸弱,但各方面已經步入正軌,這時候,蕭何主持修建了未央宮,接著準備修建長陵。因新修的未央宮極其雄偉而豪華,這已經讓劉邦十分不悅了,沒想到陵墓的規劃竟更奢侈雄偉,這讓劉邦更為不安----他本是亭長出身,從釋放修建驪山陵墓的奴隸開始走向造反之路的,他深知如此大規模的工程營造對民心的傷害;而蕭何卻說:這不是奢侈,這是天子威嚴的象徵,天子就應當有天子的相。於是再三商討之下,最終決定把長陵建在秦咸陽宮舊址旁邊。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陵墓東側,好像有一條路

為什麼這樣決定?

原因有四:第一、秦的性格,我們可以阿房宮、鄭國渠、都江堰、長城等工程上看到。所以,據史書記載並結合考古勘探,咸陽城的規模非常龐大,它跨過了渭河,從渭河北的咸陽原向南延伸,直到西安市王寺街道以南。咸陽宮就在最北端的塬上,這座宮殿經過秦國幾代人的建設,其豪華和奢侈程度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如此龐大的宮殿是不可能燒的乾乾淨淨的,裡邊還有大量建築材料可以使用。這就為長陵的營建提供了大量上好而免費的建築材料。事實上,這些材料不光用來修了長陵,還通過搭建在渭河上的橋運到了南面用來修了長安城。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帝陵頂端呈長方形,東西50多米,南北30多米,看起來還是比較開闊的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遠眺呂后陵,最遠處的煙囪就是渭河電廠,總覺得有點煞風景

第二、咸陽塬是渭河和涇河之間的一塊三角高地。渭河自西向東流,涇河從西北向東南流,兩條河在長陵東7公里左右相交匯,這就是“涇渭分明”成語的出處地。這塊高地在古時,凹凸不平,坑坑窪窪,加之秦末國家的常年戰爭,關中勞動力已經非常少了,根本承擔不起平整土地的龐大工程量。而秦咸陽宮被燒後卻是現成的一塊平地。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前幾年,咸陽塬上的眾多陵墓保護都是比較差的,很多綠化都是近幾年才完善的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下了帝陵,向南走,拐一個彎,很快就到了呂后陵

第三、這點不得不佩服劉邦的雄才大略。漢建立之初,是郡國制,劉邦分封了幾十個王。這些王裡很多都是開國的異姓功臣,再加上關東秦末的舊豪強林立。這讓劉邦坐臥不安,怎樣才能解決這一隱患呢?劉邦就想了一個辦法,把這些人全部遷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放到眼皮底下時時刻刻盯著。於是“陵邑”就成了最完美的方法。 那麼這個陵的地理位置就必須離長安不近也不遠,還要能成為長安的守衛,這就是後來的長陵邑。這一招不得不說是高,隨著豪強的遷移,大量百姓也“跟風”遷入,讓漢初關中地區接近枯竭的勞動力得到極大的補充,經濟迅速增長。據考古勘測,長陵邑在長陵陵園北側,呈長方形,南北長2200米,東西寬1245米。到今天,地面上還留著南北西三面城牆遺址,但考古學家發現,這個陵邑並沒有東城牆,至於原因,不得而知,這也是長陵的未解之謎之一。長陵邑人口最多時達七萬九千多人,是重要的京畿衛城,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入長安,屠城縱火,轉而發掘長陵,高祖和呂后陵均遭到劫難,據記載,呂后屍體受辱。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連接帝后陵的是一條“鐵路”,仔細詢問,才知道這條路的盡頭就是博物館的工地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博物館正在建設中,估計下次就不能隨便進來了,地上的鐵板應該是為了保護地下文物

第四、長陵位於咸陽塬的最高端,在咸陽宮的廢墟旁修建,俯視著前朝的舊宮,從政治上是一種碾壓,在執政上是一種鞭策。這樣,長陵在修建的意義上,就從個人的身後長眠地變成了對國家安全保障這個戰略層面了。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呂后陵園的入口,陵周圍的城牆遺址隱約可見

長陵陵園,呈方形,邊長780米,周長3120米。高祖陵位於西側,高33米,底部東西寬153米,南北長135米,墓頂呈長方形,東西寬55米,南北長35米;東南280米處,就是呂后陵,其封土形狀及大小和高祖極其相似,陵高30.7米,南北130米,東西長150米,頂端也呈長方形,東西50米,南北30米,對比數據我們會發現,呂后陵幾乎是“象徵性”的略小於劉邦陵罷了。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呂后陵,我們走的這段路比較高,不知道是不是便殿的基礎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陵的北側,同樣有“一道梁”,不知道是什麼?

從劉邦長陵開始,渭河以北的這道塬畔東西近100公里的範圍,就成了漢王朝的國家陵園區,除了在西安灞橋的漢文帝灞陵和西安南郊的漢宣帝杜陵,其它皇帝都埋在了這裡。這些皇帝的陵園,幾乎都是帝后同葬的,一般皇后的陵墓都遠小於皇帝的陵墓規格,這在當時是有嚴格的禮儀制度來約束的,而呂后卻不同。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對於咸陽的人,沒山登就登陵,很多人把這裡當成公園,當成鍛鍊場所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回望高祖陵

劉邦去世後,呂后就成了漢王朝的實際統治者。這個跟隨劉邦征戰的女人在無數次鬥爭中,早已從弱女子變成了政治高手。漢初時,殺韓信,震懾異姓王,穩定朝政,都有她的影子。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呂后殺趙王劉如意,廢戚夫人成“人彘”,之後又立廢劉恭,廢除“焚書坑儒”後國家對書籍的禁令,到之後再立劉弘,一路走來,手段果斷決絕,可謂千古女強人!後世把她和武則天並稱為“呂武”。隨著呂后權力的不斷加強,她的陵墓規模也不斷增大,如不是礙於禮儀,以呂后的性格,超過高祖陵墓也不是沒有可能。實際上,呂后陵墓內部也可能已經遠遠超過了高祖陵。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渭河電廠和西安北郊的樓群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呂后陵的頂部,和劉邦陵幾乎一模一樣

“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候”長陵陵園以東即陪葬墓區。這塊東到涇河7.5公里的地方,密密麻麻整整齊齊地排列著70多座陪葬墓。目前,地面尚存40座,其它的封土大多毀於平整土地和文革期間。這些墓葬中最知名的有蕭何、曹岑、周勃、周亞夫、王陵、紀信、田燃、田勝、張耳、平原君等。

漢族因此名揚,漢文化因他開拓,咸陽漢高祖劉邦長陵記

呂后陵東側,遠處那片白色的工地就是博物館,今後應該不能再隨便登上陵頂了

咸陽的冬天,天總是霧濛濛的,平時的工作也是忙忙碌碌,為了養家為了事業,人人幾乎都是拼了命;歷史是個神奇的東西,它一手拿著鏡子,一手握著鞭子,以史為鑑,用史鞭策,劉邦長陵的營建和大漢的初定,無不是在鏡子和鞭子的作用下實現的;我們在拼命的同時,往往太過於投入,或者鑽了牛角尖,或者自暴自棄完全放縱,如此極端之下,往往是暴戾,往往是糊塗和不安,這時候“信念”就成了關鍵,而“信念”的建立,關鍵是“不忘初心以史為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省和自查”。這就是歷史的價值,也正是咸陽塬上,這一排土疙瘩的魅力所在。我一直在,祝福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