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揚州,是一座被帝王和詩人眷戀的城市,詩人們在此飲酒高歌,對月吟詩,留下佳篇無數,帝王們則是偏愛她的錦繡山水、富庶繁華。和詩人們高歌一曲酒一杯走哪兒住哪兒不同的是,歷代到過揚州的皇帝們在這座城市留下了多座行宮,巧合的是這些行宮大多由寺廟改建,像是康熙皇帝住過的高旻寺行宮,康熙、乾隆祖孫居住的天寧禪寺等。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還未入寺見出門

說到揚州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隋煬帝楊廣。楊廣在還未當皇帝時就被自己的老爹隋文帝以加強對江南地區管控的緣由派到江南做揚州主管,一年回京一次。正是有了這個原因,隋煬帝頗有揚州情結,會說地道的揚州話,在任期間三次下揚州,開鑿京杭運河,挖通揚州段“邗溝”,溝通了淮河和長江,造福百姓無數。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觀音山山門

觀音山,與瘦西湖北門相對,大明寺東側,是山寺的代表。如果不是明黃的寺牆有些晃眼,觀音山是容易被忽略的。寺廟依託山勢而建,山雖不高,亭臺樓閣卻掩映在鬱鬱蔥蔥的林木間,清淨歡喜,頗有禪意。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曲折蜿蜒尋寺路

起初只以為其是夾在大明寺和瘦西湖中的一普通山寺,查閱後才知道觀音山大有來歷。據說隋煬帝下揚州時曾在觀音山建行宮,建成之後,他望著行宮言“使真仙遊此,亦當自迷”,故稱“迷樓”。後隋亡樓毀,宋朝以後歷代建有寺院,現在寺內建築多為清光緒年間所建,因著香火旺盛,有“第一靈山”之稱。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第一靈山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山門前風景

山門前有一處平地,遠遠望去,水墨畫的天空下一碗江南水溫柔流淌,還見一小橋靜靜矗立。觀音山現如今雖不高,遙望遠處已見不到鎮江的焦山,古代卻是揚州的制高點。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入山門後,拾級而上的山道如同一場“修行”,走的過程中聞風動,聞樹動,心卻逐漸的安靜了下來。一步一個臺階,一個臺階一個景兒,借住地勢望去,寺內層次錯落有致的建築隱隱綽綽浮現,像是一副絕佳的山寺圖,遊覽之人亦是圖中修行中人。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觀音山以“菩薩”為主體,同時供奉四大佛教名山菩薩,院落東側房中為文殊菩薩,西側房為普賢菩薩,文殊殿後為地藏王殿,主殿圓通寶殿中供奉觀世音菩薩巨型坐像。觀音山,因處蜀崗東峰,所以在建造寺廟的時候按照山體和頂峰走向、高度,隨山勢築殿。圓通寶殿、迷樓、紫竹林、上苑等建築都不在同一中軸線上,比如山門殿,坐西面東而建,而天王殿和圓通寶殿則坐北朝南。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寺內平臺坐擁水天一色之景

山寺內小路如羊腸、迴廊九曲,往往“絕境”逢生,曲徑通幽,別有一番禪意。站在天王殿前的平臺往遠處看去,天青色煙雨和江南水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隋煬帝揚州行宮“迷樓”藏在山寺佛音間

不知道來揚州三次的隋煬帝是第幾次入住的觀音山“迷樓”,也不知道登基為帝后三次下揚州的他因著際遇的不同心境有什麼變化。自古帝王,後人評價皆是根據史書和後來朝代對其描述所得,有褒有貶,出入很大。揚州對隋煬帝應該有些包容吧,這個帝王築長城,開運河,下揚州免賦稅,該是愛極了揚州,不然也不會在這座小城留下了他的諸多蹤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