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化島回軍,高麗版的“陳橋兵變”

導讀: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病逝於伐遼途中,七歲的柴宗訓繼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後周兵權。次年正月,傳聞契丹大軍聯合北漢南下攻打後周,二十多歲的符太后惶惶然不知所措,問策於宰相範質,範質在未辯真偽的情況下,即派趙匡胤率領大軍北上抵禦契丹。兵至陳橋驛,趙匡胤之弟趙光義與趙普等人密謀策劃,發動政變,眾將強行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護他為皇帝。趙匡胤率領大軍回到汴梁,在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的內應下,兵不血刃進入汴梁,進而迫使周恭帝柴宗訓禪位於趙匡胤,一夜之間,皇朝更迭,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取代了後周,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

幾百年後,明朝的藩屬國高麗也發生了一起徹底改變王朝命運的政變,由高麗大將李成桂率領的遼東征討軍,於威化島回師西京,推翻高麗的統治,建立了朝鮮半島上的最後一個統一王朝:朝鮮王朝。

威化島回軍,高麗版的“陳橋兵變”

王氏高麗結束了朝鮮半島後三國的混亂時期,建立了統一的高麗王朝

高麗,也叫王氏高麗,公元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國,935年合併新羅,936年滅亡後百濟,實現了‘’三韓一統‘’。在長達四百多年的建國曆史裡,高麗雖向中原王朝納貢稱臣,但也與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爆發戰爭,可以說,高麗是一直遊離於中原王朝統治之外。元朝建立後,高麗為免遭到中原王朝一樣亡國的悲劇,遂全面降服於元朝,元朝在這裡設徵東行省,以高麗國王兼任徵東行省丞相。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登基稱帝建立明朝,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華夏”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遁漠北,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宣告結束。洪武二年(1369年),高麗棄元歸明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但是明朝與高麗的關係,在高麗恭慜王遇弒後變得緊張起來。首先是明朝派往高麗索取馬匹的上使蔡斌和林密分別被殺害和綁架,接著繼位的高麗王王禑又恢復了與元朝(北元)的宗藩關係,並繼續嚮明朝進貢,這種首鼠兩端的外交政策,很快就受到了在高麗政壇崛起,深受程朱理學影響的新興士大夫的反對。1388年,高麗與明朝發生鐵嶺衛之爭。

威化島回軍,高麗版的“陳橋兵變”

元末高麗與元朝以鐵嶺為界,但隨著高麗的武力擴張,雙城總管府已成為高麗王朝的一部分

鐵嶺衛所在的鐵嶺北部、及東、西之地,自西漢起即是中國的領土。唐高宗收復遼東,滅亡高句麗後,與統一朝鮮半島的新羅王朝以大同江為界。王氏高麗建立後,遼、金、元個北方政權與高麗皆以鐵嶺為國界。成書於明代的東北文獻《遼東志》就記載到:‘’古有鐵嶺城,(鐵嶺)衛治東南五百里,接高麗界”。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明朝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盤踞遼東的北元大將納哈出率領二十萬北元軍民投降,遼東得到收復。明朝欲一鼓作氣收回元朝設立的雙城總管府屬下的鐵嶺衛,並諮文高麗要求歸還“鐵嶺北東、西之地”,但該地區此時已為高麗所侵佔,明朝譴使索取,高麗自然是大為不滿。此時執掌高麗朝政大權的是親元派的八道都統使崔瑩,對明朝採取強硬態度,堅決反對歸還鐵嶺衛,並乘機向高麗禑王進言出兵遼東,以武力威懾明朝(簡直是不自量力,崔瑩這是要整垮高麗啊!)禑王聽從崔瑩意見,任命曹敏修為左都統使、李成桂為右都統使,起五5萬向遼東開進。

李成桂,元至元元年(1335年)出生於元朝遼陽行省雙城總管府,李成桂家世襲元朝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這與趙匡胤的武將家庭出身都差不多。李成桂二十二歲那一年,乘元末天下大亂,與父親一起協助高麗軍隊攻佔元朝遼陽雙城總管府,並歸順了高麗,父子二人同在高麗王朝為官。李成桂歸順高麗後,先後平定了禿魯江萬戶樸儀之亂,打敗入侵高麗的四萬紅巾軍、擊敗盤踞遼東的北元太尉納哈出、破高麗叛賊崔儒,出兵和寧(今咸鏡南道永興)北討女真。憑藉著顯赫的戰功,李成桂得寵於高麗恭慜王,官至密直副使,進階奉翊大夫,賜端誠亮節翊戴功臣之號。

李成桂與崔瑩的關係較好,洪武二十年(1388年)年正月,兩人聯手打倒了專權的林堅味、廉興邦一黨。崔瑩被任命為門下侍中(左相),李成桂被任命為侍中(右相),通過一系列重大戰績李成桂取得了很高的威望,成為高麗王朝舉足輕重的實權人物。在高麗出兵遼東這件事上,李成桂深知明朝的強大非高麗所能敵,因此堅決反對此次的冒險進兵,但無奈崔瑩自信心膨脹,李成桂不僅不能阻止高麗出兵,反而被委以重任,與曹敏修一同統領大軍向遼東出發。

威化島回軍,高麗版的“陳橋兵變”

艱難行進中的高麗遼東征討大軍,圖片來源於影視劇

這一支實際人數只有五萬,號稱十萬的遼東征討軍,於同年四月十八日從西京出發,至五月七日到達鴨綠江的威化島,此時北方正處於梅雨季節,江水氾濫,涉水艱難,由於準備匆忙,糧草始終跟不上軍隊出發的速度,加上士兵都不願意參加遠征,多有逃亡者。大軍就這樣滯留威化島,軍營中瀰漫著悲觀的氣氛,鑑於此嚴峻的形勢,李成桂與曹敏修商議,上書朝廷,請求撤軍回國。但是,掌握大權的崔瑩,卻懷疑李成桂等人拖延時間滯留不進,以禑王命令,要求大軍速速進兵勿再延遲。李成桂等人三番五次要求撤軍,奏則都被崔瑩匿而不報,皆被崔瑩予以言辭拒絕。五月二十二日,李成桂在曹敏修的支持和將士們的強烈要求下,決定回軍西京,實行兵諫。

五萬大軍浩浩蕩蕩返回西京,給高麗禑王和門下侍中崔瑩來了個措手不及,兩人驚慌失措逃往王城松都(朝鮮王朝建立後改為開京),在那裡據城自守。六月,松都陷落,崔瑩被捕後遭到流放。禑王亦被廢黜,流放於江華島。李成桂與曹敏修分掌高麗大權,並改立禑王之子王昌為王。同年七月,李成桂利用趙浚的彈劾排擠曹敏修,至此獨攬大權,成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兼判尚瑞司事的高麗“王上王。”

威化島回軍,高麗版的“陳橋兵變”

朝鮮王朝開國之君,太祖李成桂

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十一月,李成桂改流放禑王到江陵,十二月殺王昌,另立高麗宗室王瑤為王,是為恭讓王,當然,恭讓王依然只是李成桂的一個傀儡。此時的李成桂,早已經是權傾朝野,無人可及,距離篡位建國只一步之遙。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四月,高麗士大夫階層的代表,效忠於高麗王朝的大儒鄭夢周被李成桂之子李芳遠刺殺,李成桂篡國的最後一道障礙也被清除了。七月,恭讓王被廢黜,在文武百官的勸進下,李成桂在開京壽昌宮即位為王,開創了朝鮮王朝五百年的基業。

後記:李成桂威化島回軍,是朝鮮半島歷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兵變,其兵變過程和後周末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並回軍汴梁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李成桂篡位自立的過程,要比趙匡胤來的曲折些。可以說,這兩次兵變都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那就是以出師為名,握兵權之實,然後大軍返回,迅速實現控制中樞,掃清障礙,實現從奪權到篡位的順利過渡。而且,威化島回軍與陳橋兵變都極大的避免了血腥的流血衝突,是兩次非常成功的兵變。威化島回軍開創了朝鮮王朝五百年的基業,陳橋兵變則誕生了文教昌盛、經濟發達的三百年大宋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