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勝:互聯網金融沒改變金融風險屬性,傳染性反而更強

潘功勝:互聯網金融沒改變金融風險屬性,傳染性反而更強

新京報訊(記者 陳鵬)12月17日,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主辦的“2019第三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在京召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因故未能到場,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代為致辭。潘功勝在致辭稿中提到,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沒有改變金融的風險屬性,傳染性、涉眾性反而更強,網絡數據信息安全風險也更加突出。

非銀支付、網絡借貸等領域監管框架基本確立

潘功勝回顧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和監管的歷程。“2010年前後,在新一輪信息科技浪潮的助推下,我國互聯網金融迅速興起,幾乎覆蓋了金融業所有領域。其中非銀行支付發展水平居世界前列,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對提升我國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效率、水平有著極為明顯的積極作用,在推動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方面具有重要潛力和價值。”潘功勝也認為,快速發展中,一些業態創新跑偏,從業機構良莠不齊,行業生態不斷惡化,風險持續積累擴大。

2016年以來,經過人民銀行牽頭十七個部門和各級政府開展互聯網風險專項整治,潘功勝認為,目前整治工作取得了實質性成效。他在致辭稿中指出:一是總體風險水平大幅下降、增量風險得到管控。在營網貸機構數量從整治之初的近萬家下降到不到五百家,業務規模和涉眾人數大幅減少,從業風險得到明顯緩釋。果斷出手打擊虛擬貨幣投機炒作,避免了一場大規模虛擬資產泡沫風險。堅決整治校園貸、現金貸、網絡炒匯,保護了人民群眾財產安全,有效遏制了增量風險。

二是邊整邊改,監管制度逐步建立完善。非銀行支付、網絡借貸、互聯網保險等領域的監管框架基本確立,並不斷完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代幣發行融資、無牌網絡資管業務、互聯網外匯按金交易明令禁止,劃清了底線。持續推進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網聯公司、百行徵信成功運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建設的風險監測技術系統不斷完善。三是積累了豐富的新金融活動監管經驗,探索出了有效的監管協作機制。

應透過眼花繚亂的名詞甄別業務活動實質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互聯網金融風險積累、擴大、暴露到此後持續至今的清理整頓,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教訓非常深刻,值得認真反思總結。”潘功勝提到三點內容,其一是“各方一度對互聯網金融的屬性認識不到位”。他認為,互聯網金融仍然是金融,金融科技也是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要根據法律關係、業務實質做出判定,概念遊移和科技外衣改變不了金融本質,無論是FinTech還是TechFin,無論是ICO還是STO,都應透過眼花繚亂的名詞甄別其業務活動的實質。

潘功勝還在致辭稿中指出,“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沒有改變金融的風險屬性,傳染性、涉眾性反而更強,網絡數據信息安全風險也更加突出。一方面,由於跨界、跨區域交叉混業特徵、風險擴散速度更快,溢出效應更強。另一方面,接受服務的多維長尾客戶風險識別能力不高、損失承受能力有限、潛在的社會危害更嚴重。”

此外,潘功勝強調,部分市場主體不尊重金融規律,激勵扭曲。在技術快速迭代更新的大背景下,真技術、假技術魚龍混雜,一些市場主體缺乏足夠的識別能力,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突出,技術應用未經審慎的論證和實驗,過於強調技術,缺乏對金融規律的尊重和敬畏,一哄而上、一鬨而散,很可能留下遍地狼藉。

新京報記者 陳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