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縱觀清朝的歷史,如果要問那位帝王生育的子女數量最多,康熙皇帝必然是當之無愧的排名第一。在他的一生中,一共誕育了三十五個兒子和二十個女兒,合計五十五個子女。而之所以能夠誕育如此數量的子女,除了因為康熙皇帝有著整個清朝乃至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史上,最長的帝王在位時間外,他的后妃數量規模也是清朝所有帝王之中最為龐大的。

在康熙皇帝的後宮中,有名分的后妃就有五十五人,其中皇后四人、皇貴妃三人、貴妃一人、妃十一人、嬪八人、貴人十人、常在八人、答應十人。如果再算上級別更低的后妃以及完全沒有名分的選秀宮女,總數約為兩百人左右。

而在所有這些康熙后妃中,地位最為高貴、身份最為尊崇的,無疑就是康熙皇帝的四位皇后了。在這其中有三位是在康熙朝時期為康熙皇帝所冊封的,即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以及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儘管她們已經貴為帝后,統御後宮,風光無限,但是這三位康熙皇后卻無一例外的陷入了年紀輕輕便英年早逝、香消玉殞的“魔咒”之中,於是乎也就有了康熙“克後”的傳說。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皇帝一生的摯愛。

如果要從康熙皇帝如此數量規模極為龐大的后妃之中,選出一位康熙皇帝最為摯愛的女人,這必然會是他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對於赫舍里氏皇后,康熙皇帝的感情是極為複雜的,因為這其中有感恩、有熱愛同時也有思念。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說感恩,是因為赫舍里氏家族在康熙扳倒鰲拜的整個過程中,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康熙四年(1665年),在孝莊太后的主持下,康熙皇帝迎娶赫舍里氏為自己的皇后,這兩人的結合本質上還是政治聯姻。

赫舍里氏皇后的爺爺正是當朝首輔大臣索尼,其家族之中還有索額圖、噶布喇等一眾位高權重的朝臣,而孝莊正是希望藉助赫舍里氏家族的力量幫助康熙來對抗權臣鰲拜。

而最終的結果是,康熙皇帝在索尼的鼎力支持下,正式親政。索尼死後,索額圖不僅幫助康熙挑選、訓練布庫少年,並且全程參與了“智擒鰲拜”的整個過程。

可以說,正是由於索尼、索額圖等赫舍里氏家族成員的支持與幫助,康熙皇帝才能夠徹底的扳倒鰲拜、剷除鰲拜集團,進而將權力收歸到自己手中,從這一點來說,赫舍里氏家族是康熙皇帝的重要“恩人”,康熙也就自然會對赫舍里氏皇后也會心存感恩。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說熱愛,可以說兩人是在患難之中的日久生情。

康熙與赫舍里氏皇后的結合,本是一樁政治婚姻,兩人並沒有感情基礎,然而此時的兩人便有著一個共同的敵人,這就是鰲拜。這一時期,兩人是生活在鰲拜遍佈的耳目的監視之下,甚至毫不誇張的說,他們正是時刻處於危險之中的。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只有十多歲的赫舍里氏皇后為康熙皇帝提供了莫大的幫助的。一方面她將後宮事務署理的井井有條,讓康熙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前朝政務,另一方面她又給予自己的丈夫康熙以充分的關愛與安慰,彼此相互鼓勵支持。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赫舍里氏皇后對於康熙皇帝,也是有功的,再加上不僅兩人朝夕相處,患難與共,雙方的家人也會不斷的撮合、勸諫,兩人的感情必然是會逐漸的由生變熟,就此成為摯愛。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而說思念,便是因為赫舍里氏皇后走的太早,也太突然了。

康熙八年(1669年),就在康熙皇帝“智擒鰲拜”的同一年,赫舍里氏皇后為康熙皇帝生下嫡長子承祜,但是沒過多久就早殤了,康熙與赫舍里氏皇后都非常的傷心,特別是赫舍里氏皇后,生育的勞累以及喪子之痛使其身體大不如前。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氏皇后再度生產,但是因為難產,其於生育胤礽的兩個時辰後便去世了。

康熙皇帝對此是非常傷心,不僅親自予以了祭奠,還在其去世後的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1675年),將年僅13個月的胤礽冊封為皇太子,之後更是用盡自己半生的心血來培養胤礽,這些足可見康熙皇帝對於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之深。

而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也就此成為了清朝歷史是唯一一位因為難產而去世的皇后,年紀輕輕便英年早逝、香消玉殞,讓人倍感惋惜。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與康熙皇帝之間則是徹徹底底的政治聯姻關係。

雖然康熙皇帝與他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結合也是因為政治聯姻的關係,但是兩人是患難與共,日久生情,這也使得赫舍里氏皇后成為了康熙皇帝一生的摯愛。然而康熙與他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之間的政治聯姻,表現出的則是在毫無感情基礎的冷淡。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當年鈕祜祿氏皇后的入宮,實際上也是經歷了一番波折的。

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皇帝大婚,迎娶赫舍里氏為皇后,而這一時期正處於的是鰲拜專政的時期。

在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中,遏必隆一直是對鰲拜俯首帖耳、馬首是瞻,與鰲拜的政治利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關係自然是非常的密切。所以,作為遏必隆的女兒,鈕祜祿氏也在遏必隆的安排下,認了鰲拜做自己的義父,鰲拜由於沒有女兒,所以對於鈕祜祿氏也是非常的關愛,視如己出。

所以後來當他得知康熙皇帝要迎娶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的時候,表達了強烈的抗議,他當即要求改立鈕祜祿氏為皇后,但是遭到了包括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孝莊太后、索尼等人的堅決反對,鰲拜最終也只能接受了這樣的結果。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就這樣,鈕祜祿氏與赫舍里氏同時入宮,赫舍里氏做了皇后,而鈕祜祿氏在這一時期則被封為妃,但是她在後宮中的地位是僅次於赫舍里氏皇后,依然是倍受尊崇。

當然,對於康熙皇帝和孝莊太后而言,讓康熙皇帝迎娶遏必隆的女兒鈕祜祿氏,目的便在於積極拉攏遏必隆,讓皇家的利益與遏必隆本人的利益保持一致,雖然暫時不求遏必隆放棄鰲拜、支持康熙,但是在康熙與鰲拜至今只要遏必隆保持一定的中立,那麼對於康熙以及孝莊太后,目的便已然達到了。

總結下來,康熙皇帝迎娶鈕祜祿氏的理由有二,一個是為了“防”,一個便是“拉”,實際上都是在針對遏必隆而已。

也正是因為迎娶鈕祜祿氏與迎娶赫舍里氏在目的上有著本質的不同,使得康熙對於兩人的感情投入上,也是完全的不同,因此康熙與鈕祜祿氏的感情自始至終,都是非常的平淡,甚至有一點冷漠。

然而,康熙皇帝還是對於鈕祜祿氏還是非常的敬重,而這也是考慮到遏必隆本人以及其背後整個鈕祜祿氏家族的勢力。畢竟,遏必隆的父親是努爾哈赤時期“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的兒子,母親又是努爾哈赤的女兒穆庫什公主,家族中還湧現出了諸如額亦都、圖爾格、遏必隆在內的一大批朝中重臣,所以康熙不得不考慮滿洲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與輿論的壓力。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於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即赫舍里氏皇后去世的四年之後,康熙還是按照“論資排輩”,給了鈕祜祿氏一個皇后的頭銜,只不過這依然沒有改善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與關係。

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冊封為皇后僅半年多的時間之後,鈕祜祿氏皇后便去世了,終年只有二十五歲,並且沒有為康熙皇帝留下一兒半女。而她去世的時候,正好是康熙皇帝向吳三桂發動進攻的關鍵時刻,朝中幾乎沒有人關注這位皇后的去世,無論是葬禮的規模還是喪儀的隆重程度,都遠遜於赫舍里氏皇后去世。

由此可見鈕祜祿氏皇后是多麼的無奈,不僅生前不受恩寵,就連去世後也只能以如此的方式草草收場了。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與康熙皇帝可謂是“親上加親”。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而佟國維不是別人,正是康熙皇帝的親二舅,是康熙皇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親弟弟。所以佟佳氏皇后本就是康熙皇帝嫡親的表姐妹。

這裡特別說一下,佟佳氏到底是康熙皇帝的表姐還是表妹,這一點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只是由於從清朝開始起,就有諸多的文學作品上將其描述成為師康熙皇帝的表姐,於是也就將這層關係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流傳了下來,但這並不是確切的歷史考證。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康熙十六年(1677年),就在鈕祜祿氏被冊封為皇后的同時,佟佳氏也被冊封為了貴妃,康熙十七年(1678年),鈕祜祿氏皇后去世後,她便是後宮中地位最高的后妃。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她被晉封為皇貴妃,並正式開始以“副後”的身份統御後宮,成為這一時期的後宮之主。

當然,這一時期,佟佳氏除了要署理後宮事務外,還被康熙皇帝安排了撫養皇子的任務。在此之前,佟佳氏為康熙皇帝生育了一個女兒,只不過不幸早殤,在這之後便在沒有生產。

而被康熙皇帝安排給佟佳氏撫養的,正是康熙皇帝的皇四子胤禛,這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佟佳氏極為用心的撫養了幼年的雍正,視如己出,而她與雍正之間也建立了極為深厚的感情,日後的雍正更是對其感恩戴德,不斷的強調“生恩不及養恩大”。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病重,眼看著命不久矣,於是在這一年的七月初九,康熙皇帝下詔,正式冊封其為皇后,結果一天之後的七月初十,只做了一天皇后的佟佳氏便與世長辭了,享年三十歲。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康熙皇帝冊封已經處在彌留之際佟佳氏為皇后,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從佟佳氏冊封為皇貴妃至此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年時間,在此之前赫舍里氏皇后去世,康熙再立鈕祜祿氏為皇后也就過去了四年時間,所以按理來說,也確實應該將其冊封為皇后了。

其二,佟佳氏皇后去世前一年,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的親大舅佟國綱上疏“請歸滿洲”,使得康熙皇帝的母家佟佳氏家族從漢軍旗籍正式被抬入了滿洲旗籍,將其劃歸到了“滿洲人”的範疇,因而不存在合法性的擔憂。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其三,佟佳氏皇后是康熙皇帝生母的親侄女,還是自己嫡親的表姐妹,佟佳氏家族中的佟國維、佟國綱等人又在朝中擔任要職,於是藉由此實現“親上加親”,進一步拉攏佟佳氏家族也是非常的必要。

其四,康熙皇帝與佟佳氏之間的感情還是非常不錯的,因而康熙皇帝也想用冊封為皇后的方式為其“沖喜”,希望其儘快痊癒。這就如同雍正在自己非常寵愛的貴妃年氏病重期間,將其冊封為“敦肅皇貴妃”一樣,都是想借“吉兆”驅逐病痛。只不過,不管是康熙還是雍正,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都是沒有能保住自己心愛后妃的性命。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三位皇后相繼離世,讓康熙皇帝此後再也沒有冊立過皇后。

康熙的皇后,宛如受到了“魔咒”一般,一連三位,都是以年紀輕輕、英年早逝的結局收場,這不僅對於其他后妃,甚至是對於康熙皇帝本人來說都是極為震撼的,畢竟在非常迷信的古代社會,“天意”便是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所在。

至於三位皇后為什麼都會在如此年輕的時候就撒手人寰,其原因還是在於古代醫療條件有限而導致的。

對比一下順治皇帝的寵妃董鄂妃,在極為受寵的情況下,去世時不過二十一歲。再看看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母儀天下僅僅一年的時間便也去世了,時年二十三歲。康熙的后妃中,以極小年齡去世的也不在少數。

而康熙的兒女中,早殤的情況也是非常普遍,三十五個兒子中,進入齒序的只有二十四個,活到成年的也只有二十個。特別是榮妃馬佳氏,生了五個兒子,活下來的就一個,即三阿哥胤祉。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康熙皇帝的三位皇后,其家族勢力龐大,出身高貴,自然不用過分的擔憂後宮地位的問題,因而,自然原因和醫療水平的因素,才是她們早早病故的主要原因,而非遭人陷害致死或者鬱鬱而終。

當然,儘管三位皇后先後去世,但是在她們去世後,這三位皇后的妹妹也都嫁給了康熙皇帝,即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妹妹平妃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的妹妹溫僖貴妃鈕祜祿氏,以及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妹妹貴妃佟佳氏。連同宜妃郭絡羅氏的姐妹兩人先後嫁給康熙,於是在康熙的後宮中,先後誕生了四對“親姐妹花”。而無一例外的,這些統統都是政治聯姻的產物。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至於康熙皇帝為何在佟佳氏皇后去世後就不再冊立皇后,除了康熙擔心再冊立的皇后依然會被“魔咒”影響而英年早逝外,也有出於政治目的考量。

一方面,此後康熙皇帝這些后妃,要麼就是入宮時間比較短的,而入宮市場比較長的,諸如惠宜德榮“四妃”等人,其家庭背景出身遠不及此前的三位皇后,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盲目的冊立皇后,必然是不能服眾,進而會引發後宮的危機。

另一方面,康熙朝中後期開始,便進入到了“九子奪嫡”的歷史階段,康熙皇帝不希望抬高某一后妃的地位進而對胤礽的皇太子之位產生威脅。而在“兩廢皇太子”之後,康熙也不想用冊立皇后甚至是皇貴妃、貴妃的方式,抬高皇子的地位,產生不必要的爭端,讓“九子奪嫡”引發的政局動盪進一步惡化。

因此,直至康熙去世,再也沒有冊立過皇后。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任皇后,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也沒有能夠逃脫這份“魔咒”。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功登上了皇位。

按理說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應該算是苦盡甘來了,此時她可以通過“母以子貴”,成為皇太后,進而開啟自己的“母儀天下”之路。

然而烏雅氏卻沒有“福氣”享受這一切。

雍正元年(1723年),已經坐上的皇位的雍正為自己的母親擬定了“仁壽皇太后”的尊號,並且確定了冊封大典的時間。但是烏雅氏並沒有等到慶典來臨的那一天,便於這一年的五月二十三日在永和宮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於是這個“仁壽皇太后”永遠沒有擺上歷史的檯面,只留下了一個“孝恭仁皇后”的追封。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而縱觀康熙的皇后們,第一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做了七年皇后,第二位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做了不到一年,第三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更是隻做了一天,而第四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既沒有做上皇后、也沒有做上哪怕一天皇太后,只是到了去世後才被追封為了皇后。

由此可見,康熙的皇后,雖然有著至高無上的殊榮,但卻也面臨著康熙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就此成為了要面對英年早逝結局的“高危職業”。

揮之不去的“克後魔咒”:細數那些年紀輕輕便香消玉殞的康熙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