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空壳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伙”


我结婚五年,分房睡3年。现在俩人已形同陌路,连搭伙过日子都不算,连基本打招呼的交流都仿佛失去了兴趣。回家,就像是到一个宾馆开个房间里睡一觉而已。而他则是对面的旅客,眼神空洞,他不想认识我,更没兴趣和我说话。


这段空壳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伙”




再热闹的电视节目也驱不散就像冰窖一样的家的冷清,我都快被憋疯了。它更像套在我脖子上的沉重枷锁,压得我快要喘不过气。偏偏明明已经不爱了有的时候却要在人面前不得不装出一份很恩爱的样子,这样的关系,即便我们装的不累,旁人也似乎看出来了。(缺失了真正的有心而发的感情,两个人更像合作伙伴)

我当初飞蛾扑火一般为这个男人赌上了自己的一生,(果然幸福不是建立在别人身上的)婚后我曾经幻想过N种两人幸福的样子,幻想着老公会和婚前那样对我好,幻想两人过着日子无忧无虑和乐融融的时候,彼此结婚还不到五年,生活像开玩笑似的拐了个弯。

这段空壳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伙”

我,一个80后,上海某知名服装企业HR,。同事都说我衣着时尚、光鲜,是一个典型的“白骨精”。我24岁之前,自己一直没有挑到合适的对象,我一直觉得周围都是一群小气吧啦入不了眼的男人。

25岁那年,我在一次校友会上,遇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成功男人”——一个刚刚而立的海龟创业有成者,不得不承认,我们两人都是一见钟情,迅速就坠入了爱河,当时他还是一个非常舍得对我付出的男人。再加上,我们在谈了半年的恋爱后,都觉得彼此好像该到了更进一步---结婚,于是就领证了。我两人还为了所谓的“爱情”选择了做丁克。

然而当婚后,我们的激情褪去时,又加上工作的原因,两个人经常不在一起,很快就过着“你我共处一室,却分床而睡”的婚姻冷却期。

万万没想到要命的是,婚前那个非常舍得为我付出的男人,到婚后居然斤斤计较起来了,还拿出西方夫妻那一套所谓的AA制来。

这个婚结错了,浓情蜜意的爱不在了,只剩下生硬的面孔和相对两无言的尴尬。原本两人就没有坚实的情感基础,这样的日子,不到一年,我就实在受不了,要求离婚。可他呢,之前百依百顺,在听到要离婚的消息后,瞬间变脸,非但不肯给一分钱财产给我,还居然反过来要我赔偿他的精神损失费!

对生活对婚姻转变的无力感让我陷进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这段空壳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伙”


(心理学家对我这样的婚姻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即:假性亲密关系,社会学家则叫它“空壳婚姻”,它指的是表面看起来是亲密关系,实际上在这段关系中,缺失了真正的有心而发的感情,两个人更像合作伙伴。)

后来老公竟然又实施冷暴力,对我是不打不骂也不搭理,在肉体和精神上双重折磨,同床共枕却冷若冰霜,想用这一招来迫使我主动放手。

这段空壳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伙”

后来我偶然机会下,认识了郑言凡语老师,经过一番深入交谈,

他直言不讳地对我讲:你的情况,比起教你怎么留住男人的心,我更想鼓励你活出自我,别把自己的全部寄托在一个已经不爱你的男人身上。一段婚姻走向消亡,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把对方的成功全部归结在自己的身上,真正的爱是平等的、相互欣赏彼此尊重的。

老师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你千万不能再将就了。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亲,说的有道理,但你也应该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事不能勉强,那就是感情。你和他说是“一见钟情”为了爱而结婚,但其实你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有的只是你们互相那一时的好感与彼此欣赏,你们结婚也仅仅是因为到了结婚年龄而结婚罢了,在你们的婚后,当彼此的新鲜感没有了时,彼此的真面目和问题也就很快的显现了出来,在婚姻里,你们根本不懂得去爱,有的只是自私而已。既然如此,你又何不放过自己,放你自己一条生路,也算是给他一个退路。

郑言凡语老师:放手吧,死缠烂磨地偏执其中,只会两败俱伤得不偿失。不是有一句话说得好么:你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之时,就会有一匹骏马任你挑选。

放弃是智慧的选择,它不悲剧,却绝对是结束悲剧的开始。


这段空壳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伙”


又继续说道:你的男人动用无耻的冷暴力,在同床异梦的关系中早已游离了自己的角色和义务,没有了修复关系的念头和期待。对这样渐行渐远的男人已经丧失了挽留的价值和意义,不如放手,以避免受到更多伤害。

老师说我的婚姻,就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空壳婚姻”,表面上看着光鲜,其实脆弱至极,轻而易举就分崩离析。

这段空壳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伙”


当听到“空壳婚姻”四个字时,我愤恨地骂一句:原以为有一纸婚约的束缚,就算同床异梦也是牢不可破的,没想到说散就tm散了。

我狠狠的骂出这句话后,微笑我心里像是放下了什么,轻松好多了。终于决定放手,和他离婚!我端起温热的咖啡,如酒般一饮而尽,并快速和老师道别,风一样轻松的走出了咖啡厅,走向新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