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空殼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夥”


我結婚五年,分房睡3年。現在倆人已形同陌路,連搭夥過日子都不算,連基本打招呼的交流都彷彿失去了興趣。回家,就像是到一個賓館開個房間裡睡一覺而已。而他則是對面的旅客,眼神空洞,他不想認識我,更沒興趣和我說話。


這段空殼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夥”




再熱鬧的電視節目也驅不散就像冰窖一樣的家的冷清,我都快被憋瘋了。它更像套在我脖子上的沉重枷鎖,壓得我快要喘不過氣。偏偏明明已經不愛了有的時候卻要在人面前不得不裝出一份很恩愛的樣子,這樣的關係,即便我們裝的不累,旁人也似乎看出來了。(缺失了真正的有心而發的感情,兩個人更像合作伙伴)

我當初飛蛾撲火一般為這個男人賭上了自己的一生,(果然幸福不是建立在別人身上的)婚後我曾經幻想過N種兩人幸福的樣子,幻想著老公會和婚前那樣對我好,幻想兩人過著日子無憂無慮和樂融融的時候,彼此結婚還不到五年,生活像開玩笑似的拐了個彎。

這段空殼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夥”

我,一個80後,上海某知名服裝企業HR,。同事都說我衣著時尚、光鮮,是一個典型的“白骨精”。我24歲之前,自己一直沒有挑到合適的對象,我一直覺得周圍都是一群小氣吧啦入不了眼的男人。

25歲那年,我在一次校友會上,遇到了讓我眼前一亮的“成功男人”——一個剛剛而立的海龜創業有成者,不得不承認,我們兩人都是一見鍾情,迅速就墜入了愛河,當時他還是一個非常捨得對我付出的男人。再加上,我們在談了半年的戀愛後,都覺得彼此好像該到了更進一步---結婚,於是就領證了。我兩人還為了所謂的“愛情”選擇了做丁克。

然而當婚後,我們的激情褪去時,又加上工作的原因,兩個人經常不在一起,很快就過著“你我共處一室,卻分床而睡”的婚姻冷卻期。

萬萬沒想到要命的是,婚前那個非常捨得為我付出的男人,到婚後居然斤斤計較起來了,還拿出西方夫妻那一套所謂的AA制來。

這個婚結錯了,濃情蜜意的愛不在了,只剩下生硬的面孔和相對兩無言的尷尬。原本兩人就沒有堅實的情感基礎,這樣的日子,不到一年,我就實在受不了,要求離婚。可他呢,之前百依百順,在聽到要離婚的消息後,瞬間變臉,非但不肯給一分錢財產給我,還居然反過來要我賠償他的精神損失費!

對生活對婚姻轉變的無力感讓我陷進了深深的絕望之中。

這段空殼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夥”


(心理學家對我這樣的婚姻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即:假性親密關係,社會學家則叫它“空殼婚姻”,它指的是表面看起來是親密關係,實際上在這段關係中,缺失了真正的有心而發的感情,兩個人更像合作伙伴。)

後來老公竟然又實施冷暴力,對我是不打不罵也不搭理,在肉體和精神上雙重摺磨,同床共枕卻冷若冰霜,想用這一招來迫使我主動放手。

這段空殼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夥”

後來我偶然機會下,認識了鄭言凡語老師,經過一番深入交談,

他直言不諱地對我講:你的情況,比起教你怎麼留住男人的心,我更想鼓勵你活出自我,別把自己的全部寄託在一個已經不愛你的男人身上。一段婚姻走向消亡,先從自身找原因,不要把對方的成功全部歸結在自己的身上,真正的愛是平等的、相互欣賞彼此尊重的。

老師說:``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你千萬不能再將就了。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親,說的有道理,但你也應該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事不能勉強,那就是感情。你和他說是“一見鍾情”為了愛而結婚,但其實你們之間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愛”,有的只是你們互相那一時的好感與彼此欣賞,你們結婚也僅僅是因為到了結婚年齡而結婚罷了,在你們的婚後,當彼此的新鮮感沒有了時,彼此的真面目和問題也就很快的顯現了出來,在婚姻裡,你們根本不懂得去愛,有的只是自私而已。既然如此,你又何不放過自己,放你自己一條生路,也算是給他一個退路。

鄭言凡語老師:放手吧,死纏爛磨地偏執其中,只會兩敗俱傷得不償失。不是有一句話說得好麼:你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之時,就會有一匹駿馬任你挑選。

放棄是智慧的選擇,它不悲劇,卻絕對是結束悲劇的開始。


這段空殼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夥”


又繼續說道:你的男人動用無恥的冷暴力,在同床異夢的關係中早已遊離了自己的角色和義務,沒有了修復關係的念頭和期待。對這樣漸行漸遠的男人已經喪失了挽留的價值和意義,不如放手,以避免受到更多傷害。

老師說我的婚姻,就是一種典型意義上的“空殼婚姻”,表面上看著光鮮,其實脆弱至極,輕而易舉就分崩離析。

這段空殼婚姻,早已形同陌路,不如“散夥”


當聽到“空殼婚姻”四個字時,我憤恨地罵一句:原以為有一紙婚約的束縛,就算同床異夢也是牢不可破的,沒想到說散就tm散了。

我狠狠的罵出這句話後,微笑我心裡像是放下了什麼,輕鬆好多了。終於決定放手,和他離婚!我端起溫熱的咖啡,如酒般一飲而盡,並快速和老師道別,風一樣輕鬆的走出了咖啡廳,走向新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