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的學問(上)


“自學”的學問(上)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大學是在牛津上的,他 17 歲入學,只用了三年就畢業了。牛津的教學跟一般的大學不太一樣,並不是什麼內容都在課堂上講,經常是教授指定一本物理書中的一章,讓學生回去自己學。我沒聽說過霍金對當初教他的老師有什麼感激之詞,但是他的兩位老師對霍金印象深刻 [1]。

派卻克·沈德斯教授曾經要求霍金讀一本講統計物理學的書並且做習題。過了一週霍金來見他,沒交習題作業,但是帶來了“標出所有錯誤的那本書”。沈德斯教授說,“我在那時候就很清楚,他對這課程比我瞭解得還多。”

不過霍金完成了羅伯·白曼教授給他佈置的所有習題。而白曼教授對指導霍金的感想是,“我想我真正的作用只是監督他學習物理的進度。我不能自誇曾經教過他任何東西。”

當然,你不是霍金。我也不是。不過我想說的不是霍金有多聰明,而是他這個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態度是以“我”為主,方法是自學。

1.自學是大勢所趨

我認為我們對“自學”這種行為的看法需要改變。

傳統上人們認為自學,這種非組織的個人行為,是對正規學習的補充,有點艱苦還有點悲壯,是個沒有辦法的辦法。說誰誰是“自學成才”,那就等於說他是個非科班出身的邊緣人士,他的水平沒有經過認證,也許只是個業餘愛好者。

但那是以前。學習方法和學習媒介很有關係,而學習媒介現在很自由。

在中國的竹簡時代,書是一種特別貴的東西,別說自學,普通人想“上學”都沒可能。貴族“詩書傳家”,傳的是真的書。

等到後來有了印刷術,普通人上私塾終於成為可能。但是因為經典都是對竹簡時代路徑依賴形成的文言文,沒有高水平老師教肯定還是不行的。

近代的書變得特別便宜,內容也都是簡單的白話文,經過幾年訓練,水平一般的人也可以給孩子當老師,成建制的學校教育才得以開展。好幾十個學生老老實實地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每個學校里老師講的內容還都是一樣的,這其實是大規模普及教育特有的模式。但是因為我們都是從小就這麼學,我們以為學習就應該是這樣的。但學習為啥非得這樣呢?

以前的聖賢,像孔子和柏拉圖帶徒弟,用的可是你一句我一句對話式的教學方法。手把手教,隨時給反饋,這才是最好的教學。像皇太子讀書,那更是好幾個老師教一個學生。高級教學的要點是以學生為主,而不是以老師為主。

現在人們對成建制批量學習這種做法的反思已經越來越多了。以前我們專欄講過託德·羅斯的《平均的終結》這本書 [2],對標準化教育的邏輯做過一番計較。2018 年美國還出了一本更激進的書,叫《對教育的指控》[3],作者喬治梅森大學的布萊恩·卡普蘭教授甚至認為整個現代教育系統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

當然要想都搞最理想的教育,讓教育真正以學生為主,那的確也不現實,首先你沒有那麼多好老師。可是就算不能讓老師以學生為主,最起碼也應該讓學生以自己為主才對。

以我之見,只要獲取信息足夠方便,學生本人足夠自立,自學,就是最根本的學習方法。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你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基本上任何課題、任何難度和層次的任何一本書。而且你是一個足夠自立的人。

所以你應該以自學為主。

2.自學的好處

你有沒有種感覺,一個人老老實實地坐在電視機前看節目,這個場景挺傻的。你完全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可以一邊跑步一邊看,或者一邊玩手機一邊看 —— 但要是“純”看電視,你可能就太給那個節目面子了。

而反過來說,我讀書的時候,就純讀書。哪怕讀的是網絡小說,我也從不一心二用。我認為這個根本區別不是內容不一樣,而是形式不一樣。

讀書,你可以自己控制節奏。簡單的地方讀快一點,複雜的思想就慢慢品味,沒意思的可以馬上跳過,讀到後面想起前面來還可以返回去。閱讀,是一種以我為主的變速運動。

而看電視,卻是“播放”,本質上是個被動的行為。就好像坐車一樣,被動行為很容易讓人睡著。我希望將來腦機接口技術成熟了能允許人用意念控制視頻的播放速度,就好像閱讀和開車一樣。現在的所謂倍速播放、或者用鼠標跳來跳去,非常麻煩。

那麼課堂教學是什麼呢?是沒有快進鍵、不允許跳躍的視頻播放。老師要求全班同學步調一致,而他那個步調,是參照水平中等偏下的同學設定的。如果老師善於教學,還可以搞一些互動環節,或者講講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獨特理解,想辦法讓學生保持興奮。而如果老師教學能力一般,那上課就如同聽領導作報告一樣 —— 領導也是照著稿子念,而我們手裡就拿著報告稿,搞這個儀式還有啥意思呢?

堅持 45 分鐘全神貫注聽講是不正常的事情,課堂教學是一種壓迫式的學習方法。我們對建制化學校教育的一切批評,什麼學生害怕老師、學生沒有創造性、學生有厭學情緒,高考一結束就把書全扔了 —— 可能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它是一個被動式的教育。

一個人要想過得幸福,必須對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感 [4]。自學最有控制感。

你自己決定學什麼。你自己選擇學習材料。你自己掌控學習節奏。你自己把關學習成效。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愛說什麼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 殊不知只要是跟著體制走就一定是要我學,只有自學才是我要學。

現在美國有的大學搞了些更傾向於自學的改革。比如基礎物理課有這麼上的 —— 既然現在網絡公開課那麼多,就改成讓學生自己回去通過看公開課或者讀書的方式自學,然後在課堂上老師只領著做實驗和做練習,起到一個答疑解惑的作用。

也許在這個時代,課堂教學就不應該是學校的主要作用了。學生們應該以自學為體,以學校為用。學校可以像霍金的老師那樣,監督學習進度。學校需要組織考試,頒發畢業證書,提供一個能在社會上競爭的信號。學校還是一個讓師生聚在一起切磋技藝交流心得地方,也許社交才是上學的主要功能。

自學不受地域、時間、金錢和年齡的限制。只要你心智成熟,就可以隨時開始自學。


但是你得心智成熟。

3.自學的準備條件

英文裡稱呼“自學者”有個很好聽的詞,叫“autodidact”。一個 autodidact 不是我們說的“自學成才”那種輕量級的自學者,而是能讓人肅然起敬的智者。

想要自學,首先得會“自教”。選擇什麼樣的教材?制定什麼樣的教學目標?你得有點自主能力才行。


美國教育家蘇珊·克魯格(Susan Kruger)提出一個“成功教育金字塔”理論 [5,6],認為學習這個活動本身,是教育金字塔塔尖上的行為。而要想成功學習,你必須先準備好金字塔下方的兩個基座才行。這兩個基座是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學”的學問(上)

首先得有自信。我們以前講過,人在面對威脅的時候會讓身體和頭腦都進入封閉狀態,那是無法學習新東西的。你面對學習材料得有足夠信心才行。

我認為這個自信心來自文本能力。有的人一看書就犯暈,有的人見到書卻是如魚得水。也許從小讀些小說之類的東西可以培養對文本信息的親近感,不過學習類文本跟小說還是有本質區別的。給一本書,你得非常相信自己能從這裡面得到想要的東西才行。

其次你得有自我管理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現代人很愛說的意志力、自控力、時間管理等等,還包括組織、計劃和安排自己的行動的能力,以及跟人交流的能力。

你想學什麼東西,你能不能自己調查一下用哪本書,把相關的材料都準備好,自己弄個文件夾組織所有的學習資料和練習內容,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安排好每天學習的時間段,最好還能把學習成果形成一份報告。你能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該學的時候就學,從不拖延呢?你能不能做自己的教練,經常考核自己的水平、監測自己的精神和身體狀態呢?

這些都屬於“軟技能”。克魯格引用研究說,對財富 500 強的CEO們的調查表明,他們 75%的長期職業成功都來自軟技能,而只有 25%是來自專業技術技能。


做好這些準備以後,才是真正的學習。具體的自學方法,咱們下一講再說。

註釋

[1] 史蒂芬·霍金編,胡小明、吳忠超譯,《時間簡史續編》,1994.

[2] 託德·羅斯(Todd Rose),《平均的終結:我們怎樣在一個崇尚相同性的世界中成功》( The End of Average: How We Succeed in a World That Values Sameness );精英日課第一季,《把人變成工業品的思想 (下)》。

[3] Bryan Caplan, 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 Why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a Waste of Time and Money, 2018.

[4] 精英日課第一季,《給你一點虛幻的控制感》。

[5] Susan Kruger, The Success Pyramid: A Model of Efficient & Effective Learning, studyskills.com, September 16, 2016.

[6] Peter Hollins, The Science of Self-Learning: How to Teach Yourself Anything, Learn More in Less Time, and Direct Your Own Education, 2018.

“自學”的學問(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