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為什麼挖不下去了?是技術達不到還是另有隱情?

小包看看


導語:秦始皇嬴政,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

別的不說,光說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幾點,貢獻就空前巨大。是他結束了春秋戰國半奴隸半封建的割據狀態,也奠定了中國封建歷史兩千多年的格局。說起關於秦始皇的話題,人們總是津津有味,他也被許多思想家譽為“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的一生,有太多的未解之謎。他的身世之謎,他的不立後不立儲之謎,他追求長生不老之謎,他的死亡之謎等等。這其中最讓人們感興趣的,則是他的陵寢之謎。

我們先來看看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大。


秦始皇陵是仿照當時的都城咸陽而建,由陵園區和從藏區兩部分組成。整個帝陵佔地約56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

陵園佔地約為8平方公里,始皇陵的地宮就位於陵園的中心地帶,它近似於一個正方形。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高76米,佔地面積超過了12萬平方米,四周還分佈著大大小小陪葬坑400多個。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大抵知道,秦始皇的地宮裡有銅做的槨,有都城、皇城、宮殿。還有文武百官塑像,有各種各樣奇珍異寶,把整個地宮都塞滿了。同時,秦始皇還在地宮裡用大量的水銀修建了江河湖泊的模樣,並讓能工巧匠讓它們流動起來。還特地增加了防盜機關,下令工匠修建能自動發射的弓弩,以對付盜墓賊。地宮屋頂,有日月星辰等天空景象,地面有江河湖泊,高山平原。同時,細心的秦始皇還用“人魚膏”來解決了地宮裡照明的問題,據說能長久不滅。

總之,始皇把生前擁有的一切,都修建在地宮裡,完全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讓他能在地宮中宛若在世,繼續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

研究歷史的肯定都知道,文獻的可信度絕對不如出土的實物,既然已經確定了秦皇陵的位置,秦始皇陵墓為什麼挖不下去了?其實,原因說出來很無奈,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原因。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們現在保護文物的手段和技術還不成熟。

1956年,在一次施工中,無意發現了明朝定陵墓,也就是萬曆皇帝的墓穴,人們欣喜萬分,懷著激動的心情打開了定陵墓,人們就傻眼了,本來五彩繽紛的字畫和絲織品一瞬間全部失去了色彩。後來又發現了武則天墓,周總理指示,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不再開掘帝王陵墓。

秦朝時沒有紙張,文字都記載在竹簡上,上面的文字可以想象其歷史價值有多高,如果保護手段不成熟,陵墓裡處於飽水狀態的竹簡迅速脫水,然後變成細線,一碰就碎,那樣就什麼價值都沒有了。

出土的竹簡,沒有保護好久是這樣

竹簡只能這樣保存

其二、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秦皇陵裡面是有水銀的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意思就是秦始皇陵中含有大量的水銀,這些水銀還代表著山河江川,分佈在秦始皇陵的各個角落。

另外,在2002年,國家首次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全面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考古人員發現在地宮上的封土堆上存在著嚴重的汞異常現象,這與《史記》記載的吻合。

在那次歷時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員初步確定地宮的深度達到了30多米,探測儀的勘測結果還表明,地宮中不僅有水銀,而且水銀的藏量非常龐大。大膽推測,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

  

更讓人吃驚的是,將地宮內水銀分佈探測圖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朝疆域圖對照,發現這兩張圖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考古專家認為這是秦始皇在死後仍然希望繼續佔有天下的願望。

可以想象,一旦打開地宮,釋放出來的毒氣是無比巨大的,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其三、如果挖掘秦始皇陵,需要多少資金?國家是否能承擔的起?是否會勞民而傷財?這個都是需要考慮的。

目前,雖然有了大地探測技術,但是並不能完美的探測出地宮的詳細情況。而且按照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地宮還採取了各類保護措施。如果不採用大規模的揭頂式的挖掘方式,而是採取尋找墓穴入口向內進行挖掘,那麼工作人員的安全,以及陵墓地宮的安全都無法保證。完全靠人工挖掘,將會是一個比修長城還漫長的過程,如果使用機械,陵墓結構就很有可能遭到破壞。

最主要的是,經過了2000年的地質變遷,陵墓地宮的墓道已經被填埋,地宮也很可能有塌陷和毀損了。所以,如果真要發掘秦始皇陵地宮,就必須是“大揭頂”式的發掘方式,必須去掉地表的封土。

按照現在的封土規模,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高76米,接近20萬方的封土工程量。雖然資金問題,對於盛世中華而言,已經不是問題。但是移除封土需要有一個過程,就要進行現場保護,避免遺蹟及發現的文物遭受風吹雨淋和日光侵害,那麼就要搭建一個500米見方,高達近百米的一個大型保護建築。從工程上來說,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而且發掘過程也會比較漫長,必須細細的進行清理,所有挖掉的封土,還要人工進行過篩,以便篩選出其中可能存留的文物。這將會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就比如,比秦始皇陵小近50倍的秦公大墓,發掘清理工作就從1976年一直進行到了1986年才完成,整整十年呀。以此推算,秦始皇陵的發掘,500年?這……幾十代人的接力呀!

其四、國家對於文物的維護政策

我國文物維護方針政策是“維護為主,搶救為首,合理使用,加強管理”,並且周總理強調在沒有完善的發掘技術之前不能再發掘任何古墓,不可重演定陵的悲劇。

我們國家的考古隊,一般對古代的皇陵,都是採取保護性挖掘,也就是說在陵墓被盜,或者面臨毀壞的時候,為了保護文物,研究歷史,才會開挖這些文物的。

再者我國的儒家文化傳統,特別重視尊重先人,講究“入土為安,死者為大”,挖墳掘墓、盜挖陵寢一直倍受譴責,屬十惡不赦的大罪,秦始皇一統天下,於中華民族發展居功甚偉,被贊為千古一帝,如果貿然挖掘秦始皇陵,從民族感情上來說也是難以被國人所接受的。

總結:無論開掘秦始皇陵能有多少歷史考古與旅遊文化價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沒理由進行開掘式的破壞,讓它以完美的形式屹立於世,對中華文明的發展來說,可能比開掘意義與價值更大.


路之意


秦始皇地宮,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這個結果在考古界引起轟動。目前,我們還沒有能力完全揭開秦始皇陵的真面目。

早先,有研究人員對秦始皇陵封地的土壤進行了汞含量的測定,測定結果表明,這裡土壤的汞含量高於周邊土壤,進而大膽推測水銀是來自地宮。

《史記》中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秦始皇陵中有大量的水銀的說法,多次的測驗和物質探測,也證明了一個事實,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是正確的。

有學者說,水銀可以防止屍身不腐,還可以防止盜賊,鑑於這兩點,一代霸主的秦始皇的屍身可能完整地存在於地宮之中。

大量的水銀揮發出的有毒氣體,也讓盜墓賊望而卻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秦始皇陵的安全。

而挖掘就意味著毀壞,如果這些寶藏在地下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就不要擅自挖掘。而秦始皇兵馬俑正在緩慢風化,這些在地下埋藏了2200多年的老古董開始露出地面後,一直面對氧化,水侵的威脅。

而技術問題不到位,秦始皇陵打開後,許多文物得不到有效保護,在風化,侵蝕的作用下毀壞了。

秦始皇陵地宮設有防盜機關,相傳,秦始皇陵地宮的周邊填了一層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這沙海就是秦始皇陵的第一道防線,使人無法通過挖洞進入墓室,如果沙海只是傳說,那麼暗弩則有明確記載,當人觸發機關時,就會被強弩射死,與暗弩相配合的還有陷阱等。地宮第三道防線便是水銀河,大量水銀像江河湖泊一樣通過機械運動循環流動,一方面有利於保護屍身不腐,另一方面使得水銀蒸發的有毒氣體,將使進入墓中的人中毒而死。


再來壺美酒


我個人認為兩者皆有原因

文物保護問題:

秦始皇陵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裡面的文物肯定是非常脆弱的。

據說在挖掘和秦始皇陵時間相隔差不多的馬王堆漢墓時,曾發現一片鮮藕,考古人員一觸碰瞬間化為灰燼。您想想,一個漢墓裡的文物一經觸碰都能化為灰燼,更何況時間更為久遠的秦朝古墓呢?

傳說秦始皇把生前所有的財富以及秦帝國相當多的秘密都搬到古墓裡了,而且本來中國考古就對秦史掌握的不多,這要是一不小心全都化為灰燼,那可就虧大了。

機關問題:

據前幾年的考古發現,秦始皇陵地宮深處確實存在這大量水銀(汞)。這要是處理不好造成大量人員汞中毒,那可就不好了。

要使2000多年前的機關在幾千年後還能發揮作用,所以必須使用水銀,石頭一般的機關,像弩箭之般的機關就算有也不會起多大作用。像落石機關關於石頭的機關在2000多年後是否還能正常使用也未可知啊!

弩箭問題和落石問題都好解決,最主要的就是防備水銀問題。

總結:文物保護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保護大量文物接觸空氣,而化為灰燼。技術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保護文物以及防止水銀中毒。

祝願中國考古早日研究出相應的科技!祝秦始皇陵早日重見天日,震驚世界!

謝如有錯誤請大家文明指出,感謝各位的觀看。

end


落日鶩飛


自從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郭沫若主持的明定陵挖掘事件發生以後,周恩來總理就曾批覆說“不會去主動挖掘古代帝王陵寢”。據說郭沫若提出要挖掘秦始皇陵的時候,周總理以“不能忘挖,不準挖,不敢挖”個字回覆。周總理的兩次批覆也成為考古界約定俗成的規矩。明定陵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的陵寢,由於當時技術不成熟,在挖掘的過程中保護不當,很多珍貴的歷史文物還沒有來得及面世,就風化,頃刻間灰飛煙滅。據說萬曆皇帝的棺材板都被附近的村民拿去劈柴燒了火。6歲的萬曆皇帝登基,22歲就給自己修建陵寢,耗時6年,裡邊文物自然不計其數,但是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讓人扼腕嘆息。



對於秦始皇陵的發掘,首先技術上是不成熟的。雖然現在技術先進了許多,通過地理勘探技術,大體上摸清了秦始皇陵的結構。但是秦始皇陵佔地面積廣大,裡面夯土結構結實,石質材料為器,要打開十分的困難。秦始皇陵內各種機關,貿然炸開或者移動機關必然造成整個陵寢的破壞,得不償失。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意思就是說秦始皇將天文和地理搬到了他的陵寢裡邊。“上具天文”還沒有得到證實,但是“下具地理”卻在考古專家的勘探中基本得到了證實。專家們通過對秦始皇陵土壤的汞含量檢測發現東北和西南最高,西北幾乎沒有。這與清朝版圖,都有黃河大澤,南有長江,雲夢的版圖大體相符。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秦始皇可能把秦朝的版圖搬進了他的陵墓,以水銀為江河。如果貿然打開,在沒有確定水銀的具體走向有時候很容易造成水銀中毒或者周圍水土的破壞。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開創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奠定了2000多年的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郡縣制,統一貨幣等等措施都對我國封建2000年,甚至現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我國曆史上的文化代表,我國在古代文化中一直有入土為安,蓋棺定論的說法。作為一個時代的代表,如果有一天非要開啟秦始皇陵的話,必須要經過慎重,慎重,再慎重的考慮。因為陵寢埋在地下,才是對皇陵最好的保護,一旦發掘或多或少都會造成整個人情的破壞。期待有一天,我們的技術能夠發展到不發掘秦始皇陵,我們只要在外邊就可以看到陵寢裡面的整個情況。



紅雨說歷史


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

2.周總理的指示+國家政策不讓。

3.其他專業技術尚未達到可以發掘的程度。

關於這點我舉個建築學上的例子:一般的田野考古都要分季節,要在雨季來臨、雪天來臨前儘早結束,不然對人員,對地下文物損傷太大。實在結束不了,那就得搭個棚把考古工地罩起來防水。

秦始皇陵的發掘就顯然不是幾個月能搞定的了,於是問題就來了——要在地面上建造一個把皇陵完全罩住的大房子,中間不允許有柱子(打樁立柱子勢必影響地下墓室地宮結構),跨度幾百上千米,這個技術目前還達不到。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兵馬俑一號坑的那個建築,再對比一下始皇陵封土堆的大小,就明白為什麼了。

補幾張圖,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跨度:

第一張:兵馬俑一號坑的建築,基本上是極限了。

第二張:2013全國考古十佳發現終評河北曲陽田莊大墓的考古現場。可以看到在兩側邊緣也都已經立起了支撐頂部橫跨梁的柱子,說明頂部受力已到極限了。

第三張:秦始皇陵封土堆大小。根據秦陵專家袁仲一先生的測量數據:歷史記載的封土堆轉換成現在的長度是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周長2,000米,現在經過兩千年,實測東西長345米,南北長355米。

就這面積,要全部封起來難度太高了。

4.既然我們做不到,不如留給後代。





牆上蘆葦


現在這些人真有意思,整天想著去掘自家祖墳!

<strong>

秦始皇陵不是挖不下去了,是根本就不想挖!

咱們國家文物局有過明確規定,對於古代的帝王陵墓,不主動挖掘!什麼情況下會去挖呢?

第一,陵墓已經被盜,或者有著被盜的風險,為了保護國家文物不落在盜墓賊手裡,必須得挖!

第二,由於地質災害,不管是人為還是自然原因,只要是陵墓面臨坍塌的危險,為了保護文化,得挖!

第三,因為工程建設、自然災害,無意間被髮掘的陵墓,比如說開發商打地基不小心打到陵墓上了,那麼出於文物保護得目的,可以進行一定程度上考古發掘。

總而言之,如果陵墓是好好,完整的,那就沒有必要去挖它!

秦始皇陵現在就是這種狀態!

當然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技術上不能保證!

因為挖陵墓容易,但再挖得同時,如何保證裡面得文物不受破壞,以及裡面得文物被髮掘出來以後,如何保存,都是問題。

首先秦始皇陵,規模宏大,地宮環境複雜,從目前得考古進展來看。其對於秦始皇陵內部得結構、佈局、機關、形式都還只是停留在一個相當表面的階段。如果盲目開挖,根本無法保證文物甚至於考古隊員的安全。

還有就是挖掘之後的後續工作怎麼辦,要知道這些塵封地底的文物一旦重見天日,那兩千多年的歷史將會很快的在其身上顯出痕跡。可能有些文物再陵墓裡面還好好的,一出來就毀了。這樣的例子可不少.

當年的“定陵”事件,那就是慘痛的教訓。

上世紀中葉,歷史學者吳晗郭沫若等人,在技術並不成熟的情況下,貿然發掘定陵,許多文物因為塵封四百多年,出土之後便於空氣發生劇烈反應,各種珍貴字畫、絲織品頃刻之間灰飛煙滅,讓人心痛。

那是中國考古歷史的一次恥辱!
國家也是因為這一次的教訓,出臺了“不主動發掘”帝王的規定!

事實上,類似的事情也曾發生在秦始皇陵邊上,兵馬俑在發掘出來的時候是彩色的,現在卻是黃土,原因就是因為其身上的顏料因為氧化而脫落.


所以,種種教訓告訴我們,擅挖秦始皇陵,是要出問題的。

在技術條件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只要秦始皇陵沒有受到外部威脅,那就不要去談發掘。當然了一定程度勘探、試掘是可以的,甚至是有必要的。誰也無法保證,秦始皇陵會一直完好,萬一不幸需要“搶救性”挖掘,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們,得要有準備。

至於其他的想法呢,那就不要有了!

人家秦始皇可是咱們華夏先祖,挖祖宗的陵寢,不就在挖自己祖墳嗎?


白話歷史君


秦始皇做為千古一帝,他的陵墓也是現存規制最大的。《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陵穿三泉而建,奇珍異寶藏有無數。有經濟學家就曾主張發掘秦始皇陵帶來的各方面效益是很大的,但是過了這麼多年遲遲不挖其實是有一下下幾點考量的。

第一,文物保護技術不過關,秦始皇陵裡的兵馬俑剛被挖掘出來的時候是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彷彿天兵天將下凡。可是沒過幾分鐘就因為氧化變成了現在的土灰色。可想而知如果現在就打開了皇陵,那會有多少文物遭到不可估量的破壞。

第二,據專家探測,地宮內含有數量驚人的水銀。秦始皇為了在死後能享受到生前的榮譽,地宮是按照當時中國的版圖模擬建的。水銀就是用來模擬中華大地上的江河湖海,水銀是有毒性的。如果打開皇陵工作人員將會面臨毒氣的威脅,所以必須把皇陵揭頂才行。揭頂的難度又太大,考古技術條件也達不到。

第三,根據我國目前的政策,對於帝王陵只能“搶救性發掘”。也就是說發現帝王陵被盜了,或者遭到破壞了國家出於保護的目的才能進行發掘。除此之外,一律不能發掘帝王陵墓。

其實我倒是覺得不挖秦始皇陵是好的,因為史書中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想象,讓我們對這個地下皇宮很是好奇,很期待底下到底埋藏了什麼奇珍異寶。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挖掘了,發現底下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奢華,我們會不會感到一絲失落和遺憾呢?





文溪古今


秦始皇主陵地宮是否開挖的問題,考古界一直都在爭論,有支持開挖的,也有反對開挖的,爭論雙方也都有自己的理由。

國家所持態度是“不主動發掘”,之所以持此態度,主要是從文物保護方面考慮的。畢竟所有的古墓,以及墓葬中的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如果遭到損壞,那就再也不可能被重造了。這方面曾經有過很多次的慘痛教訓,所以,國家是不會允許再進行類似“殺雞取卵”式的考古發掘。


秦始皇陵目前已經進行的考古發掘,主要集中在主陵周邊的陪葬墓坑,對於主陵地宮,目前還沒有發掘計劃。之所以遲遲未開挖主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目前所具有的考古和工程技術能力,還達不到完美保護的標準。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原本都是彩色的,但在被髮掘出土後不久,就會出現顏色褪去、脫落的現象。雖然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

除了陶俑及其表面的顏色之外,秦始皇陵地宮中,還很有可能出現壁畫、絹紙、絲綢、食物等等類型的文物,現在也都沒有完美的保護方案。這類文物的保護,特別是有機質的文物,也一直都是考古界的難題。

除了秦始皇陵地宮中的文物保護問題之外,發掘方法和發掘過程,也會面臨很多技術性問題,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雖然有了大地探測技術,但是並不能完美的探測出地宮的詳細情況。而且按照史書記載,秦始皇陵地宮還採取了各類保護措施。如果不採用大規模的揭頂式的挖掘方式,而是採取尋找墓穴入口向內進行挖掘,那麼工作人員的安全,以及陵墓地宮的安全都無法保證。完全靠人工挖掘,將會是一個比修長城還漫長的過程,如果使用機械,陵墓結構就很有可能遭到破壞。

最主要的是,經過了2000年的地質變遷,陵墓地宮的墓道已經被填埋,地宮也很可能有塌陷和毀損了。所以,如果真要發掘秦始皇陵地宮,就必須是“大揭頂”式的發掘方式,必須去掉地表的封土。

按照現在的封土規模,南北長350米,東西寬345米,高76米,接近20萬方的封土工程量。雖然資金問題,對於盛世中華而言,已經不是問題。但是移除封土需要有一個過程,就要進行現場保護,避免遺蹟及發現的文物遭受風吹雨淋和日光侵害,那麼就要搭建一個500米見方,高達近百米的一個大型保護建築。從工程上來說,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而且發掘過程也會比較漫長,必須細細的進行清理,所有挖掉的封土,還要人工進行過篩,以便篩選出其中可能存留的文物。這將會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就比如,比秦始皇陵小近50倍的秦公大墓,發掘清理工作就從1976年一直進行到了1986年才完成,整整十年呀。以此推算,秦始皇陵的發掘,500年?這……幾十代人的接力呀!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發掘完畢之後,還要進行全面恢復,將地宮修復,然後將封土回填,重建封土堆。這將會是又一個新的大工程。

同時,秦始皇陵早已經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了,如果要發掘必將會世界矚目,將會面臨很多國際性的問題。如何協調國際考古界,是不是要進行國際合作等等,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所以,發掘一個秦始皇陵所面臨的的問題太多,在沒有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之前,還是保持現狀比較好。

奕天讀歷史


長期以來,關於秦始皇陵是否發掘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可以明確告訴大家的是,如今不打開秦始皇陵地宮,主要是處於保護,同時也包括一定的技術問題。

堅持保護和研究,是當前文物工作的基本要求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有多重要,我想不必多講了。對於這座墓葬,從專家學者到廣大民眾,都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僅我個人在悟空問答上所回應的此類問題,便不下十餘個,可見大家對這座帝陵的期待程度。

但是,可以明確告訴大家的是,至少在近幾十年內,秦始皇陵地宮是不會打開的。因為,文物部門早就明確指出,現階段的工作要求必須堅持以保護為主,除非有極其特殊的情況,不會對進行主動發掘。這種決定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搶救性發掘已經令考古工作者應接不暇,主動發掘的情況短期內不會增多

隨著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許多大型工程建設不斷開展。我國地大物博,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經常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新的文化遺存。出於保護,相關法律和文件明確規定,必須對遺址進行考古清理後才能繼續動工。

所以說,如今各地的文物工作者,都在忙於配合基礎建設,對即將面臨破壞或掩蓋的文物遺蹟進行清理保護,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開展主動發掘。這也是當前文物工作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因此,以保護為主的文物工作方針,在短期內不會改變,更不可能對大型陵墓進行正式發掘。

發掘秦始皇陵,將是一項工程極其浩大的文化工程

如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單純性的打開任何一座陵墓,都不是什麼太大的難題。但是,考古不能使用“暴力”,更需要注重對文物的保護。從這一方面來看,當前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另外,發掘秦始皇陵地宮,必將是一項極其浩大的工作,即便是採用大型機械配合作業,要真正全面地進行揭露,也需要幾十年,甚至是一兩百年的時間。可以說,即便有一天技術達到要求並得到政策允許,也難以輕易下此決定。畢竟,這可能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中間會歷經什麼,誰也不敢肯定,一旦失敗,便會是歷史和民族的罪人。

總之,不將秦始皇地宮打開,既有技術原因,也有政策因素,最主要的還是要加強保護。儘管我與大家一樣對這座千年帝陵十分好奇,但真的不想見到對其動工的那一天。


史海爛柯人


“我們要把這些文物保留下來,等到科學技術更高的時候再進行發掘。”

2015年,受邀訪問英國,在女王的陪同下,參觀了白金漢宮中國藏品。期間,參觀了一尊秦始皇兵馬俑的複製品。看到這裡,興致勃勃地跟女王介紹了秦始皇陵的歷史,上面這句話,正是在介紹兵馬俑時所云。

在上邊看來,秦始皇兵馬俑沒有進行挖掘,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技術達不到。

別以為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就可以對秦始皇陵下手。從前兩年發掘海昏侯墓就可以看出,想要發掘秦始皇陵,以現如今的手段,根本就不可能。

海昏侯墓整個墓園面積有4萬多平方米。

2011年發現盜洞之後,文物部門立即進行搶救性發掘。在發掘之前,現在墓園之上修蓋一整塊兒彩鋼棚,將墓園與外界環境隔絕開,最大限度保證文物不受損害。

在發掘海昏侯墓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首次使用低氧艙設備,防止一些容易氧化的文物氧化。海昏侯墓的內棺全部整體打包進實驗室,工作人員甚至需要帶著氧氣瓶作業。

海昏侯墓從發現盜洞,到清理完畢,一共用了5年時間。與之相對應的是馬王堆漢墓,級別幾乎相當,而且馬王堆漢墓有三座大墓,整個考古發掘才用了2年。

可見,科技越發達,考古人員對待文物越小心。

秦始皇陵與海昏侯墓相比,有多大的差別呢?

從級別上來看,海昏侯是候,秦始皇是皇帝,而且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海昏侯墓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秦始皇陵佔地面積56.25平方公里,所用計量單位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

若要發掘秦始皇陵,採用的方式與海昏侯一樣,也是揭頂式發掘。

秦始皇陵封土堆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想要把這個封土堆給“揭頂”,僅僅挖土方一項就需要資金568億元。這個費用還是在一切都順利的情況下,如果出現意外…

封土堆“揭頂”之後,還要對封土堆四周的陪葬坑進行發掘清理。然後,在上面搭建一個密閉的彩鋼棚,將陵園與外部環境隔絕開。

換言之,想要發掘秦始皇陵,至少需要搭建一個佔地120750平方米的大棚,大棚中間禁止有立柱(大棚完全中空)。從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馬俑就可以看出,這個中空的彩鋼棚並不容易。

這僅僅是將封土堆下面密閉起來,若是整個陵區,大概需要一個比《阿甘正傳》裡的攝影棚還要大的空間,嗯,裡面至少能容下一個“海”。

密閉空間解決好,才是氧化、掉色、汞蒸氣、文物與史實相悖的問題。

不過,僅僅是挖個“坑”就需要500多億,其他費用更不在少數。估計,整個秦始皇陵發掘下來,起碼得2000億。

所以,發掘秦始皇陵主要有兩個問題:技術、資金。

在這兩個問題之上,還有一個政策原因——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當然了,發掘秦始皇陵還有一個歷史原因:若是真的將秦始皇陵發掘了,陵墓裡的文物對現如今的史學認知相悖,那該信誰的?比方說,《竹書記年》的發現,與之前的歷史記載有相悖之處…

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在考慮清楚之前,還是莫動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