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廟鎮那蓮那孟等村名村史由來

我不知道應該是寫作“孟蓮”還是“孟連”,因為不是當地人,百度能查到的卻是“孟連”,也許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是該寫作“孟蓮”的。以下的這幾個地方,那連和吞麻都是有具有革命歷史的地方,也許可以去看看,村裡應該也有很多關於這個村的抗戰故事流傳。有趣的是壇湴,用的壯族的地名,當時村裡卻全是漢族,是值得深入考究的: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結果,這就是研究地名的興趣之一。從地名可以追查當年的地形地貌,比如那筆。還有四塘五塘,是否就是現如今南寧興寧區的四塘五塘,當時是否歸屬邕寧管轄,就有請當地人自己備註了。以下是摘錄內容:

那蓮圩【Daejnazlenz】

在蒲廟鎮駐地西南。系孟連村村公所駐地。舊那蓮鄉治所。約於清道光二年(公元1823年)建圩。邕南壯語daej即圩之意;“那”指田;“蓮”是壯語lena,與蓮同音同意。因圩址後的田垌是蓮花地,故名。

抗日戰爭期間,街道及古廟文物被侵華日軍燒燬。中共地下黨組織曾於1939年至1940年,1944年至1945年在此組織領導那蓮鄉群眾武裝抗擊日軍侵略,大小戰鬥數十次,打死打傷日寇一百多名,是當時廣西著名的農村抗日遊擊據點之一。1945年3月29日原中共南寧路特委支部書記康浪平在此遇害。

那孟【Nazmuengh】

在孟連村公所駐地北。約於明弘治三年(公元1500年)建村。“那”指田;“孟”是壯語muengh近音,意為望天。因村前稻田靠雨水才能耕種,故名。

吞麻【Daenmaz】

在孟連村村公所駐地西北。約於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建村。“吞”是壯語daen諧音,指石頭,與raiz同,指斑紋。因村後面石山,石頭多呈斑紋,故名。該村在日本侵華進犯廣西時,村民積極參加武裝抗日活動。

那降【Nazgangq】

在蒲廟鎮駐地西南。系光和村公所駐地。約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建村。“那”指田;“降”是壯語gangq諧音,指因村處八尺江邊,雨後常出現彩虹,故名。

那旺【Nazvuengh】

在光和村村公駐駐地東北。約於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建村。“那”指田;“旺”是壯語vuengh諧音,同漢意。因村址周圍是肥沃田地,定居人財兩旺,故名。

那筆【Nazbit】

在四塘駐地北。系那筆村村公所駐地。約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村,“那”指田;“筆”是壯語bit諧音,指鴨子。因村地形似鴨,又處田邊,故名。

那垌【Nazdoengh】

在四塘村公所駐地北。約於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建村。“那”指田;“垌”是壯語doengh諧音,指田垌。因村址前有片田垌,故名。人均壯族。

壇湴【Daemzboengz】

在五塘鎮駐地東南。系沙平村村公所駐地。約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建村。“壇”指水塘;“湴”是壯語boengz諧音,指爛泥。因村前有大而深的爛泥潭,故名。均漢族,是當地比較大的村莊。

那昔【Nazsik】

在永寧村公所駐地東北。約於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建村。“那”指田;“昔”是壯語sik,音、意同粵語“錫”,指錫。因村民在村址處抬得遺錫,村邊為田,故名。

那臘【Nazlab】

在西龍村公所駐地南。約於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建村。“那”指田地;“臘”是壯語lab諧音,漢語意為乾旱。因村處的田地過去比較乾旱,故名。該村為片村,包括上坡、中坡、下坡三個自然村。人均壯族。


選自《廣西壯語地名選集》1988年版

蒲廟鎮那蓮那孟等村名村史由來

網絡圖片八尺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