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刺激的慾望!大學生網貸消費的背後

導讀

“還有10秒鐘。”零點即將到來,就讀於南京某高校的張雲和室友卻毫無睡意。她們與全國各地守在屏幕前的億萬網民一樣,正等待“雙11”網購大幕的開啟。

“雙11”當天,張雲共“剁手”3000多元,相當於她3個月的生活費。“3000多元都是用花唄支付的。”張雲說,相比往年,她今年已經算理性了,但一下花掉這麼多錢依舊壓力不小。

半月談記者對貴州、重慶、北京和江西等地多所高校1000餘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發現,近五成大學生正使用花唄等網絡信貸產品進行消費,而多數家長對此並不知情。

被刺激的慾望

“‘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當時覺得挺有道理。”2017年夏天,就讀於貴州某高校的小林看見身邊許多人都在用網絡信貸產品,便毫不猶豫開通了,“因為一直在用支付寶,覺得它推出的產品會比較安全”。

“大學生群體容易受人影響,一旦身邊有人認可這類消費方式,其他人也會很快使用。”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輔導員羅翔宇說。

在小林看來,網絡信貸產品確實給她帶來便利:她不再需要省吃儉用一兩個月才能買得起心儀的外套,也不用等下個月生活費才能出去吃好的……

“以前看到限量或者限時銷售的商品只能遺憾放棄或者權衡好久要不要買,現在就可以貸款買下來。”就讀於華南某高校的落落說,使用網絡信貸產品後,她買東西時更加“果斷”了,獲得的滿足感更強了,但每個月的花銷也更大了,“有些剎不住腳”。

羅翔宇認為,網絡信貸產品分期還款的特性比較契合定期從父母處領取生活費的大學生,特別是在購買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物品時,這類大額免息的分期服務比一次性付款更有吸引力。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張安全認為,諸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網絡信貸產品使人們動用未來的收入進行消費成為可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學生的消費慾望。“如果過度消費,就會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被隱瞞的債務

剛開始使用花唄時,小林並沒有多少顧慮,她覺得等下個月生活費到了,把錢還上就行了。但小林逐漸依賴起網絡信貸產品,她先後開通了另外幾大平臺的網絡信貸服務。

小林回憶,最瘋狂的時候,她在各個網絡信貸平臺的欠款總額達到18000元。“那時每月都拆東牆補西牆,生活費都不夠,只能找朋友借或者去做兼職。有時忙著做兼職,課也不去上了。”小林苦笑著說,因為害怕被責備,她從來沒跟父母提在信貸平臺借錢的事,都靠自己強撐著。

半月談記者發現,大部分大學生不會告訴父母自己在使用網絡信貸產品。“我沒敢告訴父母,他們對我接觸網貸管教非常嚴格。”張雲說父母希望她量入為出,在學校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本來想通過定期打錢的方式讓他不亂花錢,沒成想他直接用網貸了。”王女士的兒子今年上大二,因長期使用網絡信貸產品,累積欠下近萬元,最後支撐不住才告訴母親。“孩子成年了,借錢不用我們同意,可還錢還要靠我們。”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雲松說,大學生的生活費多由父母提供,過度超前消費會增加個人和家庭負擔。如果接觸的是非法校園貸,更可能對學習生活、心理健康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被喚醒的警覺

“學校老師提醒過網貸的危害,因為逾期不還款會直接影響自己的信用,還可能被列入失信黑名單,這是在透支信用而不是累積信用。”張雲說。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近四成大學生表示願意調低網絡信貸產品的額度,願意關閉網絡信貸產品的大學生比例高出不願意的大學生近12個百分點。

“今年9月份到現在,我一共還了5000元左右,只要有錢我就還。”小林說,她厭倦拆東牆補西牆的日子,等還完現有的欠款,她打算把信貸平臺都關了。

陳雲松認為,大學生應樹立正確消費觀,摒棄過度消費、從眾消費觀念,在花錢之前應該三思:是否真的需要該商品,商品價格是否在承受範圍之內,是否有把握儘快還上這筆錢。他建議大學生設定一個消費限額,同時父母和學校也要注意引導,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觀。

同時,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各大網絡信貸平臺的引導和管理,防止無底線加大額度、誘導過度超前消費。張安全認為,網絡平臺在提供消費信貸產品時,應當做勸導和警示,引導大學生理性消費,企業對貸款對象、消費內容和信貸額度都要有所把控。(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大學生均為化名)

半月談記者:鄭明鴻 閔尊濤 羅晨 | 編輯:徐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