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差評的皇帝。他的“小毛病”是什麼?

據統計,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制社會里,一共產生了422位皇帝。

有的人搞了一個千古一帝排名表:

秦始皇嬴因為統一中國而居於首位,但是有人馬上反對,認為他焚書坑儒,禁錮人們思想,還實行暴政,興建阿房宮等等。

第二個種子選手就是漢武大帝,因為他的大漢幾次打敗了威脅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匈奴,為中國奠定了最初的遼闊疆域。但是,漢武帝的子民在他的窮兵黷武之下生活困苦,國家經濟一度到了崩潰的邊緣。

第三位是後起之秀李世民,他創造了“貞觀之治”,打下了盛唐300年輝煌的基礎。但是有人說李世民是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又逼迫他的父親退位的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皇位的。

最後一位是康熙皇帝了,他開創康乾盛世,平定了三藩之亂,又打敗葛爾丹叛亂和俄國入侵。然而,有人說康熙固守封建制度,忽視科學和對外交流,發動文字獄,阻礙了中國之後的發展。

以上四位皇帝都有或這或那的缺憾和不足。那麼有沒有比他們完美的人選呢?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差評的皇帝。他的“小毛病”是什麼?


答案是有的。他就是下面要介紹的、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差評的皇帝。

後周的周世宗柴榮,生於公元921年,去世於公元959年,是五代時期後周的第二位皇帝。

柴榮原本是邢州堯山柴家莊一位名門望族之子,後來家道中落投奔小姑姑柴氏,與小姑丈郭威一家生活在一起。

郭威從軍入伍之後,柴榮跟隨左右,一直是郭威的左膀右臂,隨著郭威的升遷而動。他是郭威重要的輔佐,是最信任的下屬。

郭威後來推翻後漢,建立後周,柴榮以皇子的身份任職,後被封為晉王。

柴榮是個知恩圖報之人,被郭威夫妻兩人收養為義子之後,一直忠心的輔佐郭威。郭威未曾參軍之前,他外出經商,販賣茶葉,就是為了貼補家用。等到後來郭威決定從軍的時候,柴榮也跟隨在郭威身邊,棄商從軍。在郭威從微末,走到後周皇帝的時間裡。柴榮一直都是他忠心的屬下,信任的親人。

公元954年,郭威去世,沒有後代。柴榮依照郭威的遺囑,繼承後周皇位,被稱為周世宗。

柴榮繼位後。一共在位六年,公元959年北伐遼朝的時候去世,享年三十八歲,英年早逝。

柴榮是一位非常有能力,有作為,有勇有謀的人。他繼位之前,因為一直跟隨在郭威左右,所以大部分光輝,都因為郭威的存在而被掩蓋。等到郭威去世之後,柴榮繼承皇位,他的才能才得以清楚地顯示出來。

柴榮在位期間,改革軍事,革除弊政,減少賦稅,將後周帶上了一個新高度。

可惜的是,柴榮死的太早了,留給年幼的兒子一個猛虎環伺的局面,最終使得大周朝皇位被宋太祖趙匡胤奪取。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差評的皇帝。他的“小毛病”是什麼?


在位期間,柴榮有以下的文治武功:

改革弊端,罷除牛租,撤銷營田務,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散田於饑民,讓他們有糧可種,這與他從小飽受孤寒,深知底層人民疾苦有關。

在政治上,他改進了前朝許多殘酷的刑罰,並整治貪官,整理吏治,選拔人才,均定田賦,使朝野清明,軍心穩定。由此飽受幾十年戰亂的百姓開始能夠定居下來,滿目瘡痍的國家逐漸步入正軌。

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為後周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在柴榮的領導下,後周一派清明平和的景象,百姓富庶安樂,中原逐漸恢復。

柴榮勤勉治國,堪稱一代明君。

然而,有人挑柴榮的“小毛病”,說他不該滅佛。

中國的佛教,從一定程度上被政治所運用。當統治者希望佛教來幫他束縛子民的時候,就大力倡導佛教。但是當佛教損害統治階層利益的時候,自然就會受到打壓。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禁佛”事件,分別是: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禁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唐武宗李炎以及後周周世宗柴榮禁佛,被後人統稱為“三武一宗”四次滅佛。

柴榮之所以會推行滅佛運動,是因為那個時候佛教僧尼不事生產卻廣佔良田。柴榮在這樣的情形下,開始了滅佛運動。其實,他滅佛抑制土地兼併,並不是什麼壞事兒。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差評的皇帝。他的“小毛病”是什麼?


儘管有些人迷信地說,是柴榮對佛祖不敬,所以他才結局悽慘。但是,後世人對後周世宗的評價仍然十分之高。

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就曾經對柴榮不吝讚美道:

“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親征伐遼,直取幽州(今北京)。遼軍已經望風披靡,人們都認為大功將成。

不料,柴榮開始生病,越來越重,於是班師回朝,在半路駕崩。

在柴榮之後,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了政權,建立北宋。

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柴榮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