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長凌雲:傾城之戀——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半個世紀的情緣

合肥市長凌雲:傾城之戀——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半個世紀的情緣

2017年元月,繼上海張江之後,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花落合肥,瞬間引起整個輿論場的“共振”。
合肥,一座中部城市,素來低調內斂,何以屢屢刷新人們對她的認知?
剖析背後的“密碼”,就不得不提起一所大學,她的名字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一座城市,一所大學,風雨攜手50載。合肥,把傾城之愛給了這所大學。

合肥市長凌雲:傾城之戀——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半個世紀的情緣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時光回到50年前。由於歷史的原因,戰備疏散“一號命令”發出,在京一批頂級高校需要集體外遷,中國科大位列其中。今天我們可能難以想象,但在當年,對於這所大學來說,卻是一次充滿艱辛而又不知何方的“漂泊”。
  自1969年開始,中國科大多次派遣人員,前往內地尋找安家之所,卻因種種原因,均無功而返。
  中國之大,真的就尋覓不到一個能放下安靜書桌的地方?中國科學界的這顆璀璨明珠,在那個年代感到了不知所往的無措。
  此時,安徽省委主要負責人力排眾議,果斷趕赴北京,力邀來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反覆遊說,終於說動了中科院領導。先是遷至安慶,但由於條件所限,最後落戶合肥。
  “每人每天省下一口糧,一定要讓中國科大師生吃飽。”儘管自身十分困難,合肥人還是以包容的情懷、捨得的境界與開放的精神,向中國科大師生敞開熱情的懷抱。
  50年前的那個冬天,北方大地寒風料峭。但在合肥,這座依然非常困難的城市,卻把另一種溫暖,慷慨地給了中國科大和廣大師生。


  沒有校舍,遷走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讓科大師生順利“安家落戶”。
  寒冷的冬天,在沒有集中供暖的合肥,中國科大卻擁有了安徽省第一條“溫暖專線”,享有專門開放暖氣的待遇。
  在合肥,中國科大還是最高級別的供電保障單位。合肥市政府可以停電,但學校不能停電,這一切,就是要為潛心科研的科大師生送去光明。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半個世紀以來,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節衣縮食,給錢、給地、給政策,甘願傾盡資源支持中國科大發展,用“家人”的溫暖與真情,幫助科大師生驅散了那個漫長冬季帶來的濃濃寒意。

合肥市長凌雲:傾城之戀——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半個世紀的情緣

合肥

  千年書香浸潤“三國故地”
  今天的中國科大,已然成了合肥人心頭的“寶貝”,許多城市也投來了羨慕的目光。回望這一段歷史,感動於“傾城之戀”的背後,是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包容胸懷、開放姿態,以及這座城市“崇文重教”的文化根脈、歷史傳承。
  合肥,襟江帶淮,因水得名,依水而興,緣水而美。北宋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夏水暴漲,施(南淝河)合於肥(東淝河),故曰合肥。”
  “肥水至肥口入淮水,施水於施口注巢湖。”兩條河流同源而流向各異,也孕育了合肥開放包容的文化基因。歷史上,“軸轤千里,出湖入江”的江淮運河,更是滋養了一方水土,流盡了世間繁華。
  合肥,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西漢時期的“文翁興學”,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興辦地方官學之路。有人說,文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校長”,而他的家鄉就在今天的合肥廬江。文翁少時好學,熟讀《春秋》,奠定了他為官治學的根基。
  始建於唐朝的廬州府學,讓合肥浸潤了千年書香。


  清康熙年間興建的橫渠書院,歷經300多年傳承,至今仍然是合肥九中之所在。
  民國時期的合肥張家四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才貌雙全,風華絕代,特別是張兆和與文學大師沈從文的一世情緣被世人傳為佳話。葉聖陶先生讚歎道,“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從合肥四古巷走出的科學巨匠、首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經就讀於廬州中學(今合肥一中)。就在去年,這位96歲的老先生,還出現在中國科大60週年校慶的頒獎典禮上。
  當然,還有鐵面無私的包拯,晚清開放第一人李鴻章,臺灣現代化之父劉銘傳,“三造共和”的段祺瑞……
  歷史的天空,繁星璀璨。流在城市血脈裡的,是永遠不變的文化情結。

合肥市長凌雲:傾城之戀——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半個世紀的情緣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合肥?”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合肥包容開放的文化傳承正是一種情懷,它標示著一座城市的智慧遠見和發展高度。
  哪怕處於最困難時期,具備這種情懷的合肥,依然能放得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合肥?”科大人的深情之問,讓這座城市真正感到,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慷慨,都是那樣的值得!
  1982年,合肥被確定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她的創新種子逐漸生根發芽。
  1984年,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合肥成立,這是我國首個國家實驗室。在全國僅有的20座國家實驗室中,合肥坐擁4個。
  1997年,合肥被確定為國家首批技術創新試點城市。
  2004年,國務院批准合肥為全國首家“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
  2010年,國家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合肥確定為全國首批“創新型試點市”。
  2011年,合肥榮獲中國“十大創新型城市”稱號。
  2012年,中科院、安徽省、中國科大、合肥市四方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啟動建設,立志打造成為安徽省最具活力的協同創新平臺。


  ……
  前不久,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佈的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中,安徽省新增7位院士,其中中國科大新增4位。在中國科學院新選舉產生的64名院士中,中國科大共有13位校友當選,佔比超過20%。
  從1970年到2019年,歷經半個世紀,中國科大在合肥享受到一座城市的最高禮遇,她已經在這片溫暖的土壤成長為行業的領頭人。
  對於合肥來說,中國科大這顆火種,究竟又蘊含著怎樣的力量?
  一所大學,讓合肥這座城市的腳步更加矯健。
  2018年,中國社科院發佈《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合肥成功上榜,成為改革開放40年最成功城市之一!
  同年,英國《自然》雜誌發佈“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50強。“二線城市,一流科研”,創新合肥,享譽全球!
  時間就像是歷史的見證者,記錄著一代代合肥人篳路藍縷的艱辛,更見證著城校攜手締造城市之變的輝煌。
  中國科大,增添了合肥的創新氣質,更在賦能合肥的創新力量。

合肥市長凌雲:傾城之戀——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半個世紀的情緣

曠世情緣 一路芬芳
  歷史和未來,一路乘勢前行。
  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席捲全球,合肥與中國科大這對相依相戀的“城校搭檔”,共同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原始創新——成果轉化——搶佔產業制高點——爆發式增長”,合肥與中國科大共生共融、協同創新,走出了一條創新崛起的獨特路徑。
  “悟空”探秘、“墨子”傳信、熱核聚變、鐵基超導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繼問世,中國科大18個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世界紀錄,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合肥誕生,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等一批國之重器在科學星海中閃耀光芒,創新之都正昂首邁向高光時刻。
  你知道合肥最美的地方嗎?翡翠湖、南豔湖、王咀湖、柏堰湖、少荃湖……到過合肥的人,或許對這些都略知一二。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寸土寸金的合肥,集聚在這些湖邊的卻是一個個協同創新平臺:中德教育合作示範基地、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北航科學城……
  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合肥,這座正在“奮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的城市,再次以捨得的境界,把最美的環境、最優的生態給了科學家,傾心打造最美科研聖地,讓科學家們在這裡仰望星空、探索未知、預見未來。


  行源於心,力源於志。站在創新發展的風口,合肥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讓科技創新的高度支撐產業創新的厚度。
  “量子通信從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每一步都離不開合肥的大力支持。是合肥的環境以及決策者的眼光,促進了量子通信的發展。”多個場合,科學家潘建偉都對合肥不吝讚美之詞。
  科學,重新定義了合肥這座城市的氣質;創新,開闢了合肥邁向星辰大海的征途。
  從最初的省會之爭,到省內的遙遙領先,再到引領安徽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猶如一粒粒造血因子,融入合肥的血脈,助推她興盛崛起,驅動她踏上充滿希望的未來。
  時光匆匆,合肥從未停下她前行的腳步。
  2017年,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開工建設。主體建築從光量子假說“E=HV”中汲取靈感,將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特徵引入建築形態中,借用數學符號“∞”生動展現量子糾纏之美,也寓意著量子科學的無限想象。
  2018年,中國科大高新園區正式開工。建成後,依託先研院、中科院量子創新研究院,將形成原始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轉移轉化的創新閉環,成為合肥創新發展的新引擎。

  未來,中國科大在合肥將會有六個校區,分佈在城市的各個區域,如一顆顆閃亮的珍珠,讓這座城市更加熠熠生輝;又如一盞盞指向未來的知識燈塔,與合肥一起攜手向前,奔向遠方。
  “合肥不錯,居皖之中,是可以有大作為的!”此刻,回想起毛澤東對合肥的期許和重託,我們不禁感慨萬千。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時深情地說,“合肥這個地方是‘養人’的,培養出了這麼多優秀人才,是一片創新的天地。”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創新,恰似信仰殿堂明亮的燈火,讓一所大學的追求與一座城市的未來如此緊密相連。
  歲月,會給一座城市留下很多很多記憶,但合肥與中國科大50年前的那場“遇見”,以及歷經半個世紀的“傾城之戀”,卻是那麼的溫暖和深情;當我們向著更遠的未來進發,這種割捨不斷的情緣將會更加一路芬芳!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市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