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大腦”創造美好生活

合肥“城市大腦”創造美好生活

當城市具備類似人類大腦的功能,它便能夠自我感知、自我學習、自我修正;當城市的各個“器官”協同工作,它便實現城市治理能力智能化、集約化、人性化;今天,“城市大腦”正讓這一切成為現實。

創新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構建的平臺型城市協同和智能中樞,整合彙集政府、企業、社會、互聯網數據在城市治理領域數據互聯互通,融合計算實現城市運行的生命體徵感知、公共資源配置、宏觀決策指揮、事件預測預警、“城市病”治理等功能。合肥在建設城市大腦方面不斷探索創新。

借力大數據,這個城市正變得更加“聰明”,市民生活更加美好。今日起,本網推出《合肥城市大腦是這樣煉成的》系列報道,帶你一起走進城市運行的“核心”。

數字合肥是一座“看不見”的城市。

在這裡,數據在各部門之間流通,構建起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裡,一朵雲繪就智慧藍圖,託舉起政務綜合服務平臺;在這裡,城市中心應運而生,打通了數據共享交換通道。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輛高速運行的車輛,那城市大腦就是車輛的“操控系統”,數據是“燃油”。合肥城市大腦的建設過程,反映了城市治理現代化發展的“速度與激情”。圍繞大數據,眾多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的應用場景生成落地,合肥正變得越來越善解人意。

“數字治堵”顯成效

全市計劃增設23處可變車道控制

2019年12月30日,德國巴伐利亞交響樂團新年音樂會在合肥大劇院上演。距離演出結束還有半小時,民警王飛已經和同事們駐守在劇院周邊的各個路口,避免路口擁堵是他們此次執勤的目的。

快速分散交通流量,這得益於“交通超腦”的事件仿真技術。“每次重大演出之前,我們會通過3D建模和仿真,挖掘出場館周邊重點保障道路、限行卡點、關鍵點位、出入場及停車線路、外圍巡邏疏導線路。依據這些對進出車流、停車區域、禁停路段、突發事件等各種場景綜合仿真,制定出精準布警預案。”據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交通超腦日均接入交警及天網數據2500萬條,互聯網路況數據1.5億條,運管、公交等數據1500萬條,“監測範圍已覆蓋合肥市1200個路口,649條道路,50個網格區域。”

擁堵是現代大城市的“通病”。據不完全統計,合肥每月近2萬輛新車上牌,“治堵”已經成為城市治理中繞不開的話題。“過去堵點多靠人工判斷,現在則由數據說話。”在交通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合肥全城交通流量實時呈現。“交通超腦通過堵點挖掘、堵因分析、擁堵治理、效果評估、持續優化的模式形成交通擁堵治理閉環。通過分析挖掘,已發現常發擁堵路口103個,擁堵路段67條,擁堵區域4處。”

在交通超腦的運算中,每一個堵點都擁有自己的“脾氣”。“包河萬達堵是因為違章停車多、共享單車亂停放,明光路堵是因為車輛隨意調頭,大東門堵是缺失非機動車道。只有找到了擁堵的原因,才能做出相應的改進。”目前,合肥已累計完成70個重點片區治理,其中44個片區暢通率得到顯著提升。

更讓人欣喜的是,交通超腦還可通過監測進口方向車道車流量變化進行可變車道控制。目前,合肥已在黃山路與合作化路路口進行可變車道試點,高峰時段通行效率提升了10%。據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相關負責人透露,正加速推進合肥交通超腦平臺的二期建設,“經分析調研還需對全市增設23處可變車道控制”。

“數字治城”強保障

全市已佈局4.3萬個安康碼核驗點

掃出安康碼,市民便捷地進出社區、商場和菜市場;共享員工上崗,企業從“鄰居家”迎來勞動力;分步開工,建築工地、大型項目有序運轉起來……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合肥及時上線“安康碼”。

“健康碼上線的基礎,來自城市大腦。”合肥市數據資源局應用處負責人介紹,疫情暴發後,城市大腦迅速從日常運作轉入“戰時”狀態。城市大腦涉及的衛健委、數據資源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立刻實行“戰時”賦能,應急打通公共數據,更快掌握人員流動情況。“居民自主填報,主動掃碼,這為復工復產帶來了方便,也為城市運行管理提供數據支撐,讓公共信任成為一次‘不見面的承諾’。”

從合肥上線“安康碼”至今,全市範圍內666.8萬餘人申領,4.3萬個核驗點佈局完畢。“近期‘安康碼’一直在升級,這是針對不同時期的現實需要而做出的改變。”市數據資源局應用處負責人介紹,升級完成了對入境來肥人員的閉環應用、開發了英文版以及開發了餐飲企業專屬版本。“目前,安康碼在全省通用,我們也在積極推進長三角地區以及全國通用。”

依託城市大腦,合肥及時推進了政務服務“不見面辦理”——提升“慧搜索”能力,市級“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升級分類導航、智能搜索、智能客服等功能,讓市民操作更加容易;提升“慧申報”能力,定製事項個性化表單198個,企業和群眾在填寫申請時自動帶入數據或電子證照,減少不必要的信息重複錄入;提升“慧審批”能力,試點開展了房屋承租人基本情況登記備案等智慧審批應用,實行審批自動受理、智能審查、自動辦結。合肥市數據資源局局長陳睿表示,疫情大考凸顯了大數據治理能力,合肥將加大城市大腦探索創新,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數字經濟”助復產

22億條數據為中小企業發展“畫像”

疫情之後,已康復患者心肺功能情況恢復如何?合肥本土企業華米科技“牽手”鍾南山院士團隊成立“腕部智能可穿戴聯合實驗室”,就呼吸系統疾病、流行性疾病等方向開展研究。“將基於腕部可穿戴技術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積累,利用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呼吸健康大數據平臺,聯合開展‘新冠肺炎出院後隨訪及康復管理’項目,對意願參與該項目的患者進行運動、睡眠、心率及康復預後等方面的綜合管理。”據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實驗室還將對流行性疾病預測、預警系統建立專項、開展聯合攻關。

這是非常時期線上醫療發展的典型案例之一,藉助大數據的力量,城市大腦還支撐衛健系統推進三級公立醫療機構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病患坐在家中就能接受在線疾病諮詢、在線會診和醫療、電子處方流轉等線上醫療服務。“本次疫情期間,線上經濟得到了迅猛增長,城市大腦聚焦‘宅消費’、‘雲辦公’、‘網管理’,為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線上金融、線上辦公等線上經濟業態提供有力的數據和能力支撐。”市數據資源局規劃處負責人介紹,圍繞城市大腦建設,合肥已聚集了科大訊飛、安徽電信、思特奇、科大國創、天源迪科、華米科技等一批優質數字經濟企業。

“同時,城市大腦利用海量數據資源,集成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領域領先技術,為數字經濟產業創新試驗區建設提供了強力的數據和技術支撐。”記者從市數據資源局獲悉,高新區區域經濟大腦設計企業成長畫像、政策主動識別、宏觀經濟分析、投融資、區域畝產跟蹤等9個數據分析能力模型,去年累計為園區中小企業畫像2.4萬次,遴選高成長性企業152戶。“城市大腦為其提供了22億條數據,區域經濟大腦一半以上的涉企數據由城市大腦提供。”

記者 樂天茵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