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反兩面,客觀評價慈禧太后對中國社會的歷史作用

從正反兩面,客觀評價慈禧太后對中國社會的歷史作用

對於慈禧太后的一生,後人褒貶不一。中國在面臨近代化列強的侵襲時候,慈禧穩定大清數十年,最終沒有徹底地淪為殖民地,應該說是做出一定貢獻的。她明白朝廷之中需要滿漢平衡,所以她重用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而等慈禧太后病故以後,她的權利繼任者載灃不懂滿漢平衡的道理,大力清除朝廷之中的漢官,這也是加速清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慈禧無疑是成功的,但也是失敗的。

她的成功在於在男人統治的世界上,奪得了本應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權力,並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業。人們不禁要問:當時入宮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獨有慈禧脫穎而出,三度垂簾聽政、兩決皇儲、乾綱獨斷、運大清國脈於她的股掌之上,並且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走向。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皇太后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抗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在庚子年一場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熒熒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立憲準備。社會改革方面,顯著者有:廢除滿漢不通婚禁令,禁止婦女纏足等。

總結慈禧執政48年中,對於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勉力維繫並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因得免於陷入割據亂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慈禧又是失敗的,她的失敗在於,對於權力,她有著近乎病態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領略追逐權力的刺激和盡情享受得到權力的快感。

個人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慈禧太后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將八名“贊衰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慈禧皇太后諸般考量均以個人權位為重,結果嚴重損害國家利權以及無辜人民生計,堪稱其主政期間最大的過失。

滿清末年,王朝內外交困、統治岌岌可危。為保住愛新覺羅的江山社稷不丟,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鴻章、張之洞的推動下實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個不能變”:即三綱五常不能變;祖宗之法不能變;大清朝的統治不能變;自己的最高皇權不能變。慈禧太后的所謂“四個不能變”說到底就是保護專制獨裁特權。

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鋪張浪費,以及對於國際時局缺乏認識,允稱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之一。其中最顯著的事例為花費巨資擴建頤和園用以慶祝自己的六秩大壽,給包含海軍軍費在內的國家財政帶來無建設性的負擔。甚至在戰敗簽約、割地賠款之後,1895年又大興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雖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皇家陵寢,然而耗資巨大,放在清季國事日非的歷史脈絡下加以檢視,更突顯出慈禧皇太后重視個人虛榮以及清廷威儀,甚於國家興衰的貴族心態。

洋務運動時,當她得知被自己送出去留學的孩子正在自由的國度中慢慢被洋化時,她立刻終止了這些孩子的留學,因為她怕自己的政權會被將來留學歸來的孩子所推翻,這在中國留學史上是非常可惜的。

慈禧所處的歷史時代,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西風東漸,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新時代,也是中國這頭睡獅應對這場生死攸關的挑戰的關鍵時刻。作為當時中國最高統治者的慈禧本應該運用她的權力,引領中國這艘搖搖欲墜的古老航船,闖過險灘急浪,成功的駛向彼岸。遺憾的是,她雖然熟諳權力場上的帝王術,卻昧於世界潮流,思想依舊停留在封建社會,雖然提議立憲但那也只是一種形式,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面對險象環生的時局,或視而不見,或反應遲鈍,或判斷及決策一錯再錯,結果讓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

雖然從歷史的角度看,慈禧在人們心中一直是一個心胸狹窄,賣國求榮的嬌奢太后,但其實從另一方面來說,慈禧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封建女子……

慈禧是聰明的。在道光二十七年,慈禧的祖父那拉*景瑞被判入獄。聰明的慈禧便想方設法的弄清楚了事情原委。面對這個飛來橫禍,才12歲的慈禧就給父親出主意,盡力籌措銀兩並向親友告貸,變賣家產想方設法的將人給贖出來。終於,景瑞被放出來,才12歲的慈禧竟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自己的祖父就出來,解決了一次家庭危機,讓人不的不佩服。慈禧十七歲以蘭貴人的身份選秀入宮,她的父親因為做過比貼士,所以她懂得滿漢兩種語言,這在後宮之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再加上慈禧善於揣摩咸豐帝的心思,所以一入宮便受到了寵愛。慈禧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她有痛經的病症,但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和勾心鬥角的後宮中,直接找太醫無疑是引人注意的。而慈禧則是在咸豐帝高興時,提出自己腹胃不適,而咸豐帝也很爽快的為她宣召太醫。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她為咸豐帝生下了皇子,這也是咸豐帝唯一存活下來的皇子——同治帝載淳。

慈禧是手巧的。慈禧的聰明才智讓人另眼相看,但那一雙靈巧的手也為人廣為傳頌。她小時侯就非常喜歡做衣服,刺繡等。一次,他父親惠徵從外面回來,慈禧到客廳去迎接,惠徵發現她的手上一片紅紅的,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她是怎麼回事,於是慈禧就從自己的屋子裡拿出繡好的手帕給父親看,惠徵還沒明白過來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慈禧就用手示範給惠徵看,原來是繡花時被針扎的。慈禧的刺繡功夫是堪稱一絕的,除了她骨子裡的女性本質,也還有她的刻苦練習。那雙靈巧的小手總能繡出一片天地,一片絢爛,甚至是她的一生的輝煌。

慈禧是惆悵的。許多人都認為慈禧作為“天下第一女人”執掌的是整個國家的命運,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身邊又有那麼多伺候奉承的人,聲後也一定非常滿足,可是誰又知道她作為“天下第一女人”的惆悵和悲哀呢?慈禧嫁給咸豐,而咸豐又體弱多病,在慈禧二十七歲的時候便留下慈禧獨守空閨;在咸豐帝死後,原本慈禧以為可以依靠的同治不到二十歲就死了。丈夫與兒子都先於自己離世,,使得年輕的慈禧在瞬間崩潰。誰又能想到在龍椅的背後,在政治上叱吒風雲的一代女豪的內心是如此的悲涼。慈禧以非凡的耐力和驚人的毅力統領了中國幾十年,最後只能靠批閱奏摺來排解孤獨,來消磨時間,甚至成為她生命的全部。而誰能解其中的悲涼和惆悵?

慈禧是處變不驚的。當英法聯軍即將侵入北京時,咸豐帝與嬪妃們在圓明園中享樂,而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使咸豐帝大為震驚,隨即與妃嬪們抱頭痛哭。但唯有慈禧不哭,她提醒咸豐帝哭是沒有用的,當務之急是要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併為咸豐帝推薦了他的弟弟——恭親王奕。後來咸豐帝逃亡熱河(承德避暑山莊)避難時,身體每況愈下,在即將離世之際,為同治帝載淳欽點了以肅順為首的贊襄八大臣盡心輔政,由於慈禧當時越來越表現出能獨當一面的能力,肅順就借殺母留子的典故希望咸豐帝殺掉慈禧欲掌握政權,這時的慈禧裝作不知,以退為進,並向肅順示弱及經常帶著載淳探望咸豐帝並哭成一團,最終使咸豐帝不忍殺她。

慈禧是自信的。光緒死的那天,她還在處理光緒的後事,並立醇親王載灃之子,不到三歲的溥儀為皇帝,為的就是垂簾聽政。她對自己的高壽非常自信,以至於在死前還敢於如此安排皇帝繼承人。

作為一個女人,慈禧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她十七歲入宮,在眾多嬪妃中,只有她所生的兒子存活了下來,使得她在後宮當中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母以子貴,由此她成為了大清王朝的主宰。也由於她手中的權利,她盡享了人生中數不盡的榮華富貴。可她又是不幸的,她二十七歲就沒有了丈夫,直到七十四歲,且不說她在朝堂之上那一臉的威嚴,一臉的鐵面,在後宮當中,她又是怎樣熬過那一個一個漫長的歲月。慈禧中年喪子,同治帝十八歲就死於天花,而且死得非常急促,所以這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是一生中的一個非常大的衝擊,她無法將自己做妻子溫柔的一面與身為人母侍犢的一面充分展示出來。慈禧死後,被洗劫一空的慈禧陵寢幾乎被毀於一旦,不但立柱被砍,天花板被掀,寶物被盜,連慈禧的屍體也無法倖免,被扔了出來,面朝地,而且被扒光了上衣,鞋也被脫去,只有一隻腳穿著襪子。情形之慘,慘不忍睹。生前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死後竟受到如此待遇,這也是十分悲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