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今天分享的是在北京出土的明成化年間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氏家族,這名聽著就霸氣,莫不是要流芳“萬世”?可這萬氏家族是哪個家族?一時半會還真想不起來。但要說那流傳了近700年,上過電視的皇家姐弟戀。八卦氾濫的人估計能有點印象了。沒錯,這姐弟戀的女主萬貴妃(萬貞兒)就是萬氏家族的掌上明珠。男主是誰?都貴妃了,男主肯定是皇上啊,就是那個小她17歲的明憲宗朱見深啊。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貞兒是明憲宗的寵妃,後世多稱萬貴妃,史載其“機警,善迎帝意”,“帝每遊幸,妃戎服前驅”。萬貴妃16歲進宮照顧2歲的朱見深,英宗土木堡之變後被困瓦剌,朱見深的叔父趁機搶去皇位,同時罷免了他的太子職位。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從此,朱見深便跟隨萬貴妃住在後宮,直到英宗捲土重來。在這段最艱難的日子裡,朱見深和萬貴妃相濡以沫,在他最落魄的時候,萬貴妃一直守護在他身邊,於是,萬貴妃在他心目中就有了多角色的朦朧的定位。甚至為萬貴妃廢了皇后。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貴妃於明成化二十三年春(1487年),因鞭打一宮女,氣急敗壞,抱病而卒,終年58歲。深愛他的明憲宗在哀嘆:“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後,為之輟朝七天,於同年駕崩。萬貴妃因深得明憲宗寵愛,死後破例在帝陵區域內為她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墳園。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萬貞兒的父親萬貴因此從山東諸城縣衙裡的一名小吏而得到了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官位。她的兄弟萬通也加官晉爵。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貴去世時,“上悼惜賜寶鏹貳萬緡齋糧布為喪葬資,命禮部諭祭,工部營墳域”,地位可謂榮顯。蘇天鈞在《北京考古集成》中有專文論述萬貴與萬通,文中對憲宗在位二十三年,朝政由萬貴妃操縱而導致的宮廷要案如憲宗皇后被廢黜案、淑妃之死案等一一進行了剖析,並認為萬氏家族在宮廷中並非僅左右一般事務,整個朝廷權柄幾乎都掌握在萬氏家族手中,而其搜斂的財物更是不計其數。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1957年北京東莊農業社社員挖菜窖時發現了萬貴及其妻王氏的墓。萬貴墓誌長、寬均為65釐米,底、蓋通高64釐米。蓋篆“贈驃騎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萬公之墓”,志文首題“贈驃騎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萬公墓誌銘”。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貴墓保存完好,並沒有被盜掘,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金器有執壺、“海水江崖”金盞託、“太白醉酒”八方金盃、荷葉金洗、金嵌寶石頭花等;銀器有壺、盤、盒、銀錠等。金銀器物總重量達2500餘克。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在墓中出土的陪葬品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隻雙螭耳白玉杯,也是墓中唯一出土的玉器。這件明代玉器精品,置於死者胸前,應是“慈寧宮”的宮廷製品,由皇帝賞賜給萬貴。從出土位置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應該十分喜愛這隻玉杯。所以死後不僅用它陪葬,還讓人們把它放在自己的胸前。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這件玉杯的裝飾也很特別,兩螭相對稱作為杯耳,剔雕得非常精細,額頭上帶有“王”字的小螭,面部近似方形,前爪把著杯的口沿,昂首聳身,嘴巴正處於杯沿,好奇地探望著杯中裝著何種瓊漿玉液,似乎正要飲用,神態頑皮而又專注,尾巴分叉,十分有力地盤繞於杯壁,後足向前蹬,形成支點,平衡得恰到好處,彷彿再稍一用力就會躍入杯中,頗有元代遺風。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有專家認為“王”字可能與虎有關,古代工匠將虎與螭的造型相結合,又稱為螭虎。這種異獸圓頭圓腦,看上去非龍非虎,因為老虎是百獸之王,所以螭虎額頭上刻有“王”字。不僅如此,螭虎還是皇權的象徵。同款玉耳杯有出土自蘭州晏家坪明肅藩系延長王墓的青玉雙螭耳杯,還有故宮與天博收藏的螭耳玉杯和螭柄玉杯。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通為萬貴之子、憲宗皇帝朱見深最為寵愛的女人萬貴妃之弟,生於明英宗正統四年,卒於明憲宗成化十八年。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明成化十二年十一月,太監黃賜傳奉聖旨,升錦衣衛正千戶萬通為指揮僉事,副千戶萬達軍人,邵宗、王敏為正千戶,俱世襲。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通、達,皇貴妃之弟,宗,宸妃之弟,敏,順妃之弟也。萬貴生前經常告誡自己的兒子萬通,在外要低調,不能有恃無恐。但萬通沒有聽從父親的話,他依靠姐姐的特殊地位,橫行霸道。萬貴妃和憲宗去世後不久,萬通就被罷官,還差點兒丟了性命,後經考古人員發掘其墓,那也是金玉輝映,當得是寶物連連。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該件帶飾一般稱作提攜,背面有一扁穿,用於系在腰間革帶上,下部有一隨行之環,用於懸掛墜飾與工具。古人想象力很豐富,提攜本有牽扶,攜帶;照顧,扶持;提拔;攜手,合作;帶小孩之意,便為腰帶上的掛扣起了這麼雅緻的名字。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正面內飾龍紋,滿身鱗片,四周飾連珠紋飾。此類飾件宋遼金元明較為盛行,形制多樣,有長方形、橢圓形、花形、荷葉形等多種。所用材質也頗為廣泛,有金銀銅鐵玉等。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帶鉤是我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收藏市場的一個重要品種。有金銀銅玉及似玉材質等。從考古發現看,玉帶鉤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是帶鉤的雛形。至春秋時期,玉帶鉤的形制趨於成熟。戰國和漢代是玉帶鉤的興盛期,數量和類型都極其豐富。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玉帶鉤數量銳減,造型單調,進入了衰落期。隋唐以後,玉帶鉤成為玩賞品。明代玉帶鉤的使用,受到了傳統玉器的影響,玉帶鉤主要與絛繩配套,所以飾有帶板的玉帶一般不用玉鉤。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玉帶鉤的使用一是與鉤環相配,成組使用,絛繩的一端繫於鉤,另一端繫於環。二是單一的帶鉤與絛繩相配使用。絛繩的一端繫於鉤紐,另一端編成繩套,套於鉤頭上,絛帶繞於人身。元明清三代,玉帶鉤重又興盛,最多見的就是鉤首雕龍首、腹部雕螭紋的“蒼龍教子”帶鉤。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通墓出土的青白玉龍首螭紋帶鉤,其紋飾叫作“蒼龍教子”,一條老龍在與一隻子螭對話,蒼龍沉穩厚重,小螭則頑皮活潑,陰刻的細毛髮向後飄拂,帶出了一點毛毛躁躁的感覺,工匠對於角色的把握真是到位。此件帶鉤青白玉質,帶土沁,龍首為鉤,圓紐上附一金別子。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跑了機會首博,蒐集了這些萬氏家族的文物遺存,雖不盡全,僅能一窺,但足以見墓誌與史料記載所言不虛,如此多的精美陪葬品,有些甚至不輸於十三陵的文物。可見生前斂財之道當是“圓潤貫通”。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