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沃爾克眼中的世界貨幣大變局

重溫此文,紀念保羅·沃爾克。


所評圖書:

書名:《時運變遷:世界貨幣、美國地位與人民幣的未來》

作者:(美)保羅·沃爾克、(日)行天豐雄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保羅·沃爾克眼中的世界貨幣大變局


《時運變遷:世界貨幣、美國地位與人民幣的未來》這本書的第一作者保羅·沃爾克曾出任美聯儲主席,在任期間力挽狂瀾戰勝了當時被視為無藥可醫的通貨膨脹的歷程。沃爾克更早之前在尼克松政府擔任財政部副部長,不僅全程見證了尼克松政府終結佈雷頓森林體系的過程,更是美國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和當今全球浮動匯率機制的主設計師。

沃爾克的功績,是在後來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到的。通貨膨脹是美國長期二戰後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政策實踐的嚴重副產品,並逐漸導致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導致了所謂的“滯漲”現象。為走出困境,沃爾克引入貨幣大師弗裡德曼的貨幣主義。但在同期,里根政府為了政治需要,堅定推行減稅加緊縮政策,儘管刺激了金融業發展,卻讓美國其他行業陷入雪上加霜的更大困難,幾近風雨飄搖。沃爾克為此開始重新推出刺激性、擴張型的貨幣政策,一舉扭轉了國際債務危機,並開始對困擾美國多年的嚴重通脹產生作用,刺激了美國經濟復甦,是美國經濟迎來20世紀90年代高速增長的最大功臣。


保羅·沃爾克眼中的世界貨幣大變局

沃爾克2010年曾造訪中國


沃爾克是民主黨人,由民主黨總統卡特任命為美聯儲主席,竭力修復美聯儲機構相對於美國政府的獨立性。他推行了最終被證明讓卡特在隨後的總統連任競選中大跌聲望的利率政策和信貸控制政策改革,在短時間內造成了“意外的經濟崩潰”。里根(共和黨)政府不願意接納一個擁有高度獨立性的美聯儲,經常為此以種種理由向美聯儲施壓,並最終拒絕讓沃爾克連任美聯儲主席。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後,沃爾克的後任、在任期間擁有更高權威的格林斯潘被質疑領導不力,還存在嚴重的認知偏見。“國難思良將”,人們又想起了曾力挽狂瀾的沃爾克。奧巴馬政府聘請沃爾克為經濟顧問。

這本書的另一位作者行天豐雄曾長期出任日本大藏省副相,見證並參與了著名的“廣場協議”簽署過程。

沃爾克和行天豐雄是20世紀60-90年代(初)全球金融政策領域重要的參與者,是一系列金融危機、金融改革以及國家權力和資本權力激烈博弈過程的見證者。他們共同見證了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見證了佈雷頓森林體系走向崩潰的過程,親自參與並操刀謀劃了全球新的貨幣機制。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92年,最近又進行了修訂補充,有助於讀者更為全面、確切的認識二戰戰後的70年來,全球經濟、金融秩序的沿革變遷特別是貨幣儲備問題在經濟全局中所發揮的複雜作用。

對於金融史、二戰戰後全球史研究者而言,也將通過此書釐清許多流傳已久的錯誤。例如,一直以來,人們將1985年的“廣場協議”認為是美國聯合歐洲盟友及加拿大,威逼日本作出極大讓步,以犧牲日元穩定利益為代價換取美元平穩的“陰謀”。這本書很清楚的記述指出,“廣場協議”的主要內容是日本和美國反覆商議的結果,由日本主動提出,“日元對美元升值,且幅度超過美國預期”。

沃爾克參與國際金融事務、美國金融管理,始於1962年(進入美國財政部工作),而行天豐雄是在1955年開始進入日本大藏省工作。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佈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轉已經開始出現問題,正如行天豐雄所說,日本經濟騰飛帶來了海外資產增長、日本金融機構商業利益在世界市場大幅擴張的結果,“這些因素促使日本拋棄長期忍受的符咒”——跟日本一樣,經過戰後重建走向復甦的歐洲,對於美國主導的金融、貨幣秩序也形成了挑戰。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政府就曾公開發起對於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挑戰;而在1968年(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前3年),英鎊貶值,創造出對黃金的大規模需求,已經讓美國不堪重負。沃爾克在書中指出,這一切與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的世界金融、貨幣秩序頻受挑戰非常相似。

沃爾克1969年被任命為美國財政部負責貨幣事務的副部長,彼時的美聯儲幾乎完全屈從於總統和財政部,這也意味著美國貨幣主要工作特別是應對佈雷頓森林體系坍塌將主要由沃爾克承擔。而行天豐雄的記述則表明,日本官方特別是貨幣主管部門大藏省,因為不恰當的迷信美元、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穩定性,“過分天真”的相信了約翰遜和尼克松兩任美國總統有關美國不會貶值美元的承諾,從而導致日本逆市購買了大量的儲備美元,最終造成嚴重損失。行天豐雄不無苦澀的總結指出,當時的日本對於市場力量的低估,對於並不健康的匯率調整機制可能存在的潛在破壞性理解不足,造成了嚴重後果,也使得國際貨幣形勢朝著更為混亂的方向發展。

《時運變遷:世界貨幣、美國地位與人民幣的未來》書中詳細敘述了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到新的貨幣浮動匯率機制建立之間,全球金融和貨幣秩序出現的劇烈波盪。沃爾克承認,浮動匯率機制的建立,本身是為了應對危機,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當時的決策者並沒有想到這套機制依舊將造成不穩定。而行天豐雄則指出,浮動匯率機制建立後實施多邊監督的設想也沒有真正實現,當時的全球經濟受到石油危機以及之後的伊朗問題、兩伊戰爭等意外風險的衝擊。

這本書也披露了沃爾克在任美聯儲主席期間,馴服通脹以及應對拉美債務危機的諸多細節內幕,頗具看點。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沃爾克在當時已經意識到,應對危機最重要的是達成相互信任基礎上的金融合作。當然,從長期來看,“由一個善意且強大的國家力量維繫的一國穩定的貨幣”(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元體系)尚且無法持續維繫,相對寬泛的國際金融合作,乃至將貨幣主權交由超國界的世界、大洲中央銀行,藉此來建立強有力的世界、大洲貨幣,就更具挑戰性。這既是歐元的困境所在,也是其他貨幣在未來成長並替代美元發揮作用的障礙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