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在中央苏区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清流是是著名的中央苏区和革命老根据地。早期的清流苏区原为闽西苏区的一部分,隶属于汀东县委领导,属闽粤赣苏区,直属福建省苏领导。1934年5月因中央苏区行政区划调整,与宁化、归化、泉上、澎湃等县苏区一并改隶闽赣省苏,成为闽赣苏区的一部分。


  清流苏区始创于1930年,是原中央苏区二十一县之一。1933年秋达到鼎盛。全盛时期的清流县苏维埃政府下辖6个区、55个乡苏维埃政府,范围包括现清流全境、永安的罗坊乡、连城的塘前乡、宁化的安乐、谢坊、马家、路北、洋背等区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
  清流苏区为中央苏区和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
  1、清流是最早的中央苏区核心组成县份之一。
  1929年3月,在长汀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制定了在闽西赣南包括清流在内的20余县“首先创造公开割据的局面”的方针。3、4月间,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指示,闽西党组织派员到清流开展建党准备工作,进行了建党尝试。
  1930年1月《全国苏维埃区域与红军扩大的总形势》明确记载“闽西各县,完全是苏维埃区域。兹将红色区域列左:…清流”。早在1930年8月,建立清流县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的组织----清流城市支部,隶属于中共汀洲县委领导。9月15日,李坊、泽坊、廖坊、田头等相继举行农民暴动,组建起赤卫队,成立清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李坊乡革命委员会。1931年7月6日,清流临时苏维埃政权——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建立。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清流派出3名代表参加,标志着清流正式纳入中央苏区版图,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执政尝试。

  2、清流是毛泽东、朱德同志亲手缔造,直接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流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朱德等100多位我党我军重要人物都亲身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为我党早期的执政尝试提供了实验基地,包括开国领袖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叶剑英等6大元帅;萧劲光、罗瑞卿、黄克诚、粟裕、谭政等5大将;邓华、朱良才、杨勇、杨成武、李天佑、李志民、张宗逊、萧克、苏振华、郭天民、赖传珠等11位上将;13位中将以及7位少将;建国后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谭振林、张鼎丞、滕代远、欧阳钦等;还有许多著名革命英烈,如罗炳辉、寻淮洲、袁国平、邓萍、王良、朱云卿、伍中豪、曾士峨、陈树湘、彭雪枫等,都是我军早期的高级将领。因此,可以说清流既是众多革命先辈实践崇高革命理想的重要舞台,又是一片浸染了烈士鲜血的红土地,同时还是我党我军众多杰出人物锻炼成长的摇篮。
1930年初,为粉粹国民党三省“会剿”阴谋,红四军回师赣南,转战江西,毛泽东、朱德分别率红四军主力途径清流,点燃燎原的革命烈火。1月3日,朱德率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从古田出发,9日抵达里田,在锅蒙山歼灭国民党保卫团马鸿兴部600余人,史称“锅蒙山战斗”。1月7日 ,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纵队从连城姑田出发,经沙芜、余朋抵达林畲,10至16日在塘窟村“诒燕第”居住一周,写下《如梦令•元旦》光辉诗篇。毛泽东同志居住的林畲乡塘窟村“诒燕第”是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毛泽东旧居。

  1931年6月,林彪与罗荣桓、粟裕等率红一军团主力在清流林畲与归化交界的五通凹大败叶大增团匪。次年6月,又率部至清流指导工作。
  1933年3月中下旬,时任东南作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叶剑英亲率东南作战军第一、二、三纵队奔赴清流,执行收复清流县城作战任务。
  1933年七、八月间,彭德怀率东方军数进清流,率部击毙敌旅长张兴隆、俘虏敌团长卢胜斌及其以下官兵300余人,攻克石狮岭、嵩溪、林畲、高坑、嵩口坪、清流并解放清流西南大片区域。
  3、清流是拱卫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和战略要地。
  清流南、西、北三面分别与连城、长汀、宁化、归化苏区相连,出西南经连城、长汀或经宁化过石城均可直达红都瑞金,出东北经泉上或归化可通将乐、建宁、泰宁及黎川,东北与反动统治力量相对强大的白区永安为邻,所以,清流是中央苏区内南来北往的交通咽喉和连接闽北、闽西、赣南三大苏区的枢纽;是中央苏区面向东南一线的重要屏障和向东发展的前进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央红军长期据守和重点护卫的战略要地。
  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敌我双方在这里展开激烈争夺,反复拉锯,几度易手,清流苏区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却换取了中央苏区腹地的安全、巩固和发展。东方军首度入闽作战后,也以清流、归化为桥头堡和前进基地,在此休整集结后进一步向东发展。

  清流是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敌人首要的进攻目标之一。1934年5月,《红色中华》载《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中的策略》称:“蒋介石克服十九路军后,规定新的三路进攻以及四路进攻的计划,在这个新的大举进攻中,福建特别是归化、清流、连城一带,是战争的重要一面”。6月16日,蒋介石又电令汤恩伯、李延年两个纵队于“7月10日会占清流”。
  4、清流是中央苏区扩红、提供给养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
  清流地域辽阔,土地广袤,物产丰饶,资源丰富,为中央及各级苏维埃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战略资材补给任务。毛泽东在给红十二军军委、闽赣边工委和红三十五军军委的三封指示信中就曾盛赞包括清流在内的东方是个好区域:“第一、蒋系地盘,无直接威胁两广之弊;第二、地势偏僻,即不受威胁…;第三、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战场;第四、有款可筹,军以内不愁给养;第五、群众很多可以出兵扩大红军”,并具体指示“四军应以归化、清流、连城为工作区域”。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清流为革命战争提供的粮食达30.26万公斤;银元6.24万元;货币9.67万元;购买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公债券6.33万元;布(草)鞋1.64万双。
  清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群众参军扩红的热情异常高涨,1930年6月,清流游击队100多人在长汀整体加入红十二军战斗系列;1932年10月,清流独立团两个连共300多人分两个批次以连为单位全部加入了主力红军;1933年3月,福建独立第七师在上杭整体编入新十二军三十四师,独七师内的全体清流籍指战员同期随队编入;同年10、11、12短短三个月,参加福建省少先队县区大队长联席会、福建省第三次党代会和福建省苏大会的清流代表又自动认领了扩红任务2450名;同年冬,清流田口游击大队100多人随红一军团转战江西后,在兴国整体编入红一军团第二师三十六团。此外,清流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积极动员县、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员、少先队员踊跃报名参军参战,长校、留坑、李坊、田头、林畲等地青年成群结队入伍,出现了妻送夫、父送子、兄弟相送争当红军的感人场面。这一时期,清流共有6000多优秀儿女加入了红军队伍,总量占到当时清流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强。

  5、清流是中央苏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土地纲领的实践地和完善地。
  清流的土地革命始自1930年9月的李坊暴动,暴动农民包围了号称“清流南门外第一家”的大土豪罗开水的住宅,强行收缴了罗家的枪支弹药,焚毁了各种契约,打开谷仓,将仓中稻谷全部分给各村群众。
  1931年初,清流苏区在李坊、荷坑、下谢等地设立分田工作点,成立分田委员会。
  1932年初,宁清归中心县在李坊、荷坑、下谢等地设立分田工作点,成立分田委员会,以指导全区的分田工作。1932年2月24日张贴下谢乡贫农团公示分田榜,平均分配土地。清流县博物馆保存了“闽西清流四堡区下谢村贫农团分配土地榜”。1932年秋,宁清归苏区掀起第二次分田高潮。10月,宁清归中心县委在宁化城关召开分田工作会议,贯彻福建省苏政府《关于政治及苏区工作报告决议》,研究部署新区的分田工作,以改变“宁化清流赤化了二月多,但土地还没有分好”的状况,纠正部分地区存在的“土豪在各种方式掩饰下,保存其土地”等问题。至1932年底,全区已建立红色政权的区乡,90%的农民分得了土地”。
  1933年7月,东方军恢复苏区大片地域后,宁清归中心县委又迅速开展新区土地分配工作,领导广大群众轰轰烈烈地进行分田运动。时值稻谷黄熟收成在望,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实际出发,加强领导,及时纠正工作偏差,采取平分青苗或谷子的分配方法,促进分田运动的深入发展,使新赤化的区域,80%以上的农民分到土地。七八月间,宁清归中心县委领导开展以查田为中心的突击运动,清流在查田中也取得新的成果。至1933年12月,全县有2000多户,1万多农民分到土地3万余亩,彻底摧毁了封建堡垒,为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6、清流是最早贯彻落实“植树造林”的苏区县。
  清流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把苏区建设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冲破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开展了积极的经济建设,大力推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1975年5月28日,清流县长校镇黄坑村村民李日晴在翻盖祖屋时发现了一份《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这是1932年3月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下发至所辖各苏区县的翻印件,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唯一的此类红色文档。该决议案于1932年3月16日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签署执行。据考证:《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运动决议案》文档,全国目前仅发现一件,原件现藏于中央档案馆,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清流县博物馆此件收藏品均为原件影印件。
  7、清流是中央苏区最后丧失的根据地之一,是最坚固的战斗堡垒。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清流成为敌人首要的进攻目标之一,处在反“围剿”斗争前线。10月1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指出:“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大举进攻,在清流、连城、洋口、乌江、梨川等地遭到初步的严重打击之后,正在更疯狂的进行绝望的进攻,这一战斗是苏维埃道路与殖民地道路决战的紧急关头”。

  1934年1月,中央苏区以宁清归区域为依托,向东行动,牵制敌军的东路进攻。5月,国民党向中央苏区步步进逼,中共宁清归中心县委撤销,清流等县的党组织从中共福建省委划归中共闽赣省委领导。6月26日 闽赣战地委员会发出《关于党的组织工作给各级党部及突击队的一封信》,指出闽赣苏区是处在粉碎五次“围剿”决战的最前线,闽赣党的基本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以保护和发展闽赣苏区。要求各县委壮大党的组织,巩固党的基础---支部。在7月底以前无论如何要求完成战委发展新党员的计划(其中清流任务300名)等。30日闽赣战地委员会发出给各级团与少队同志们的一封信。其中有清流必须在8月15日前完成吸收300名青年加入共产青年团;清流安乐要成为全县的模范中心区委等指示。7、8月,清流苏区在闽赣省委的指示下突击发展了党员和团员各300名,配合省苏工作团在嵩溪等地设立兵站,在林畲组织运输队,加紧部署武装保卫秋收、筹集资材、加强后勤保障等工作。10月,主力红军开始长征。11月26日,敌五十二师卢兴荣部兵力5000余分两路由嵩溪、大路口、牛屎塘及嵩溪、岭下、供坊进犯清流城。清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执行闽赣军区关于“备足粮食、坚师城池”的指示,指挥游击队等600多武装人员坚守县城。激战一天,县城失陷,史称“清流保卫战”,中共清流县委、县苏维埃领导人几乎全部牺牲,清流苏区遂告沦陷。清流苏区在失去主力红军依托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斗争了近两个月,成为中央苏区最为巩固的战斗堡垒。

  8、清流是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的策源地和长征出发地之一,为长征作出了特殊贡献。
  清流苏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坚决斗争,在客观上促成了主力红军在这一区域的大量集结,这一时期,先后在清流苏区参加反“围剿”斗争或后期在此集结的主力红军部队就有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三十四师等部,清流因此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的重要集结地之一。
  清流是长征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中央决定由红七军团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瑞金出师经福建北上抗日。9日,抗日先遣队由宁化西北进入清流,后经赖坊、官坊、田口、黄沙窑等地于15日向永安进发。19日,担负护送先遣队东进任务的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的亲自指挥下由清流县境东南强渡九龙溪进入罗坊一带,与红七军团一同对永安之敌实施钳形包围,给敌予极大威慑。同年8、9月间,完成护送任务后的红九军团再返清流,一面寻找有利战机抗击敌人,一面奉命有序地向清流里田长校、宁化曹坊滑石和长汀钟屋村等三县交界地带集结。10月,红九军团所部即由钟屋村等地出发,率先踏上长征之路。同年9月,红三军团、红一军团和红三十四师各一部在完成反“围剿”作战任务后,相继奉命沿清流城关、安乐撤往宁化淮土一线,并由此踏上长征之路。

  其次,清流苏区军民和各根据地人民的顽强抗争,为中央红军在频繁的战斗间隙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使其在实施战略转移前尽可能地做了一些战略思想、兵员补充和战略资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为战略转移的顺利实施和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基础。1934年2月 清流独立营扩编,兵力达300余。2月26日 苏区中央局发出《关于赤少队突击运动给各党部的指示》,指出必须立即将突击的火力集中到新区边区,在那些战略上有极重要意义的区域,如建宁、彭湃、广昌、乐安、永丰、清流、连城等,把群众中积极分子,每个青壮年、男女公民都武装组织起来。6月14日《红色中华》载文“清流城市工人在党和工会的领导下,十分之七加入了模范营”。8月中旬,中央及闽赣省工作团300余人驻清流,指挥部设嵩溪,并在嵩溪设兵站,林畲设运输队,有200多人。
  再次,红军长征后,清流苏区在失去主力红军依托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斗争了近两个月之久,后又与闽赣、闽西等地方红色武装并肩作战,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从而拖住了国民党大量有生力量,极大地减轻了北上红军的压力,从另一个方面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做出了特殊贡献。
  9、清流是红军游击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支撑地之一。

  长征后,留守清流的地方武装一部分编入闽赣省军区十八团,之后和闽西红九团会合,1938年初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
  1935年1月,闽赣十二、十七、十八团在清流、宁化一带开展游击战争。3月,成立以张鼎丞为主席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闽西党的地方组织和游击队。6--9月,红九团第二营、明光独立营与第十七、十八团余部会合,在永安、清流、连城、宁洋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并在清流东部等地建立了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留在南方坚持斗争的陈毅、项英、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又多次率部进入清流,转战于清流的山山水水,领导包括清流在内的南方根据地军民与敌展开浴血奋战,始终坚持红旗不倒。
  10、清流为中华革命民族的和解放事业付出了重大牺牲。
  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清流苏区人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反攻倒算。据民国县志记载“1934年11月,国民党军队破城后,城内仅余27户,共计48人”。
  在整个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时期,清流共有2.7万人参加了革命斗争,红军人数6000多人,游击队员1900多人,有4000多人在斗争中牺牲或失踪。全县被完全毁灭的村庄有40个,绝户801户,被杀1930人,被抓、被打或被迫逃往他乡2500多人,疾病饥饿死亡人口7911人,在这场劫难中,被焚或被迫移民并村而倒塌房屋6027间,土地荒芜6289亩,被抢杀耕牛662头,被抢夺或毁坏的农资财物更是不计其数。

  全国解放后,全县有8个乡镇被评为革命老区乡镇,3个乡被评为老区分布乡,82个村(居)被评为老区行政村(居),56个村被评为老区基点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