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弘扬历史文化 讲述长城故事”

□本报记者 李会斌 丁咏静 李慧英

青龙一经起群岭,尽是血肉筑平安。


长城,一首律动的史诗。人们用脚步去丈量长城之长,用内心去表达长城之重。“汉家锁钥惟玄塞,隘地旌旗见紫荆。”“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热血保定,不乏文人墨客与诗词歌赋,景点故事与民间传说,凡此种种,用跨越时空的存在,展示长城文化的亘古长存。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捍卫有形万里长城,筑牢无形精神长城。万里中华魂,屹立永不倒。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煤烟洞长城 赵顺利 摄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明朝诗人李梦阳一首《石将军战场歌》,将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患展现得淋漓尽致;清朝诗人严遂成在《龙泉关》中,用“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等名句描写了龙泉关据险以守的地理优势;保定籍著名词作家阎肃的一曲《长城长》,更是写尽长城万古雄风……千百年来,借保定长城歌颂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诗词歌赋绵绵不断,彰显着民族之魂的血脉偾张与饱满激昂。


涞源县插箭岭,相传宋朝大将杨延昭与辽军在倒马关激战,辽军渐处下风,于是答应以射箭划界。杨延昭落箭之地,就是辽军退后之所。结果,杨延昭一箭飞出30余里落下,就是后来的插箭岭……这些地域性传说,并未淹没在历史烟云中,而是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丰富着保定长城的人文情趣。籍此典故,《不到长城非好汉》《塞上风云》《卫士》《八路军在长城上行进》《插箭岭战斗,八路军指挥所》《八路军收复插箭岭》……一批拍摄于保定长城的经典影视、摄影作品,再现英雄情怀,峥嵘岁月稠。


长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时代的生命与价值,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保定,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抗战时期,为掩护主力部队与群众突围,投完最后一颗手榴弹,狼牙山五勇士决然跳下悬崖;涞源少年英雄王二小,不畏强敌,把日寇引进八路军伏击圈后壮烈牺牲;“太行山上新愚公”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用尽一生把科技和富裕带给农民;92岁唐县老兵、老党员路维生,一心向党、一生为民,身后仍交最后一笔2万元党费,并捐献遗体……这,就是保定人民对长城精神的接续传承与生动诠释。


保护长城遗存,传承长城精神。保定,一直在行动。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石窝长城 赵顺利 摄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紫荆关长城 保定日报记者吴战平 摄

“一定要把紫荆关保护好,不要让古老的紫荆关在我们这一代毁掉。”1987年、1992年,曾经在此指挥过著名的黄土岭战役、大龙华战役、狼牙山战斗的开国上将杨成武两次来到紫荆关,对长城保护工作提出要求。自此,紫荆关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维修工程,这座著名的“紫塞金城”重现当年风骨。涞源县乌龙沟长城抢险保护工程实施,通过抢险加固和现状保护等修缮手段,解除了自然及人为因素对长城文物本体的病害,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古朴的整体风貌。唐县倒马关关城城墙抢救性加固工程,使部分长城得到及时有效保护。2016年1月,市政府发布《关于做好全市区域内长城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今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召开长城保护地方立法立项论证会;目前,我市宣传、文旅等部门、单位围绕申报长城文化公园项目的宣传保护、规划利用等方面工作已全面铺开。


一段长城,情怀接力。涞源县烟煤洞乡唐子沟村,父亲李凤鸣从1988年开始义务巡查、守护村内明长城,儿子李勇2015年接替父亲,继续守护长城。数十年过去,村民们在扶贫搬迁中,相继告别世代居住的小山村,而李勇则一个人留下来,继续日复一日地巡护着古长城。像李凤鸣李勇父子一样的长城守护员,还有很多,他们守护的是古长城,更是他们心中的长城。


长城保护,道阻且长。保护好身边长城,才能筑牢人们心中的长城,才能让长城精神落地生根、拔节生长,深深融入保定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保定跨越崛起和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城市这台运作中的机器
怎么能少了我们这群零部件”

“中共保定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政务微信”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龙脊沧桑话保定(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