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弘揚歷史文化 講述長城故事”

□本報記者 李會斌 丁詠靜 李慧英

青龍一經起群嶺,盡是血肉築平安。


長城,一首律動的史詩。人們用腳步去丈量長城之長,用內心去表達長城之重。“漢家鎖鑰惟玄塞,隘地旌旗見紫荊。”“單于痛哭倒馬關,羯奴半死飛狐道。”……熱血保定,不乏文人墨客與詩詞歌賦,景點故事與民間傳說,凡此種種,用跨越時空的存在,展示長城文化的亙古長存。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捍衛有形萬里長城,築牢無形精神長城。萬里中華魂,屹立永不倒。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煤煙洞長城 趙順利 攝

“紫荊關頭晝吹角,殺氣軍聲滿幽朔。”明朝詩人李夢陽一首《石將軍戰場歌》,將自己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深憂患展現得淋漓盡致;清朝詩人嚴遂成在《龍泉關》中,用“燕晉分疆處,雄關控上游”等名句描寫了龍泉關據險以守的地理優勢;保定籍著名詞作家閻肅的一曲《長城長》,更是寫盡長城萬古雄風……千百年來,借保定長城歌頌愛國情懷和英雄氣概的詩詞歌賦綿綿不斷,彰顯著民族之魂的血脈僨張與飽滿激昂。


淶源縣插箭嶺,相傳宋朝大將楊延昭與遼軍在倒馬關激戰,遼軍漸處下風,於是答應以射箭劃界。楊延昭落箭之地,就是遼軍退後之所。結果,楊延昭一箭飛出30餘里落下,就是後來的插箭嶺……這些地域性傳說,並未淹沒在歷史煙雲中,而是形成了一種地域文化,豐富著保定長城的人文情趣。籍此典故,《不到長城非好漢》《塞上風雲》《衛士》《八路軍在長城上行進》《插箭嶺戰鬥,八路軍指揮所》《八路軍收復插箭嶺》……一批拍攝於保定長城的經典影視、攝影作品,再現英雄情懷,崢嶸歲月稠。


長城所承載的文化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時代的生命與價值,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保定,是一座英雄輩出的城市。抗戰時期,為掩護主力部隊與群眾突圍,投完最後一顆手榴彈,狼牙山五勇士決然跳下懸崖;淶源少年英雄王二小,不畏強敵,把日寇引進八路軍伏擊圈後壯烈犧牲;“太行山上新愚公”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用盡一生把科技和富裕帶給農民;92歲唐縣老兵、老黨員路維生,一心向黨、一生為民,身後仍交最後一筆2萬元黨費,並捐獻遺體……這,就是保定人民對長城精神的接續傳承與生動詮釋。


保護長城遺存,傳承長城精神。保定,一直在行動。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石窩長城 趙順利 攝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紫荊關長城 保定日報記者吳戰平 攝

“一定要把紫荊關保護好,不要讓古老的紫荊關在我們這一代毀掉。”1987年、1992年,曾經在此指揮過著名的黃土嶺戰役、大龍華戰役、狼牙山戰鬥的開國上將楊成武兩次來到紫荊關,對長城保護工作提出要求。自此,紫荊關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維修工程,這座著名的“紫塞金城”重現當年風骨。淶源縣烏龍溝長城搶險保護工程實施,通過搶險加固和現狀保護等修繕手段,解除了自然及人為因素對長城文物本體的病害,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古樸的整體風貌。唐縣倒馬關關城城牆搶救性加固工程,使部分長城得到及時有效保護。2016年1月,市政府發佈《關於做好全市區域內長城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今年7月,市人大常委會召開長城保護地方立法立項論證會;目前,我市宣傳、文旅等部門、單位圍繞申報長城文化公園項目的宣傳保護、規劃利用等方面工作已全面鋪開。


一段長城,情懷接力。淶源縣煙煤洞鄉唐子溝村,父親李鳳鳴從1988年開始義務巡查、守護村內明長城,兒子李勇2015年接替父親,繼續守護長城。數十年過去,村民們在扶貧搬遷中,相繼告別世代居住的小山村,而李勇則一個人留下來,繼續日復一日地巡護著古長城。像李鳳鳴李勇父子一樣的長城守護員,還有很多,他們守護的是古長城,更是他們心中的長城。


長城保護,道阻且長。保護好身邊長城,才能築牢人們心中的長城,才能讓長城精神落地生根、拔節生長,深深融入保定人民的血脈之中,成為實現保定跨越崛起和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城市這臺運作中的機器
怎麼能少了我們這群零部件”

“中共保定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政務微信”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龍脊滄桑話保定(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