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人物之自古華容多才俊

自古華容多才俊


自古華容多才俊

鄂州人物之自古華容多才俊


華容人傑地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名賢輩出,著名的歷史人物甚多。戰國時期,江上丈人蘆洲渡助伍子胥奔吳,名垂青史;三國吳王孫權橫山種瓜,堪稱典範;東晉化學家葛洪傳道練丹,為民除病;唐代高僧慧光法師精通醫藥,為李世民療疾;元代戶部侍郎姜順三,剛正不阿;明代兵部尚書劉任,以善政聞名;刑部員外郎姜伯輔,執法嚴明;兵部侍郎秦伯川,屢立戰功,封鎮國將軍;萬曆時三江守備夏永清,威振華中;四川都同吳時喬身先士卒,美名遠揚;明朝王孫朱盛銶,明亡居西洋畈,懸壺濟世;清監察御史陳中孚,吏治嚴明;大主考範鳴和為同治帝師,授“門生天子”匾;辛亥革命中彭楚藩為首義獻身,一大批華容人任起義軍骨幹,其中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中將、上將的有24名;歷屆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的鄂州籍人士有齊懷遠、張金保等3人,均為華容人。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中將軍銜的華容人有4名。還有著名教育家劉若曾,中國邏輯學奠基人汪奠基,國家一級演員夏奎斌。古往今來,俊彥無數,不勝枚舉。

議一議

上面所提人物哪些是華容鎮人?

一、古賢輩出,蔭澤鄉里

華容人民歷來崇文尚武,歷史上重視教育,明清兩朝僅進士就出過18名。他們為官一方,大多能勤勉執政,愛惜百姓,蔭澤鄉里,為家鄉贏得美好聲譽。現選其中幾位,列其事蹟,以教後人。

善政的劉任

劉任,譜名伯源,字放海,一名仁,胡鋪村張劉人,元代任四川行省參政。據四川通志載:任以善政聞名。明洪武初,召為兵部尚書,出任廣東行省參政,東莞伯何真投降劉任,處之得宜,召為應天府尹。崇祀鄉賢,葬黑林咀。

忠貞赫弈的秦百川

秦百川,廖銘村小秦壪人,官至兵部侍郎。明代嘉靖時,屢有戰功,封鎮國將軍,歿葬神山鄉八角山,皇帝賜墓碑:“忠貞赫弈”。

忠孝兩全的夏永清

夏永清,原名一元,五分村牌樓壪人。與兄一奇俱以文章出名,海內稱楚中二夏。後更名永清考武科。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武舉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聯捷成武進士。初任江西南贛左營都司,授武翼都尉。他母親去世後回家守孝。後任三江守備。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年)贈封文林郞,直隸清河知縣。

愛民如子的姜愃

姜愃,字孟宣,號西巖,華容鎮人。少懷大志,閉戶讀書,睦鄰鄉里,孝敬父母。順治己亥進士。初授陝西鞏昌府推官,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愛民如子。康熙六年,改任山西潞安府長治縣知縣,鞏郡數十萬士民夾道送行。他在知縣任上六年,對秀者教以文章,樸者督其耕種。當地頑悍之俗大變,獄無冤民,人無刁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康熙十一年,首當提拔重用,忽報次子病逝,哀痛不已。無心外遷致仕,求歸故里。長治縣民為報答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立像祭祀,香火不絕。政績載《山陝通志》。晚年居家七載,仍就課讀子孫,賙濟貧困。潛心研究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刊行於世,至今吟誦不衰。道光《武昌縣誌》輯有姜愃詩《吳王古廟》

最早在華容開館訓蒙的王渭鼎

王渭鼎(1646—1714),字呂倩,號殊亭,又號愚谷,包王村人。先世居合肥,明末避亂遷武昌。早年就學於神山(今葛店鎮),後於華容趙家磯開館訓蒙,執教之餘,刻苦自學。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舉,仍居鄉執教。其父離世後,家境愈貧,遂罷教務農,奉養老母。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王渭鼎受任湖南衡山縣教諭,他修學宮,建書院,親自登臺授課,使該縣教育復興,縣中獲取科名者連年不斷。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他被總督吳卓異選授河南澠池縣令,旋因母喪歸家,守制期滿後起任江蘇興化縣令。

小調查

你知道明清時的科舉考試是怎麼回事?華容有那些人中了進士和舉人?

議一議

為什麼姜愃等人能得到老百姓的愛戴?

二、革命義士,氣貫長虹

為首義獻身的彭楚藩

彭楚藩,辛亥革命烈士。原名譚藩、家棟,字青雲。涼亭村人,幼年攻讀經史。後受《猛回頭》、《革命軍》等書影響,立志反清革命。1906年入湖北新軍,在二十一混成協炮兵營當兵。後結識劉靜庵,參加日知會。不久,日知會被破壞,更名楚藩入憲兵學校,畢業後充任憲兵,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初,先後參加文學社與共進會,任憲兵營革命代表。利用憲兵身分的便利條件,從事秘密活動。1911年9月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成立湖北革命軍總指揮部,準備武裝起義,被推為軍事籌備員之一,負責偵察武漢各軍佈置及防務情形。10月9日,得悉漢口機關遭破壞,便與蔣翊武等在武昌總部,決定當晚以炮聲為號,舉行起義。因傳令受阻,起義未成。機關被軍警包圍,當場被捕。面對嚴刑審訊,堅貞不屈,自認革命不諱,並大斥清廷腐敗。次日清晨,在武昌湖廣總督署門前被殺害。

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找到烈士遺體,將屍、首縫合,裝棺入殮停放於武昌紫陽路皇殿,供革命黨人祭弔。南北議和告成,武昌軍政府下令開弔3日,隨之移棺鄂城。移棺當天,200名士兵列隊護從,旗幡聯幛蔽日,綿延數里。武昌全城閉市,各界人士揮淚拜送。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湖北都督黎元洪及武昌軍政府全體要員,均親自送靈柩至碼頭上船,再派20艘炮艦護航出武漢港。棺至鄂城,軍民皆燒香化紙,燃鞭放炮,設案祭奠,迎送上西山,安葬於靈泉寺大雄寶殿後。因彭字青雲,為紀念烈士,其家鄉華容曾改名“青雲”鄉。鄂軍政府改武昌紫陽路皇殿為“三烈士祠”,還在武昌命名有“三烈士街”和“彭劉楊路”,並於三烈士慷慨就義處建置紀念亭供後人瞻仰。解放後,鄂城縣政府、政協曾撥款修整烈士墓。如今,該墓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遊人至此,總要肅立致敬,緬懷這位辛亥革命先烈。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紛紛結隊前往憑弔祭掃。 ---摘自《百度人物》

讀一讀

讀下面一首詩,說出你對詩內容的理解。

議一議

為什麼彭楚藩參加革命會那麼堅決?

辛亥年元旦有感

彭 楚 藩

高堂夜囀玉堂春,達官顯貴喜盈門。

隔江喋血流漢水,庶民慟地哭屍親。

最堅定的共產黨員張弦

張弦(1910—1947),原名張國平,字世全,鐵張村人。靠借債讀私塾12年,18歲開始教私塾,1940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推選為支部書記。1941年任樊湖工委委員兼司法科科長。其間與工委書記王守愚等人一道,消滅盤踞樊湖多年的日偽頑勢力代表盧鴻雁部,為樊湖開展革命工作掃清一大障礙。1943年春,任葛華區區委書記,重建了黨的基層組織和鄉政權,並組建區、鄉武工隊。一次,他曾參與用斧頭劈死惡貫滿盈的漢奸胡秋保。隨後,擒獲作惡多端、向日軍告密,造成夏家塝慘案的3名漢奸,將他們縛石沉湖後,出示除奸佈告。為團結壯大抗日力量,他利用師生之誼,動員名望較高的老師謝司農出任段店維持會會長。還面請姜姓頭面人物姜源墀出任華南鄉鄉長。這些統戰工作,為懲治鐵桿漢奸,分化敵偽組織,維持地方秩序起到重要作用。3月,得知頑軍馬部姜昭橋帶人進犯小廟鄉,他率武工隊渡過鴨兒湖,對敵發起突然襲擊,擊斃敵軍20餘人,大隊長姜昭橋及其餘部盡數被俘。7月,成渠部偽軍數十名,押運稻穀32船,向磨刀磯進發,準備運往鄂城城關日偽據點,他立即通知鄂南便衣隊劫糧,自己率葛華區中隊和村民200多人接應。次日拂曉,我軍奪下軍糧,經過緊張搶運,40萬斤糧食全被送到小廟鄉,分給貧苦農民。1945年上半年,他率領區中隊,配合縣總隊,消滅甲鋪嶺的日偽“自衛團”、段店的“和平建國軍”。7月,在鄉武工隊的協助下夜襲華容鎮,剿滅華容保安隊。抗戰勝利後,他隨鄂南地方武裝北撤,1946年上半年就任豫鄂邊區羅南縣周黨區區委書記。6月,國民黨調集30餘萬軍隊圍剿中原,他隨部隊突圍進入陝西商南縣,動員地主、富農借出餘糧;動員商人拿出囤積的糧食;親自帶領縣大隊攔截國民黨軍糧。在職不滿3月,籌集糧食10餘萬斤,款子數萬元,解決了該縣我軍的溫飽。11月,國民黨又調集更多兵力進行瘋狂大“清剿”,為加強基層領導力量,他被派往新合併的梁坪區任區委書記。1947年1月31日晚,他為掩護其他人衝出包圍,身負重傷後跳崖,被敵人殺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其革命烈士稱號。

吊姜楚雲烈士

張 弦

進步人投降頑固派為醜事,寧可殺身成仁,真個精神像不死;

貪汙吏忌刻清廉官是老例,省得攔財礙路,所以冤家遇對頭。

贈 別

張 弦

渡江北上陂安南,只為倭奴害不堪。

共慶凱歌團聚日,佳音再對故人彈

小調查

華容還有哪些有名的革命烈士?

三、家鄉名士,國之棟樑

以守城保民為己任的夏國楨

夏國楨(1874—1938),字麟書,楊田村人。武備學堂畢業,任小學教員提調、監督、總辦等職,後以知縣分發四川候用。1912年任民國政府陸軍部軍務局科長及長江水師總司令部軍務處長、陸戰隊團長。1915年任湖北第一混成旅步兵營長。1917年任第一師步兵第二團團長,5月開赴湖南的洪江、黔陽。不久,晉升陸軍少將,任陸軍部諮議。1918年隨第三師辦理軍務,並任直、魯、豫巡閱副使署諮議,兩湖巡閱使署參議。1922年10月受勳三等文虎章,12月授陸軍中將,為將軍府將軍,代理河南省省長兼警察廳長。1923年10月正式奉命執掌警察廳長,他募得大筆捐款,購步槍400支,手槍50支,添置大批警械,使河南省的警察裝備得到改善。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軍大敗,直系官吏及駐軍全部逃走。他鼓勵部屬,以守城保民為己任,晝夜巡哨,使得市場安定,民眾無驚。後辭職離豫,回到家鄉安度晚年,1938年4月病逝。

書香門弟走出來的中將呂宋

呂宋(1893—1959),原名學聘,字莘野,丁橋村人。出身書香門弟,自幼聰慧好學,有抱負。在父親教導下,飽讀詩書,精通國學,尤工書畫。後因家貧無力繼續上學,棄文從武,考入湖北講武學堂,後入保定軍官學校、陸軍大學深造。在講武學堂學習期間,1911年化名參與武昌起義,後在部隊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26年北伐期間,任職葉挺部師參謀處處長,1928年任桂系董南部上校參謀長兼武漢隨營軍官學校上校步兵科長,並受聘武漢大學兵學總教官。1938年抗戰期間,被派往一九七師任少將參謀長,轉戰鄂省通城、通山之間,以較差裝備履殲強敵,有力阻止日軍南侵,取得長沙3次大捷。在長沙戰鬥中負傷,被送往重慶就醫。傷愈後任陸軍大學中將兵學教官,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春解甲歸裡,1959年在丁橋街因病去世。

延安大學裡的華容教官趙飛克

趙飛克(1909—1976),又名趙吉人,蘆花村趙家磯人。童年讀私塾,1925年考入武昌楚才中學,在進步思想影響下,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7年進入武漢大學學習,其間仍從事反帝反封建的宣傳。1930年赴英國留學,就讀於愛丁堡大學工學院,他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活動,並出版《解放》刊物。1931年冬加入第三國際領導下的英國共產黨。1932年後,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完成工程學碩士學位研究論文,參加英共中國語言組。在此期間,曾在瑞士參加營救保加利亞革命領袖季米特洛夫的運動。1936年秋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教於河北省立工學院、北平東北大學工學院、天津工商大學等校,同時,還參加平津各界救國活動。1937年抗戰爆發,他積極投身武裝抗日鬥爭,在晉西南汾南遊擊隊第四支隊任政治處主任。1938年冬去延安,先任延安馬列學院編譯員,後參加中共中央組織部晉東南巡視團。1939年冬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先後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幹事、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宣傳科長、延安大學秘書長。1945年冬至1949年夏,帶領幹部大隊到東北參加東北3人軍調小組工作,任嫩江省政府秘書長。武漢解放後,率領幹部南下,參加武漢軍事管制,任武漢市政府秘書長、武漢市法院院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任鐵道部設計局局長。後又調至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任學部委員、副主任。

克己奉公的夏石農

夏石農(1908—1981),楊巷村夏家莊屋人。1924年入武昌中華大學,在“五·四”思潮的影響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25年參加共產黨領導下的學生運動,並任學生代表。其時,他結識陳潭秋、吳德峰等共產黨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派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幹事。1928年派往中共福建省委工作,1930年東渡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抗戰時期,回國在南昌編輯《戰時鄉村》,後到重慶,與共產黨人錢俊瑞、胡繩等一起主辦《戰地生活》雜誌,並擔任發行人,為推進抗日救亡運動作出有益的貢獻。從1941年起,夏石農先後在恩施湖北教育學院、武昌中華大學任教授,同時兼任湖北省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和參議。1949年後,歷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武漢市教育局長、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市政協副主席等職。他一貫克己奉公,嚴於律己。在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組織上照顧他的“特供進餐證”,他一次也未用過。他外出開會或工作,不坐小汽車,而自付車費坐三輪車。他常教育子女們說:“國家有困難,我們應該與群眾同甘苦,不能享受特殊待遇”。晚年,他體弱多病,還帶病堅持工作,就是在生命彌留之際,他還自責為黨貢獻太少,仍然念念不忘工作。

統戰名士高理文

高理文,蘆花村高家大灣人。1907年2月生。1922年就讀武漢中華大學附中期間,積極參加革命活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被中共武漢地方委員會派往蘇聯學習。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後,調任東方大學中國班翻譯。1928年夏,在莫斯科舉行的中共六大上擔任翻譯。1929年8月回國,到江西白區從事地下工作。1930年因反對“左傾”盲動路線被開除黨籍,後在上海以翻譯書籍為生。1936年應邀到桂林師範專科學校教書,後到香港《新報》社當編輯。

抗日戰爭爆發後,高理文積極投入抗日工作。進入武漢航空委員會,擔任過南昌總站蘇聯空軍的翻譯。1939年夏秋之際,應蔣經國邀請赴贛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主管文化、宣傳工作,協助蔣經國實施三禁(煙、賭、娼)。創辦《正氣日報》,兼任總編輯和總經理大力宣傳抗戰。在辦報的同時,有創辦了《新贛南月刊》。

抗日戰爭勝利後,高理文隨蔣經國一起到東北,主辦《長春日報》。1946年秋到上海,任中央信託局顧問。1948年11月,高理文隨中央信託局到臺灣,一直到1972年10月退休。後定居美國馬里蘭州。

1982年-1988年高理文與夫人羅南英三次回國探親訪友。期間積極致力於兩岸統一工作,1982年11月回國時,國家領導人烏蘭夫、伍修權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高理文一行。

高理文的夫人羅南英系武漢市漢陽縣人。民國十五年(1926年)北伐軍到武漢時參加革命,民國十六年(1927年)農曆八月十五離開武漢,由黨組織派往蘇聯留學,1928年在蘇聯跟高理文結為夫婦。 ----摘自《百度人物》

名醫高欣榮、高有煥、高有炳三姊弟

高欣榮(1905---1997),女。婦產科專家。出生於蘆花村高家大灣。歷任武漢市第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兼任中華醫學會理事、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代表、省計生協會副會長等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