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臊子肉

一盆臊子肉

一盆臊子肉

我們是生活在關中西府,周原大地上的原著土民,對於吃臊子面非常鍾情喜愛,它已成為我們日常飲食的標配,以能咥碗正宗臊子面就成仙的成就感為榮,這種儀式感成全了父老鄉親的飲食觀念,恆久珍貴。

臊子面是生活的精髓,它蘊藏著生活寶藏,這個寶藏就是這片土地上的魄魂。“民以食為天”,而臊子面就是天,它涵蓋了這片土地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照觀秦人每日的吃食而涵養的精神風貌。

昨天從渭南迴家,母親就張羅著做臊子面。我內心好激動,好久都沒吃到家中的臊子面了,今天好好美餐一頓,難得享受享受平凡生活的情趣。

今年豬肉漲價,關係國計民生,常在視頻上,抖音上能看到大家對豬的詼諧調侃,豬顯貴,豬肉水漲船高,人們對豬肉愛恨交織,這也真實體現了普通老百姓的心聲。豬肉大漲,而對於吃素的人來說不打緊,有沒有,沒那麼重要。

母親喜吃素,對油膩的東西不感冒,對於臊子面最主要的一環,“爛臊子”有畏難情緒。今天我很好奇,母親從老家剛到縣上,沒有爛臊子,該怎麼做臊子面呢?看母親這麼執著,我說媽呀“有臊子嗎?”我媽堅定的說“有呢,一盆呢。”

一盆臊子肉

一盆臊子就放在冰箱哩,我打開冰箱,看著香噴噴的臊子我嚥下了口水。接著我媽對我說“這是你碎姑和你碎姑父,來咱家看我和你爸,你碎姑從寶雞買的肉,到咱家親自切肉,精心爛的一鍋臊子。”噢,原來如此,我碎姑回孃家啦。

吃著碎姑爛的臊子的臊子面,我吃了好幾大碗,面勁道,湯香肉美,連湯都喝的一滴不剩,nian、nian……面癮過美了。感謝媽媽的手擀麵,姑姑爛的臊子,人間真情,就在臊子面裡。

說到碎姑,她出身農村,我爸是他的大哥,他們兄妹情深,尊重大哥是在還未出嫁前就形成的情感,這是歲月了見證了的真情。父親是家中長子,在過去生產隊幹活時養家,是家裡的主要勞力,這是時間抹殺不掉的真情。

最近碎姑和碎姑父是從四川兒子的家回到寶雞自己的家來的,碎姑父是鳳翔人,和姑母相處很好,而且他們對我爸我媽,對我們侄兒輩,對我們的子女,孫子(女)輩都照顧有加,滿滿的關心愛護。

我記得羽絨服流行的時候,碎姑就給我父親買了最貴最好的南極羽絨服,父親穿過一年就給了我,我穿了都好幾年了,還很嶄新暖和,只是在一次勞動時,袖子被荊刺戳破了,現在被母親給縫好了,我還穿著,走在異鄉的寒冬裡,我依舊能感到溫暖一直隨我遠行。

碎姑和父親相差十五歲呢,姊妹五個,現剩下三個,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互相溫暖,做為後輩兒孫,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這臊子面,不,是“蛟湯麵”或者“”涎水面”的真實來歷,大家都知道,這是周王犒勞將士和百姓的厚禮。讓王公貴族,戰士百姓都吃這“哈水”臊子面。

臊子面,現在被人們改良了,“哈水面”成了淨湯麵,這是社會進步,也是發揚了周禮文化。臊子面很神奇,臊子面裡有親情和友情。

昨天是我吃的平生最好的臊子面。在豬價最昂貴的時候,姑父姑母的真情流露。一盆臊子面裡含有濃的化不開的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