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為什麼把新加坡踢出聯邦

由於在二戰中消耗嚴重,英國已經無力維持他們的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亞非地區民族解放意識的覺醒刺激了馬來半島的獨立運動。1957年,馬來半島藉著民族獨立的春風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組成馬來亞聯邦。


聯邦獨立後,周邊其他殖民地的前途問題還待解決,其中就包括新加坡。1961年,經過談判,馬來亞、新加坡、沙巴和沙撈越同意了東古提出的四個政治實體一起構建“馬來西亞聯邦”的構想。
1962年,新加坡經過全民投票,同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1963年8月,馬來西亞聯邦宣告成立。
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正中心地帶,是兵家必爭之地,但面積狹小,缺乏戰略縱深,如果外敵入侵,新加坡很難憑藉自身的實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可以藉助馬來西亞共同防禦體系,保護自己的安全。
此外,新加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資源匱乏和市場狹小的缺陷,藉助馬來西亞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發展自己。

但是,新馬之間的蜜月並沒有持續太久,甚至還沒有經歷“七年之癢”,馬來西亞聯邦就迫不及待地把新加坡給休了。
新加坡早就憑藉著港口貿易的發展,成為了聯邦中最富裕的一個成員。而其他成員國的經濟卻十分落後。
曾經英國殖民者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這個歷史原因使得四個成員邦之間的市場十分分散。

在當時,新加坡作為聯邦最富裕的地區,要向聯邦政府上繳40%的稅款,1964年,這一比例一下子提高到了60%。即便這樣,聯邦政府依然不願意向新加坡開放沙巴和沙撈越市場。也就是說,馬來西亞聯邦在經濟上“打壓”新加坡。
而經濟糾紛引發了一系列政治爭端。兩地的矛盾焦點在於馬來西亞聯邦到底是“誰的馬來西亞”的問題。
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是馬來人。擺脫殖民統治後,翻身做主的馬來人就迫不及待地希望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希望國家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但是,聯邦內部除了馬來人之外,還包括華裔、印度裔等多個少數族裔。


在建國的時候,華人是第二大族裔,佔據了國家人口的44%的比例,幾乎與馬來人相當。而馬來西亞的經濟命脈,恰恰掌握在華裔手裡。
由於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差異以及巨大的貧富差距,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凸顯出來。馬來西亞的政客們時刻擔心著華人會取代馬來人成為國家的主導者。
新加坡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經歷了兩波華人移民浪潮之後,華裔逐漸取代了馬來人,成為了這裡的主要族裔。當時新加坡的州長李光耀還有著不同的政治主張,他希望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兩字之差卻代表了不同的含義。李光耀的馬來西亞人除了馬來人之外,還包括華裔、印度裔和其他少數族裔,這就與聯邦政府“馬來人至上”的原則背道而馳。
為了保持馬來人對國家政權的牢牢掌握,時任馬來西亞總理東古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華裔佔主體的新加坡從聯邦中踢掉,從此稀釋聯邦裡的華人比例。

馬來西亞把新加坡踢出去後,華人比例從44%下降至今天的24%。馬來人的比重上升到今天的三分之二
如此一來,華裔在馬來西亞的比重就大大減少。馬來人在國家中就可以佔據壓倒優勢,掌握馬來西亞的大權,一勞永逸地解決種族爭端。
於是,馬來西亞國會通過了一個緊急憲法修正案。經過投票,最終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這個面積狹小,經濟最發達,華人比例最高的地區踢除了聯邦。

在失去了馬來西亞聯邦這一靠山之後,新加坡全國沉浸在一種悲痛的狀態中。李光耀在發表全國演講時痛哭。
縱使是一百個不情願,新加坡人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結果。1965年8月,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正式分手,新加坡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新加坡硬是憑藉著自己堅韌不拔地意志,為自己贏得了生存的空間。
新加坡人憑藉自己地處馬六甲海峽這一國際交通要道的優勢和華人的智慧,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讓新加坡一躍成為了國際金融、商貿和旅遊中心,和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

\u001e

馬來西亞為什麼把新加坡踢出聯邦

新加坡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