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現在全球有大概3億人受困於抑鬱症的影響,而現狀是目前雖然很多抗抑鬱新藥的研究層出不窮,可是還是受困於抑鬱症的複雜性,大部分患者表示抑鬱症的複發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少部分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物“無感”。

他們長期受憂傷、自卑、失眠、厭食的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找不到樂趣和意義。這種狀態可能會伴隨他們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

抑鬱症的病理機制並不明確,現在所有的抗抑鬱藥物基本上都以“安慰劑”為主,其作用大多以控制或者緩解病症症狀,由於病理機制並不明確,又不能完全按照精神病用藥,原因是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並有完整的思維體系,與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現在抗抑鬱藥物對抑鬱症的治癒只是理論上的結論,現實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大腦神經,因為病理機制不明確,所以無法確定藥物定向祛除病灶點,這就是抑鬱症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現實中的抑鬱症患者服藥後能夠基本控制或延緩病症症狀發展,但病症的反覆發作率是非常高的。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但是對於抑鬱症的研究一直從未停止,雖然抑鬱症的形成機制目前說法各執一詞,可是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不斷探索,而且也是有了越來越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從心理問題到心理大師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優秀的心理醫生和大師好像早年都有過心理問題,因為只有深刻理解和解決了自身問題才有可能更加深刻理解人類共同內心的疾苦。

說一個女性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的故事,讓大家對於抑鬱症和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卡倫霍尼父親是挪威人,遠洋輪船長,是一個篤信宗教、獨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親是具有荷蘭和德國血統的荷蘭人,潑辣而隨和,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可是父親卻總是嫌棄卡倫霍尼長得醜,母親也總是忽略它,從小在卡倫霍尼內心中就感覺不到愛,所以她的童年很不幸福。

9 歲時,她改變了生活態度,她說:“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將使我聰明”,霍妮 12 歲時,因為治病而對醫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萌發了當一名醫生的決心。

霍尼年輕時不顧父親反對,進入柏林大學醫學院學習,1913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婚姻和感情的不順讓她陷入長期的不幸與壓抑,她選擇了精神分析來消除自己的問題。當她意識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並不能給自己提供幫助後,她轉向了自我分析。

1939年她赴美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副所長,同時執教於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在治療實踐的過程中,她越來越不能認同弗洛伊德的理論,並最終與之決裂。此後她自行建立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擔任領導人直到逝世。

當代女作家水木丁在她的書《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中專門用一節內容《不曾在長夜痛苦過的女神,不足以撫慰蒼生》描寫了卡倫·霍尼,水木丁在該節評價霍尼“仍然是這個世界至今為止,最懂女人的心理學者,沒有之一”。

水木丁在網絡上說“自己讀卡倫·霍尼的學術論著讀到落淚”,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個世界上不止一個人讀她讀到淚下。

在“為什麼說卡倫·霍尼(Karen Horney)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精神分析學者相比,她獨特在哪裡?”的知乎問答下,有人這麼回答: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對神經症研究的直觀震撼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其實當時自從人們對弗洛伊德理論痴迷的時候,她就在懷疑弗洛伊德思想對女性的侷限開始分裂。本文轉自《設計與哲學》,ID:PhilosophyDesign

卡倫霍尼發現每個人都有神經症潛質,因為每個人內心都有衝突。但是神經症人群只會機械的運用一種人格模式,不會變通,所以形成基本衝突。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卡倫霍尼在她的書籍《內心的衝突》中將人格分為三類:

順從型人格、對抗型人格、獨立型人格,每種人身上的需求在書中都描寫的淋漓盡致。

  • 順從型人格

他認為這類人格的人對讚美有很強烈需求,而且對別人的看法過度在意,以至於總是活在別人眼中。

他們在遇到問題和競爭的時候會選擇逃避。

他們會對愛情過度痴迷,認為愛情是自己生活的大部分意義,沒了愛情生活也沒意義了。

  • 對抗性人格

這類人格的人往往喜歡競爭,他們甚至會為達到自己目的不擇手段。

他們認為真誠就是無情,渴望得到比別人更高的地位以及擁有更多他人的認可。

他們為了勝利會不斷分析比較,所以天生就是競爭的高手。

和別人爭辯,都會竭盡全力,把自己的機智和敏銳都表現出來。

  • 獨立性人格

獨立性人格的人經常會發現他們不喜歡和人情感過度接近,甚至有些情感隔離。任何親近的和長期的關係,都一定會對他的獨處產生影響。

他們不瞭解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恨什麼。

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絕對的自由,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是在為這個目的在努力。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神經症患者投入大量精力,運用各種手段建立起來的防禦體系,由於並沒有真正解決衝突,其實是脆弱的。由此滋生出的新的恐懼:害怕平衡被打破;害怕精神失常;害怕問題暴露於自己或者他人;對任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改變的恐懼。

比如一個從小貧窮,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時時刻刻都處在保護自己財富的煎熬中。因為對他來說,貧窮是他深層次的真實自我,而現有的財富是他的理想化形象,為了盡力維持住現狀,他依然過著節儉的生活,害怕風險、害怕盜竊、妄想身邊的人都會爭奪他的財產,變得憤世嫉俗、提心吊膽。

所以一個完全內心割裂的人是沒有精力完成自己的夢想和人生願求,就像群體中大家心都是散的自然也不會做出什麼成績一樣。

拯救內心和拯救世界一樣艱難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有時候我們解決內心衝突和痛苦的時候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阻礙。

比如最簡單的抑鬱症或者焦慮症等神經症有時候就是我們自己防禦的結果。

霍尼在書中也舉了很多神經症患者自相矛盾的例子,在其中很多地方我們應該都能找得到自己的影子:

一個姑娘很想結婚,卻躲避向她求愛的男性;

一位溺愛孩子的母親卻常常忘記他們的生日;

一個對別人慷慨解囊的人對自己卻一分一釐也吝嗇的很;

一個人渴望孤獨,但從不設法獨處;

一個人對別人容忍、原諒,對自己卻嚴苛、嚴厲。

卡倫霍尼在她的書中表示:受苦具有一種直接的防禦價值,而且事實上往往可以成為他保護自己以避免迫在眼前的危險的唯一方式。

比如,通過自我譴責,他避免了遭人譴責和譴責他人;通過表現為生病或表現為無知,他求得了別人的原諒;通過自我貶低,他避免了競爭的危險。不僅如此,他因此給自己帶來的痛苦,也同樣是一種防禦手段。

所以症狀的緩解必須使得他們直面自己的脆弱以及一些無能,而這有時候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過去的經驗不允許他們這樣做,所以他們就在這樣的自我欺騙中度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痛苦,甚至不惜潛意識利用生一場疾病或出現各種心理障礙的代價。

痛苦和軟弱無能成了他獲得愛、獲得幫助、獲得對他人的控制的最突出的手段,而且與此同時避免了他人可能對他提出的一切要求。最後,受苦還有一種作用,這就是以一種經過偽裝的,然而卻更加有效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譴責。

所以在面對如此複雜情況下,有時候拯救內心就像我們拯救世界一般艱難。


解決抑鬱、焦慮、強迫等神經症從完善人格開始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卡倫霍尼認為每一種神經症,無論其症狀顯得怎樣奇特或非個人的,實際上都是性格障礙。

要解決神經症必須釜底抽薪地從完善內心人格出發。

人們必須學會坦誠真實面對自己的情感和缺陷甚至自己的一些內心的黑暗,解決內心人格最好的老師就是生活本身。

比如以某位偉人為榜樣,這些身體和心理上的疾病,反應出來的其實是人格上的衝突,所以我認為應該在人格範疇內界定分析療法的目標,實現內在的完整,所有的情感都是真實情感,卸下所有偽裝,毫無保留地投入工作理想和感情。”

可以知道,解決的根本之道是統一人格,完善人格,用人格範疇界定分析療法的目標,實現內在的完整。使三種人格在我們內心裡交替出現,最終達到心靈內部的均衡。

爭取人格的整體性,不管是對誰而言都不能完全達到,這是我們為之奮鬥的理想,其實用價值在於給我們的治療和生活提供指導。

心理醫生並沒有能力使患者變成一個毫無瑕疵的人。他只能幫助人變得自由,從而能自己爭取實現那些理想。

這意味著給人一個變得成熟、得到更大發展的機會。

這才是人生活著最大的意義,找到你自己並且成為你自己。

我們為何如此焦慮?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除了身體焦慮,現代人還有各種各樣的焦慮。房子、孩子、車子,婚姻、教育、食品安全......似乎焦慮已經無孔不入,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有它的影子。



套用波伏娃的“女人不是天生,女人是變成的”,我們也可以說,很多“心理問題”不僅是被社會文化催生的,也是被社會文化建構、界定出來的


那麼,在當下中國,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焦慮?又拿什麼來拯救我們的焦慮?德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她的著作《焦慮的現代人》中對“焦慮”進行了深入剖析,她的闡釋,對當今焦慮的中國,同樣適用。


撰文:陸曉婭(心理學研究者)來自:新京報評論

“為了慾望,為了安全的需要,有時人們會認同、順服、屈從某些自己也並不相信的東西,但最後總要付出極高的心理代價,因為他無法避免激烈的內心衝突。”

  

我一向喜歡具有社會文化視野的心理學家,因為他們能看到人的行為、人的所謂“心理問題”的複雜性。他們不會簡單地將問題歸結於人的童年經歷就了事,而願意去了解人的內心的衝突是怎麼建構出來的,在其中社會文化起了怎樣的作用,他們又是如何與之抗衡的。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焦慮的現代人》
卡倫·霍妮 著
譯林出版社 2013年2月

  

套用波伏娃的“女人不是天生,女人是變成的”,我們也可以說,很多“心理問題”不僅是被社會文化催生的,也是被社會文化建構、界定出來的。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一些在中國學校被當做“問題學生”、自己也自暴自棄的孩子,到了國外竟神奇地恢復了自信,變成了陽光少年。具有這樣視角,或許更能跳出技術化的陷阱,同時也更容易轉換視角,將“問題”看做是一種對文化,特別是病態文化的對抗與鬥爭。

  

比如,一個網絡成癮的孩子,何嘗不是在用這種方式,對抗學業上的挫敗、人際上的孤單、對人生的迷茫、自我價值感的低下和日常生活的無趣與無聊?只是,如霍尼所說,這種方式會讓人“付出高昂的代價”,“使他的生機與活力受到損害,使他的人格拓展受到阻礙”。但心理治療師若能看到在這種不健康的防禦機制下,還埋藏著這麼多複雜的東西,看到孩子真正想反抗的是什麼,不僅更能找到問題的核心,也能幫助孩子重新來看待自己,看到那些渴望和期待的寶貴,看到自己不願意對病態文化屈從,從而重新建構自我認同。

在這個基礎上,孩子才可能改變他和“網癮”的關係。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


霍尼在書中提出三種神經症的文化來源:競爭所帶來的敵對性緊張,即以競爭和成功為一方,以友愛和謙卑為另一方之間的矛盾;各種需要所受到的刺激和滿足這些需要時受到的挫折,即被刺激起來的需要(如高消費)和實現之間的差距;個人自由和所受到的侷限之間的矛盾。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卡倫·霍妮,(1885.9.16-1952.12.4),《焦慮的現代人》作者。德國心理學家,新弗洛伊德學派研究者。對基本焦慮研究貢獻良多,並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學概念。她是社會心理學最早的倡導者之一,相信用社會心理學說明人格的發展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適當。


將時空置換到今天的中國,也許我們也可以問問,“我們”時代的神經症有哪些?有沒有弗蘭克所說的“集體的神經症”呢?有哪些社會性的現象,其實正是“集體神經症”的表現呢?造成這些神經症的社會文化因素又是什麼?

  

無疑,霍尼所提到的“時代”的、“集體的”神經症,無論是症狀還是原因,在當下中國都有豐富的體現。


比如,日漸龐大的“國考”隊伍,年輕人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這些行為背後掩藏著怎樣的焦慮?是不是年輕人越來越感到只有進入體制才能獲得安全感?是不是小地方“拼爹”的文化,讓他們寧願承受大城市的生活壓力,也不願意在缺乏公平公正的環境中生活?這樣的選擇會不會帶給他們巨大的內心衝突?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卡倫·霍妮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年7月


和過去相比,現在的中國家長顯然更為焦慮,無論是為了孩子到縣城買房的農民,還是想盡辦法為孩子擇校、週末筋疲力盡帶著孩子趕各種班的城市家長,他們的焦慮是否是面對教育不公而又無奈的一種行為反應?

  

網絡上的種種人身攻擊,是不是恰好反映出,我們嚴重缺乏被尊重的經驗,卻經歷了太多的被排斥、被歧視,甚至是被侮辱、被損害,因而只有將他人貼上標籤,甚至視為豬狗,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高貴?

  

還有另一種更加隱蔽的情況,如霍尼說的“有許多人,雖然表面上看完全適應現存的生活方式,但實際上卻可能有嚴重的神經症”——為了慾望,為了安全的需要,有時人們會認同、順服、屈從某些自己也並不相信的東西,但最後總要付出極高的心理代價,因為他無法避免激烈的內心衝突。


用什麼治癒我們的焦慮?

為了克服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人們急切地要抓住一切可能抓住的東西,從剛參加工作就要買房,到對權力、金錢、名望的渴望,甚至是對“食色”的過度貪戀,最後一招就是用腳投票移民海外。


  

以我看,中國人的種種集體神經症,不排除傳統文化對我們人格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無法感受到作為人的自主性,無法感受到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預期和把握的。對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未來無能為力、無所適從,那我們又如何擺脫內心深處的不安與焦慮?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自我分析》

卡倫·霍妮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正如崔衛平女士所說:“一個人要想活得舒坦舒心,不僅僅是理順與他自己的關係,還應該包括理順他和這個世界的關係,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不順,感到無法進入這個世界,即使在私人生活中把自己照料得再好,給自己找出再好的說辭,心中仍然有一處是空洞的,不能填補的。”

  

當然,每個人也需要對自己的生活承擔起責任,包括承擔起公民的責任,從自己做起來改變那些使我們焦慮不安的、壓抑的、衝突的社會文化,而不是像神經症患者那樣,沉溺在“受苦”之中,使自己更加不幸。


在焦慮時代,如何不焦慮地活著?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作者先森李,來自個人圖書館官網


先說一個故事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寫出《羅生門》的那位,很愛藏書和讀書。


有次他算了一筆賬:現在的藏書,一輩子可以讀的書。


然後他陷入完全的焦慮:就算再長壽,頂多就讀三四千本書。


一想到這兒,他就哭了。


他也許是個極端,你身邊焦慮的人,是不是也越來越多?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知識爆炸,碎片時間,焦慮更放大


有數據表明,“焦慮症”已經超過“抑鬱症”,成為人類頭號精神敵人。


自己遇到的焦慮,最戳人心。


在外地工作,最怕電話響起,聽到父母生病住院的消息。


工作請假,回家照顧,以及被病魔支配的恐懼。如果是獨生子女,這種焦慮馬上翻N倍。


30出頭歲,中年人不如狗。上有老,下有小,肩負兩個家庭,自己不敢生病。


朋友圈總有人在環遊世界,去高級餐廳吃飯,又拿到新一輪投資,而自己的工資還完房租,緊接著就要還信用卡。


社會上因為焦慮引起的新聞,隨處可見。


微博還有一個話題上熱搜:超五成大學生受脫髮困擾,原因直指熬夜和焦慮。


越焦慮越脫髮,一揪一大把。


從戀愛焦慮,脫髮焦慮,社交焦慮,再到住房焦慮,失業焦慮,生育焦慮。。。我們就生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


30而立,但什麼都立不起來。三無人員,沒錢、沒家、沒未來。


有人說,最焦慮的大概是生活看不到盡頭,又好像看到了盡頭。


我們並不是完全不需要焦慮,舒適安全區更容易滋生疾病。


從進化角度上來說,對身邊猛獸出沒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警惕,在早期就預知風險,延續生命。


有研究顯示,適當的焦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質量。

如何緩解焦慮?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有人佛系,不斷地放低自己的期望和慾望,就不會陷入焦慮。


有人自欺欺人,遇到緊張焦慮,像鴕鳥一樣,把自己藏起來,騙自己一切OK。


有人選擇運動流汗發洩,深呼吸,聽專門的音樂歌單,轉移注意力。


或者大哭一場,找前輩聊天,找朋友傾訴,人會感覺好很多。


有人會先做手頭可以做到的,別停下來,不再想怎麼辦,或者用通宵幹活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思考。


有人返璞歸真,從中國文化精髓尋找解決之道。


例如,很多明星喜歡抄寫《心經》,有的還反覆抄寫,緩解焦慮。


除此之外,《金剛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全文才5176字,記載釋迦牟尼佛本來面目與講話實錄,字字蘊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諦。


被譽為陳坤的心理導師,費勇教授提出了修心的觀點,有醍醐灌頂的作用。


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任何地方都是你的修心道場。


《金剛經》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放下不等於放棄。不執著於觀念,就不會受負面情緒的傷害。


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煎熬。如果你現在不休息,你就永遠無法休息。


我們迷戀的事物不可靠。大多數人活在偏見裡而不自覺。沒有唯一的真理。不要迷信別人的經驗。


回到開頭,作家楊照回應芥川龍之介的焦慮,說解決這個焦慮的唯一方式,關鍵是認清楚: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要什麼樣的生活,要怎麼活著。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圖片來源 | yestone.com


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與弗洛伊德、阿德勒、弗洛姆同時代的精神分析領軍人物。


她認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一個又一個希望的破滅,人們更願意好好審視自己,把自己視為一個可能的痛苦來源。


知乎有個話題“為什麼越努力,越焦慮?”,瀏覽超過千萬。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我們最熱衷攀比,傷害人的不是貧窮和物質上的匱乏,是對比。


“有時候,人不能活在未來的焦慮中,而忘記了眼前的路, 也不能因為急於求成, 而放棄選擇的權利。急功近利不要寫在臉上,有些東西是急不來的。”


霍妮認為,一個人越強大,他就越少感受到別人的威脅。


反之,假如畢業5年10年,如果你和同學橫向比較,發現比他們混的差很多。


你想著急努力,奮力追趕,但是一口不能吃成胖子,短時間無法彌補這個差距。


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被慣性推著往前走,索性決定不那麼累,乾脆不去想焦不焦慮,繼續過躺著的舒服生活。


如果自己開竅,偶爾努力和進步一次,還被感動,就想來點獎勵。


每一次獎勵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場墮落和退步的開始。


區分不開自我寬容和縱容,就是給自我欺騙找理由,這簡直就是一個黑洞。


衝突最終會影響我們整個人格


霍妮認為,衝突開始於我們與別人的關係,最終會影響我們的整個人格。由不相容的態度產生的衝突,稱為基本衝突。


基本衝突的起源,霍妮認為必須回到基本焦慮:

一個孩子在充滿潛在敵意的世界中感受到的孤立和無助。外界環境中許多不利因素的,都可能給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


孤獨、無助、恐懼和敵意等情緒的主要目標,並不是獲得滿足,而是安全感。它們的強迫性是由於潛藏的焦慮。


比如說,對孩子漠不關心,發脾氣,輕蔑,溺愛或者不管不顧,讓孩子在父母吵架中“站隊”等。


霍妮特別提醒大家

孩子是能察覺到環境彙總潛在的虛偽,以及父母的裝模作樣。


在這不安的狀況下,孩子們摸索如果長大,學習應對這個充滿威脅的世界,形成自己的策略,最終形成持久性的性格傾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方向逐漸清晰起來:孩子們可以親近人,對抗人,或者回避人。


霍妮說,這三種態度中,每一種都充分體驗了基本焦慮的某一個因素:第一種是無助,第二種是敵意,第三種是孤立。


這三種傾向都必定會出現,我們看到性格只是其中占主導地位的傾向。


但是並不是說,那些不太明顯的態度影響力就很小。被掩蓋的傾向可能蘊藏巨大的力量,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


英國小說家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人物斯特里克蘭就是一個典型。


一個原本像假小子、野心勃勃、叛逆的女孩,當她陷入愛河後,可能會變成一個順從、依賴的女性。


又或者,在遭遇重大變故或不幸之後,讓人性格大變。


例如在愛情中,我們也許都聽過一句話:之前掏心掏肺,現在沒心沒肺。


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霍妮依此把人分為順從型人格、攻擊型人格、孤僻型人格。


卡倫·霍妮:抑鬱焦慮症的根源


順從型人格會想:“孤單一人對我是一種折磨,不僅因為我無法享受任何無人分享的事情,還因為我感到迷茫,感到焦慮。”


孤僻型人格內心需要與自己、與別人保持情感距離。他們好像在自己周圍畫了一個魔法圈,任何人不得侵入。


當外部世界侵犯他們的界限時,這種需要的強迫性便表現在他們的焦慮反應中。


她在書中為大家解讀,這些沒有被解決的衝突帶來的後果包括:恐懼、人格萎縮、絕望、施虐傾向。


以自我中心為例,它要求別人服從自己的需要,他不考慮別人的自身權利,視被人為工具。

他安撫或喜歡別人,只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


絕望的人擔心遭遇不測,擔心走了彎路。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常見的對生活的焦慮。但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觀點總是帶著悲觀的色彩。


霍妮認為,絕望是未解決衝突的最終產物,其根源在於他對全心全意、不被分裂喪失了希望。


有受虐傾向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焦慮是對自己內心爆發性、破壞性因素的恐懼。


他覺得自己像是攜帶著一枚隨時會爆的炸彈。為了控制這些危險的因素,他需要高度的自制和持續的警惕。


最後,霍妮解讀這些後果如何導致了焦慮、抑鬱、猶豫、惰性、孤僻等狀態,並提出了真正解決衝突的辦法:

改變人格中產生衝突的條件。


生活同樣可以改變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