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宋末,蒙古人南下建立了元王朝,而這個建立於戰爭與征服中的王朝雖盛極一時,但也命中註定來的快,去的也快。

當時的宋朝已經發展出資本主義的雛形,正如公知的那樣,宋朝的富裕程度在中國上下五千年裡是數一數二的,不僅誕生了世界最初的紙票和銀行系統,還有遠渡中東、歐洲的跨洋貿易。錢多了,生活條件自然也差不到哪裡去。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習慣了“資本主義”的宋朝人自然對於元朝的封建農奴制非常不滿,因此,在元朝不足百年的歷史中,宋朝舊地的叛亂就不曾停息過。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忽必烈自然不能對叛亂放任不管,在連綿不絕的起義之眾,元朝廷趕到無比稱重的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一種專為鞏固統治的“行省制”應景而生,並一直沿用至今。

江南省的前身“南直隸省”

內部腐敗到一定程度,制度再優也沒多少用處,元王朝最終還是在風雨飄搖中被推翻了,但行省制度卻因為太過新進而得以保存。

安徽人朱元璋推翻元王朝後,在江蘇的南京稱帝並建立了明王朝,起初朱元璋是想將國都定在安徽鳳陽老家的,並提出了一堆理由:

南京距離中原太過遙遠,不易威懾北方。(這一點在朱元璋死後的燕王謀反中得到證實)而鳳陽這個地方,正好就處在明王朝的正中心,且鳳陽還有長江、淮河作為天險防衛,運輸糧食也很方便。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南直隸省

皇帝難得提出這麼多理由遊說,大家也不好說什麼。但劉伯溫卻嫌棄鳳陽的風水不好,當然那些大臣也不想搬出奢華的南京城去較為偏遠的鳳陽重建朝廷,在眾望之下劉伯溫向朱元璋上書稱:

“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

劉伯溫一說群臣附應。遷都的主意雖打消了,但劉伯溫得給朱元璋一個臺階下,便和群臣商議,最終得出了一個兩全之策:將安徽與江蘇合二為一組建一個全國最大的省份——南直隸省。此舉既可以讓鳳陽擁有首府地位也可以保全南京的帝都身份。洪武11年,隨著南直隸省的規劃,南京這才正式成為首都。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鳳陽古城


江南省的誕生之初

自兩晉就開始的經濟中心南遷在民初初期就已經完善。今江浙一帶自宋末開始就已經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美稱。在明初,南方鄱陽湖水戰後就已經沒了戰亂,再加之南方水稻每年至少兩熟,經濟恢復的非常迅捷。而北方則要等到永樂皇帝帶著大量南方移民遷都北京之後,才逐步穩定。

也就是說在元末至明前中期的一段時間裡整個北方連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都沒有,再加上元末的黃河水澇並沒能完全治理成功,經濟和產糧自然差之又差。

也正因南方經濟條件穩超北方,明洪武年年間的不止有天下才子半出江南的說法,還有“南北榜案”的鬧劇。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永樂年間,永樂大帝朱棣為了遠征北元而大量向民間徵調人力、物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向各地商人開放販私鹽的資格。不過這需要這些商人將自己的糧食、棉花、煤炭等戰略物資送到北方前線來換取鹽引。

這一措施本是為了扶持北方的經濟,也確實誕生了晉商這一支昌盛明清兩代的商隊,但位處南方的徽商也看到了商機。他們比起晉商更有大運河之便利、南直隸省做後臺,在明中期迅速崛起,並將南直隸省的經濟帶上一個新的巔峰。

揚州、南京的鹽商文化就是在此時發展出來的。據有效文獻統計:明前期,南直隸省的稅收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朝廷官員一半都是出自南直隸省且隨著每期科舉逐步增加。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即使朱棣遷都北京後,差北京話為全國通用語,但朝廷中絕大多數的人,包括皇帝、宮中妃子都是以說江淮官話為主(誕生於江蘇、安徽兩省江淮地區的方言,即民間說法中江蘇話、安徽話的官方稱呼,廣泛分佈於江蘇省、安徽省、湖北省東北部、江西省北部,現今使用人口為7000多萬)。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明南京朝天宮

南直隸省雖強,但似乎明朝統治者並不擔心它會發生造反和割據。原因也很簡單,首先南直隸省從名字就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由朝廷直接把控的地方;其次這裡是全國最富,沒有天災、沒有戰亂,基本沒人會放著好日子不過。

再加之安徽是朱元璋老家、南京是舊都並有一套隨時都可以啟用的備用朝廷,當地愛國情懷頗高更不容易發生造反事件。反而到了清朝,解散後的江南省光江蘇就在200多年內發動了超300次的“反清復明”運動。基本是造反年年有,五年一中反,十年一大反。

南直隸省改為江南省

清順治皇帝即位後,開始休整起先帝皇太極打下來的天下。順治皇帝建都於北京,南京也就被取消了國都的地位。既然南京不再是“京”,那麼南直隸省便也沒了存在的價值。

這件事在《清史》中的原述為:

“南京著改為江南省。著改為江寧府,設知府,不設府尹。設官事宜,照各省例行。但向來久稱都會,地廣事繁,諸司職掌,作何分任,聽總督大學士洪承疇到時酌妥奏聞。”

說白了就是:順治二年,清廷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南直隸省同時作廢。巡撫衙門設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後等愛新覺羅家的江山已定,清廷推行行省制,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以保定巡撫王文奎,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淮揚等處,提督漕運海防軍務,兼理糧餉。宿遷兵備道趙福星,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等處,贊理軍務。”


據《世祖實錄》記載,清初的江南省,因軍事、政治形勢的需要,亦設有鳳陽、安廬(、江寧等巡撫,並最終導致了江南省的分治。不過此時的鳳陽巡撫主要是起淮揚總督副手的作用,安廬、江寧同樣也只是兩江總督手下的“雜役”,沒有多少的實權。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兩江總督管轄轄區


江南省設立之初的地區劃分與南直隸省無異,範圍大致就是江蘇、安徽、上海一帶,雖略有調整但大致不變。

參考《中國財政通史清代財政史》中描述,江南一省的賦稅收入就與明初一樣就佔據全國的三分之一,但清初的資料因太過久遠,難以考證。

可考證的光緒34年,即1908年,清朝全國總收入2.3億兩白銀,除去各級維護費用,能存到國庫內的約有4500萬兩白銀。其中江蘇一省賦稅收入就高達4589萬兩白銀,約為全國總收入的五分之一,同比只有153萬兩稅收的貴州,江蘇是其的29倍;現在的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州(不足2000萬兩)的兩倍。

可以支撐起整個清廷開銷、人才供給的江南省於是顯得格外的重要。面對如此一個龐然大物,清政府對江南省的管制必須要慎之又慎。

江南左、江南右

自皇太極入關以來,清廷東征西討,打下大片河山。起初滿族人團結一片,但全面被漢文化影響後,滿族人也逐漸懂得一段漢語“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利益的交錯之下清廷內部出現了許多矛盾,順治帝也開始不再信任自己的親族。

除了對親人的不信任,順治帝還得面對四方的內憂外患:東南的南明政權依然苟延殘喘;西南又有吳三桂隨時都會倒戈相向;西北的蒙古人又等待奪回榮光的機會;國外還有葡萄牙、英國、沙俄等殖民帝國對著中國富裕的土地垂涎三尺(至死也未能解決)。

也因為順治帝對江南各級官員、親王的不信任,江南省的各地巡撫、總督一直留在漢人官員手上,且處於隔三差五就調動:

安徽等處地方巡撫,於順治七年起,歸併操江都御史(操江巡撫)兼任。操江都御史始設於順治二年(1645)七月,主管江防,亦兼巡江,操江都御史駐江寧。

順治七年(1650),安徽巡撫事務歸併操江後。此後兩家合併,操江巡撫因此又稱安徽巡撫。兩家合併於順治十六年(1659),同年的八月宜永貴被任命為安徽巡撫時手掌權利太多,《清史》中稱:提督操江,兼巡撫安徽寧池太廣,仍管光固蘄廣黃德湖口等處地方軍務,兼管巡江。大意就是江寧、安徽的軍政均歸他管。

因為宜永貴的緣故操江提督、安徽巡撫即被稱為“安徽操江巡撫”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順治十八年,清廷發覺宜永貴的權利太大,江南省又不太平,便開始針對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和老巢(南京)制定分裂計劃。將完整的江南省拆成兩塊,分別命名為江南左(今安徽)和江南右(今江蘇);而分治的好處大致有兩點:

  • 以便更有效的管理,將重要地區和偏僻地區分而治之,重要地區重點治理,偏遠的就隨便管管;
  • 如上文所提的宜永貴,為防止地方官員做大做強,利用富裕的江南省籌集軍隊,做出有害朝廷的事情。

康熙帝一上任,安徽操江巡撫就不再兼理軍務,其操江事務由江南總督兼理,操標官兵亦改由總督管轄。安徽巡撫只管安徽等五府一州事務,此後重新改稱安徽巡撫。

“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會議,吏部題請裁併督撫一疏:湖廣、四川、福建、浙江四省,仍各留總督一員。貴州總督,裁併雲南。廣西總督,裁併廣東。江西總督,裁併江南。山西總督,裁併陝西。直隸、山東、河南,設一總督,總管三省事。其鳳陽巡撫、寧夏巡撫、南贛巡撫俱裁去,伊等應駐何地,著確議具奏。”

1666年1月1日,康熙帝根據江南江西總督郎廷佐提出的方案,鳳陽巡撫裁撤後,其所屬廬州、鳳陽二府、滁州、和州,分隸安徽巡撫管理;淮安、揚州二府及徐州,分隸江寧巡撫管理。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鳳陽巡撫裁撤後的江南左和江南右

半年後,為了省錢,康熙皇帝將鳳陽巡撫正式裁撤,其控制的地方由江寧巡撫暫理。而江南左則也此時取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首字,改稱“安徽省”;1667年,江南右則跟著取江寧(南京)和蘇州的首字,改成稱“江蘇省”,設江寧和蘇州為雙省會,一個管蘇北一個管蘇南。

此時的安徽、江蘇兩省共有三省會:江寧,安徽、江蘇兩省共享的省會;安慶,安徽省會(江寧的“陪都”);蘇州,江蘇省會。

江南省分治的基本格局,至此乃定。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江南左布政使司


江蘇和安徽的百年風霜

公元1760年,登基25年的乾隆在多次微服出訪、七下江南之後發現了江蘇和安徽之間的詭異現象。於是,蘇州的省會地位被廢除,江蘇省會被確立為江寧,並改名為“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省則由安徽南部的安慶府擔任。

可這一舉措斷斷續續不足200年,在1938年被徹底終結。

日本侵略軍進犯長江流域,從上海沿江西進。有了蔣介石和唐生智丟南京於不顧,導致南京大屠殺這一慘劇的先例;安徽省政府聞風喪膽,直接放棄抵抗,匆忙將省會遷駐偏安一隅的六安縣,同年6月12日,安慶陷入日軍之手。

1943年1月2日,日軍進犯立煌,省政府沒一點抵抗之心急匆匆的再次遷省會至葉集,5日又遷至霍邱李家圩。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因為棄安慶於不顧的罪證,很不受安慶人的待見,只能將省會遷往合肥。

至1948年8月,解放戰爭打到安徽,李品仙被撤職,省會再次南移安慶。隨著解放戰爭響徹整個安徽省,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不得不在1949年2月將安徽省政府由安慶遷駐更後方的蕪湖,至此,安慶作為安徽省會的歷史正式全面結束。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建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合肥成了新安徽的新省會。

曾經富甲一方的江南省是怎麼一分為二的

安慶府舊址

右邊的江蘇則因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南京由省會升級為首都。不過這次沒考慮建省會於蘇州,而是選擇了距離南京比較近的鎮江,兵法中稱“掎角之勢,相互拱衛”(雖然用處不大)。歷朝歷代的政權,都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被戲稱為北京七環的天津和石家莊。

建國之初,渡江戰役之後,江蘇省內並沒有完全解放。江蘇省被劃分成了蘇南行署區和蘇北行署區,這兩個行署區和省會平級。蘇北行署區的治所在泰州,蘇南行署區的治所在無錫。

1953年,國民黨徹底退入臺灣,江蘇省重新建立,南京成為了江蘇省的省會。至此,江蘇安徽兩省的格局至今未變。

-

中國統計年鑑

《中國財政通史清代財政史》

《清史稿》:志三十三

《明史》:紀事本末

《明史》:劉基傳

《明史》:卷一·本紀第一

《南京中國近代史》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