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修地鐵,用上“鄭州造”!我國首臺出口歐洲核心區盾構機鄭州下線

12月4日,註定是載入中國盾構歷史的一天。4日上午,由中鐵工程裝備集團研製的兩臺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在鄭州下線,“兄弟倆”即將遠渡重洋,為大巴黎地鐵建設提供設備保障和技術支持。據悉,這是中國盾構機首次進入法國市場,更標誌著中鐵裝備順利進入全球頂級高端市場,打破了外國盾構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

【消息】鄭州下線的這兩臺盾構機,要遠赴巴黎修地鐵

本次下線的兩臺盾構機為土壓平衡盾構機,直徑9.86米,總長約115米,將用於巴黎地鐵16號線2標隧道建設。該隧道全長11.1公里,最小轉彎半徑為600米,埋深8至52米,最大水壓約5兆帕,穿越的地層主要有粒狀石膏層、粉質粘土、石膏泥灰層、石灰岩層、砂層。

巴黎修地铁,用上“郑州造”!我国首台出口欧洲核心区盾构机郑州下线
巴黎修地铁,用上“郑州造”!我国首台出口欧洲核心区盾构机郑州下线

中鐵裝備針對項目複雜地質情況,通過精心設計、精益製造,提升了產品的適應性和穩定性,得到業主和施工方一致好評。

據瞭解, 巴黎地鐵16號線是大巴黎地鐵公司負責運營的巴黎近郊區域自動超級地鐵網的重要聯結部分,也是巴黎大都會發展計劃的一部分,預計2023年正式通車。

法國巴黎近郊區域自動超級地鐵網長達200公里,總共包含環繞巴黎的4條線地鐵線(15、16、17、18號線),這個超級地鐵網將整合未來延長到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的地鐵14號線,並將連接幾個主要的未來經濟中心,用來應對巴黎近郊之間日益增長的客流來往,以及緩解數條輻向軌道交通線的飽和狀況。

【心聲】期待這兩臺新設備在巴黎的建設中一展風采

法國大巴黎地鐵(SGP)董事、副總裁Bernard Cathelain(伯納德·卡泰拉)專程來到鄭州,參加盾構機的下線儀式。

巴黎修地铁,用上“郑州造”!我国首台出口欧洲核心区盾构机郑州下线
巴黎修地铁,用上“郑州造”!我国首台出口欧洲核心区盾构机郑州下线

“今年是中法建交55週年,我期待用中鐵裝備和新的合作伙伴將先進的技術經驗用於法國,並取得豐碩的成果。在來中鐵裝備之前,我和我的團隊參觀了北京新機場建設,我見到了中歐合作的典範。我希望中、意、法之間也能實現合作共贏。”Bernard Cathelain表示,他迫不急待希望能看到這兩臺新設備在巴黎的建設中一展風采。

巴黎修地铁,用上“郑州造”!我国首台出口欧洲核心区盾构机郑州下线

(法國大巴黎地鐵(SGP)董事、副總裁Bernard Cathelain(伯納德·卡泰拉))

據瞭解,法國巴黎地鐵16號線項目由薩利尼·英波基洛-NGE(Salini Impregilo–NGE)聯營體負責承建,薩利尼·英波基洛公司(Salini Impregilo Spa)是意大利最大的工程和總承包商,而NGE公司(NGE GC)是法國本土知名企業,這兩家企業參與了全球眾多的基礎設施領域建設,有著雄厚的實力和豐富的經驗。

“今天是12月4號,是法國的聖白芭蕾節。傳說中,聖白芭蕾是炮兵、消防隊員和所有隧道工作者的守護神。按照傳統,聖白芭蕾的雕像會被放到隧道的入口處,為隧道工作者的安全護航。”巴黎地鐵業主監理代表Vincent Visier發言時,表達了深深的祝福。

巴黎修地铁,用上“郑州造”!我国首台出口欧洲核心区盾构机郑州下线

(巴黎地鐵業主監理代表Vincent Visier)

下線儀式現場,中鐵裝備總經理卓普周與Salini Impregilo - NGE聯營體代表Walter Guyonvarch簽署工廠驗收文件。

巴黎修地铁,用上“郑州造”!我国首台出口欧洲核心区盾构机郑州下线

【意義】中國盾構順利進入全球頂級高端市場

中鐵裝備黨委書記、董事長譚順輝說,巴黎地鐵一直以高標準、高定位、高水準聞名於世,中鐵裝備通過與意大利和法國知名企業密切合作、深入交流,成功以創新技術、過硬質量及高品質服務贏得客戶的認可,成為進入大巴黎地鐵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中國掘進機企業,打破了國外掘進機企業對高端市場的壟斷,意味著中國盾構順利進入全球頂級高端市場,進一步彰顯了中鐵裝備集團在國內外TBM市場產品研發與集成應用的綜合技術實力。

巴黎修地铁,用上“郑州造”!我国首台出口欧洲核心区盾构机郑州下线

(中鐵裝備黨委書記、董事長譚順輝)

作為中國最大的隧道掘進機制造服務商,中鐵裝備經過十年的創新發展,已形成了品類齊全的盾構/TBM家族,產品研發製造與服務能力居世界先進水平。十年來,各種類型盾構訂單即將突破1000臺,累計出廠908臺,已安全掘進各類型隧道長度超過2000公里。公司自2012年起,連續7年中國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2017年和2018年連續2年盾構產銷量居世界第一位。中鐵裝備緊跟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到新加坡、阿爾及利亞、意大利、丹麥、澳大利亞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軌道、引水工程等基建項目,不斷在“一帶一路”建設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