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勇擔使命搭平臺 助力脫貧保就業

通訊員 張勇 王華強

今年以來,華亭市以加強勞務輸轉基地建設、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和提高輸轉化程度為目標,狠抓勞務扶貧、技能培訓、勞務輸轉,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全年累計輸轉勞動力3.53萬人,創勞務收入8.26億元,實現了外出務工者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盲目型”向“有組織型”轉變;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

勞務+網絡 就業信息“一鍵通”

“多年來我一直在上海廣東打工,通過華亭市智慧勞務信息平臺,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崗位”。華亭籍務工人員王亮說。

為了精準對接用工單位和勞務人員信息,華亭市藉助互聯網平臺,建立了“華亭智慧勞務”信息管理平臺,以“我要用工、我要打工”為主要模塊,實時發佈企業用工和人員務工信息,實現富餘勞動力務工需求和企業用工需求的雙向對接,徹底解決了“人找不到活,活找不到人”的問題。

在“互聯網+勞務”的模式下,各鄉鎮勞務工作站、行業主管部門、勞務派遣機構緊密銜接,及時錄入“一庫五名單”信息系統、全國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信息平臺、甘肅省大就業服務系統,農村勞動力隨時“一鍵可及”用工信息,鋪就了用工信息的“高速路”。

“過去,我們打工都靠朋友介紹,或者碰運氣出去找,很盲目,難度很大,現在有了信息平臺,簡單多了”,華亭市上關鎮上關村村民周小芳說。

據統計,全市依託101名勞務信息聯絡員、5家勞務公司和“華亭智慧勞務”信息平臺,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扶貧日”等活動,先後發佈崗位需求信息1000多條,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建成並認定授牌“扶貧車間”11個,吸納帶動勞動力784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203人。7家吸納貧困勞動力的務工企業享受就業獎補和企業培訓獎補資金48.6萬元,撬動了企業開發崗位的積極性。製作“農民進城就業指南”,深入田間地頭、集貿市場開展務工宣傳,目前勞務輸轉已成為華亭群眾增收致富的“鐵桿莊稼”。

訂單招聘 就業用工“零距離”

“這次招聘我專業對口,進入崗位後我會努力發揮自己在學校所學的技能與特長,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術人員。”在招聘會上,機電工程專業的莫鑫豪順利通過了面試。華亭市以“促進轉移就業、助力脫貧攻堅”為主題,聯合勞務派遣公司給華煤集團等企業多次舉辦生產崗位操作工專場招聘會,用工單位與務工人員“面對面”雙向選擇,經過體格檢查、面試、培訓,合格人員輸送到對口幫扶企業就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高看一眼”,把就業崗位送到百姓“家門口”,逐步實現了就業脫貧目標。

華亭市按照培訓一批、合格一批、輸送一批的思路,定期深入企業開展信息對接,通過網上發佈信息、舉辦招聘會、入戶動員、全面摸底、集中培訓等辦法,開闢“技能課堂”、“遠程課堂”、“文化課堂”,為用工單位和勞務人員搭建服務平臺,推動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落地生根目標。累計舉辦招聘會5期,提供就業崗位1500多個,簽約650餘人。

扶志+扶智 個性培訓“點對點”

連日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餐廳服務員技能培訓活動在華亭市策底鎮舉行,來自周邊村社的婦女們,一邊認真聆聽老師講課,一邊記錄著重點內容。

策底鎮紅旗村的張彩霞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培訓上餐流程,“過去在餐廳幹活,因為不懂流程、幹活很吃力”。

光明村的張小娟由於家裡兩個孩子太小,不能外出務工,這次參加培訓班每天還領取30元的培訓生活補貼。“孩子稍大點,我就可以找活幹了”,張小娟高興地說。

華亭市按照“政府組織與能人帶動相結合、典型引路與示範帶動相結合、技能培訓與引導式培訓相結合、分散培訓與集中培訓相結合、定向培訓與訂單培訓相結合”的“五結合”思路,充分發揮各級勞務培訓機構、服務中介、專業合作社、企業車間、勞務帶頭人的作用,建立“一人一表一計劃”技能培訓工作臺賬,“一戶一策”為貧困戶量身定做培訓“菜單”,由培訓對象按需“點菜”,對號入座、銷號開展精準技能培訓98期4939人,其中:舉辦建檔立卡勞動力培訓班49期2556人。

開發公益崗 因需設崗“補血氣”

河西鎮河西村周銀銀,經個人申請、鎮村考察推薦、公告公示等環節當上了鄉村保潔員。她還利用空閒時間去隴原巧手女人坊,把仿真花原料帶回家中進行插、剪工作,完成後交到廠裡,每月能領到“雙份”工資,一下子解決了她生活和就業的困難,極大調動了她幹事的積極性。

在對全市無法脫貧、無業可扶、無法離鄉“三無”人員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以行政村為單位,為全市98個行政村按照貧困村每村開發8個公益性崗位,一般行政村每村開發6個公益性崗位的標準,開發涵蓋鄉村道路維護、保潔綠化、水電保障、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管理等公益事業及公共服務崗位;通過公告、申報、審核、考察、評定、公示等環節吸納符合條件的658名就業困難貧困戶穩定就業,每人每月給予500元崗位工資補助,辦理200元的人身意外傷害險,努力做到了“人盡其才”“人適其崗”。

東華鎮裕光村村民張萬倉平時與80多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無法外出打工,獲得了保潔員的工作,給他帶來了脫貧發展的希望。

通過公益性崗位的開發,進一步推動就業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化,讓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工薪族”,既解決了貧困群眾的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問題,又讓農村的衛生環境得到改善,實現了“摘窮帽”與“振興鄉村”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