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數字貨幣“虛火”

作者丨朱曉雲

文章丨《金融博覽·財富》第11期


67美元、20000美元、9000美元……

看到這組數據,您想到了什麼?

其實,這是國際上作為數字資產的比特幣在2013年7月、2017年12月和2019年10月所經歷的價格,暴漲暴跌可謂是對其最好的詮釋。如果時間拉長到2009年比特幣誕生時,這種暴漲暴跌則顯得更劇烈。

這裡有一個著名的小故事。2010年5月22日,一位名叫拉茲羅·漢尼茨的程序開發員花了1萬枚比特幣從另一位比特幣愛好者手中買了兩份披薩。這是公認的第一筆發生在現實世界裡的比特幣交易。當時,1萬枚比特幣的價值約為40美元,而在2017年12月最高峰時價值近2億美元,即便按目前9000多美元的價格計算,其價值也超過了9000萬美元。

相信,全世界吃過價值近2億美元的披薩,有且只有程序開發員漢尼茨了。

其實,除了暴漲暴跌,在數字貨幣(由於法定數字貨幣未落地,這裡特指私人數字貨幣)圈子裡,還存在著頻頻失竊、ICO融資亂象、詐騙、傳銷等風險和騙局。

因此,早在2017年我國便已經禁止了加密貨幣交易所和所謂的首次代幣發行(ICO)。目前,國內關於數字貨幣的交易仍是禁止的,對於那些打著數字貨幣旗號的投資方式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不要參與其中。

下面,本文將梳理一下“幣圈”中的那些風險和騙局,以便讀者有清晰的認識,謹防上當受騙。

頻頻失竊的數字貨幣

2019年1月,美國網絡安全公司CipherTrace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由黑客竊取或被騙取的私人數字貨幣價值高達17億美元,與2017年相比激增了約400%。其中,9.5億美元的損失,是黑客利用了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和電子錢包等漏洞所導致的,較2017年增長約260%。剩下的7.5億美元,則是由欺詐性ICO、釣魚攻擊以及花樣繁多的數字貨幣龐氏騙局所產生。

從地域來看,上述價值17億美元的數字貨幣損失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市場。

2018年1月,黑客攻擊了日本最大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Coincheck,導致客戶損失價值約580億日元(約合38億元人民幣)的數字貨幣“新經幣”(New Economy Movement,NEM)。這成為了迄今日本發生的最大虛擬貨幣失竊案,也是全球最大的一次數字貨幣失竊案。

Coincheck表示,失竊案發生在1月26日凌晨,並在此後長達8小時時間裡未被交易所發現,直到上午才發現“新經幣”餘額大幅減少。在此期間,Coincheck平臺已經發送出523萬個“新經幣”,價值約580億日元。

當時,“新經幣”的總市值約為94億美元,在全球數字貨幣中排名第八位。發生這一事件後,“新經幣”在短短5小時之內暴跌了20%,並同時引發全球各種數字貨幣的跟風下跌,其中比特幣跌幅也一度達到10%左右。

有日本投資者表示:“我的損失總額大概100萬日元,打擊太大,今後很難信任數字貨幣了,估計大家也不會去投資了。”

其實,在通常情況下,數字貨幣通過離線保存方式來確保資金安全,但是Coincheck平臺上的“新經幣”卻保存在連接互聯網的“熱錢包”中,隨時面臨著黑客攻擊的危險。

除了日本,韓國的數字貨幣交易所Bithumb也遭遇過多次黑客攻擊,2018年6月被盜走價值約350億韓元(約合2.1億元人民幣)的數字貨幣。

作為世界五大比特幣交易所之一,Bithumb也是韓國最大的數字貨幣交易所,佔韓國比特幣交易市場份額的75.7%。2018年6月20日,Bithumb在其網站發佈公告稱,“因安全問題日益嚴重,臨時全面停止平臺的充值和提幣業務。已經證實,從深夜至凌晨有約350億韓元的數字貨幣被盜。”這也是Bithumb在12個月內第三次被黑客攻擊。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上半年,數字貨幣交易所因受到黑客攻擊所造成的損失約為8億元人民幣。

例如,1月15日,新西蘭加密貨幣交易所Cryptopia遭遇嚴重安全漏洞,30790個以太幣(ETH)被盜,損失約1600萬美元。2月,以色列數字貨幣交易所Coinmama遭黑客攻擊,45萬用戶信息洩露。3月26日,新加坡DragonEX龍網交易所被盜損失超過500萬美元,被盜的數字貨幣包括BTC、ETH、EOS、XRP、ETC、USDT等20餘種主流幣種。3月30日,韓國Bithumb交易所再次被盜,損失近1900萬美元。

由於數字貨幣被盜事件頻頻發生,公眾開始質疑其底層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雖然區塊鏈技術擁有自己獨特的安全優勢,但卻並非是完美無缺的“銅牆鐵壁”,它在算法、協議、開源實現、私鑰使用、隱私問題等方面也存在著諸多薄弱環節,亟需得到進一步研究和突破。

ICO融資亂象

ICO,首次代幣發行,也被稱為代幣銷售。其援引自股票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IPO)概念,是初創企業通過向早期支持者發行新數字代幣籌集資金以支持其發展的創新方式。

由於ICO能夠籌集大量資金,並且ICO領域內並沒有完善的法律規定,因此它成為了國內外犯罪分子的“天堂”。

2017年是國內ICO最瘋狂的時候。一份白皮書、一個網站、一個所謂的專業團隊再加上從淘寶買來的白皮書,只要懂點代碼就可以去市場上發幣了。

《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國內已完成的ICO項目共計65個,累計融資規模摺合人民幣約26億元。同時,也有相關資料指出,2017年國內有80%的區塊鏈領域ICO是騙局,不僅個人投資者頻頻中招,連機構投資者也難以倖免。

針對於此,2017年9月4日,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直接將ICO打入“冷宮”,項目方、交易所紛紛跑路,國內投資者談幣色變。

除了國內ICO“韭菜”被收割,國外的ICO項目也一點不想“落後”,騙局和套路一個接著一個,發生了諸如美國Confido跑路事件、美國CTR事件、立陶宛Prodeum跑路事件、愛沙尼亞Polybius項目事件和越南ICO詐騙案等ICO騙局。

這裡,我們來看一看美國Confido跑路事件和立陶宛Prodeum跑路事件。

2017年年末,在美國,一家名為“Confido”的加密貨幣初創公司發行了一種叫作“CFD”的代幣,聲稱“提供安全的,去信任的虛擬加密貨幣支付”,並承諾為在線購物提供全新、安全、去中心化的匿名支付解決方案,在募集了約37.5萬美元后,其發起人關閉了Twitter、Facebook上的賬號,攜款“人間蒸發”,留下一地雞毛。

立陶宛的Prodeum項目僅僅存在了8天時間。2018年1月20日,Prodeum區塊鏈項目發起,按計劃將利用以太幣區塊鏈技術革新蔬菜水果行業,消費者可以通過該技術追蹤果蔬實際產地和價格信息。該項目吸引了數萬名投資者參與。

僅僅8天后,項目方就無故下線網站,隨後社交平臺的官方信息也被刪除乾淨,未解釋任何原因。而所有參與項目的投資者除了拿到Prodeum花費十幾分鍾創建的代幣外,投入的資金或以太幣等數字貨幣全部消失。

可以說,相比轉瞬即逝的流星雨,上述來去匆匆的ICO亂象更像呼嘯而過的龍捲風,徒留投資者們在風中凌亂地嘶吼著。

警惕數字貨幣“虛火”

傳銷式數字貨幣

俗話說“天上不會掉餡餅”,但是卻總有不法分子打著數字貨幣的幌子,試圖給老百姓畫“大餅”,騙取他人錢財。

2017年4月,江蘇省互聯網金融協會結合互聯網傳銷的最新特點,下發了《互聯網傳銷識別指南》(2017年版),新增了數字貨幣傳銷的相關內容。

該指南指出,數字貨幣的理解需要一定的門檻,大部分投資者並不懂數字貨幣,很多傳銷分子利用這一點進行傳銷行騙,將“數字貨幣”的概念與傳銷結合起來,形成了“傳銷式數字貨幣”。

這份指南點名了26種所謂數字貨幣都是披著或者疑似披著數字貨幣的外衣進行非法傳銷的項目,分別是:珍寶幣、百川幣、SMI、MBI、馬克幣、暗黑幣、MMM、美國富達複利理財、克拉幣、V寶、維卡幣、石油幣、華強幣、CB亞投行香港集團、幣盛、摩根幣、貝塔幣、世通元、U幣、聚寶、21世紀福克斯、萬喜理財、萬福幣、五行幣、易幣、中華幣等。

比如,曾經一度火熱的維卡幣(Onecoin),由一個保加利亞女人成立的名叫Onecoin的公司發起,並在全球進行著數字貨幣的傳銷。

據統計,在全世界共有超過200個國家、超過300萬人參與了維卡幣的傳銷騙局。這就意味著,平均每一個國家就有差不多1.5萬人正在主動或被動受騙。同時,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境內的維卡幣傳銷騙局的涉案金額約70億元人民幣;全球維卡幣開戶總數1077萬餘個,總層級數為67671層,全球維卡幣激活碼購買總數達480多萬個,金額約為158億歐元。

2017年12月,湖南省株洲市中級人民法院發佈了關於維卡幣事件的二審刑事判決書。判決書顯示,維卡幣傳銷組織對外宣稱是繼“比特幣”之後的第二代加密電子貨幣,升值空間大,誘騙他人投入鉅額資金到其設立的網站,並設立門檻,會員註冊後不能退會、退款。要成為維卡幣組織的會員,必須在老會員的推薦下,繳納不同級別的“門檻費”獲得相應級別激活碼,並註冊成為不同級別的會員。

又比如摩根幣,跟摩根大通一點關係都沒有,卻運用數字簽名、區塊鏈等技術,以投入少、利潤高、推薦別人加入有額外獎勵的機制吸引了大批的早期投資者。按照其蠱惑人心的計算方式,如果投入1000元,每天產生10個摩根幣,價值10元,一個月就是300元,一年就是3600元,毛利潤率達到360%。這還僅僅是保本的部分,要是再加上不封頂的見點獎和每天1萬元的領導獎,參與者進入富豪榜是指日可待的。

如此簡單的“高回報率”騙局,卻吸引了眾多盼望早日致富的人趨之若鶩,最後也只能落得“退潮後的裸泳”。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年初,美國最大的金融服務機構——摩根大通計劃推出加密數字貨幣摩根幣(JPM Coin),並用於即時結算客戶間的支付交易。當然,此“摩根幣”非彼“摩根幣”,需要人們擦亮眼睛看清楚,以免上當受騙。

數字貨幣監管之法

對於私人數字貨幣的監管,各國政府及監管機構的態度不盡相同,但都認為數字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及應用前景。

總體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瑞士、新加坡等國家對數字貨幣表現出支持或友好的態度,並出臺各種政策鼓勵該行業的發展和應用。與之對應,美國、俄羅斯、韓國、法國和中國等國家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

具體來看,日本的政策最為寬鬆,不僅承認了數字貨幣支付手段合法,還批准免除數字貨幣交易稅。英國則採用沙盒監管的模式對數字貨幣進行監管,併為數字貨幣的發展提供適當寬鬆的實驗空間。新加坡則將數字貨幣等同於商品處理,不干預商戶接受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行為。

在持謹慎態度的國家中,美國各州正積極採用牌照化管理的方式,對非法定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和數字貨幣衍生產品進行管理,但監管態度存在州際差異。在俄羅斯,數字貨幣交易已於2014年被禁止,隨後還關停了多家數字貨幣網站與社區,不過近年來其態度正在悄然發生轉變。

在我國,出於保護投資者利益、防止違法金融活動、保持人民幣地位以及維護金融穩定等的需求,監管部門先後下發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和《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等文件,明確了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商品屬性,禁止各金融機構、支付機構開展非法定數字貨幣的相關業務,並關閉了國內數字貨幣交易平臺以及停止了相關業務。

對於如何監管數字貨幣,七國集團(G7)10月18日發佈報告稱將在近期出臺數字貨幣監管指引。這將對各國的監管提供一個參考。與此同時,英格蘭銀行行長Mark Carney也表示,“歐盟委員會和歐洲央行都沒有打算使歐洲成為數字貨幣的禁飛區。但是數字貨幣將必須滿足最高的監管標準,並遵守更廣泛的公共政策目標。當我們談論人們的金錢時,創新與安全之間不能有取捨。”

國際清算銀行的相關專家也表示,在全球支付體系中運用數字貨幣的技術時,需要有強有力的監管體系、法律體系來支持數字貨幣的使用。一是通過法律支持監管;二是私營主體間進行信息交易時,需要有法律基礎作為保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