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廈之門的小城之困

5000字,很長哦,看完需要10分鐘,我們努力在每一節裡都有廈門的乾貨。

一、

過去的11月,廈門有兩件事值得一說。

一是高調地舉辦了金雞百花獎頒獎典禮,幾百位影視明星齊聚廈門,這樣的盛況在未來5年將每年在廈門上演一次。

二是低調地進行了一次島內土地拍賣,11月19日,廈門湖里區位於枋湖的一塊地最終拍出4.5萬/平米的樓面價,再度刷新地王紀錄,以“房住不炒”為核心的嚴厲調控下依然拍出“新地王”,可見開發商對廈門島內未來樓市的信心。

高調自然是為了擴大廈門的知名度,低調則似乎是為了不想讓廈門的房價再一次成為討論的焦點。

這幾年來,如果問全國範圍內哪座城市被吐槽最多,廈門和它的房價一樣,一定是排名前列甚至能坐頭把交椅。

“現在流行黑廈門”,有網友這樣形容被吐槽的廈門。像下圖那樣順筆也要拿廈門調侃或置疑一下的更是隨處可見。

廈門,大廈之門的小城之困

簡而言之,說到高房價,廈門必被黑;說到GDP總量,廈門必被黑;說到常住人口,廈門必被黑;說到工資,廈門必被黑。

二、

廈門作為一個城市出現在中國版圖的時間並不長,那是1935年,民國政府以廈門島和鼓浪嶼等7個島嶼成立了廈門市,此時的廈門是一座完完全全的海島城市。

1935年之前的近1000年時間裡,最晚從公元993年開始,廈門一直是“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府管轄下一座沒什麼人煙,只有白鷺棲息的海島。

從元朝開始出現的倭寇影響了泉州港的對外貿易,到了明朝,為了杜絕倭患,朱元璋乾脆實行海禁政策,嚴格規定“片板不得入海”,並撤除了泉州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的機構,相當於今天的海關),泉州港從此開始走向衰落。

而廈門則由於具有屯兵守護海疆的軍事價值一步步得到中央政府重視,明朝時期(1394年左右)在這裡設立了“中左所”駐軍以防倭寇。

又到了1655年,廈門島成為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大本營,其軍事價值越發顯現。

清朝以後,廈門島的地位又進一步獲得強化,這裡是福建水師提督衙門所在地,泉州府海防同知駐地,管轄興化府、泉州府、永春府的興泉永道(道是清朝介於省和市之間的行政機構,相當於副省級)也設在這裡。廈門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還有對臺事務,廈門成為清朝政府經略臺灣的前沿,在這裡設立了臺廈道(後來改為臺灣道)。很長一段時間,廈門扮演了中央政府和臺灣聯絡的中轉站,所有運往臺灣的物資都要在廈門配齊後才揚帆起運,廈門沙坡尾有一條叫“配料館”的小巷,其名稱就是這麼來的。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戰敗的清政府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5個通商口岸之一,1902年,鼓浪嶼又淪為公共租界。

到了1935年,鑑於廈門的地理位置和在對外往來中發揮的作用,民國政府決定設立廈門市,廈門開始以一個獨立行政區走上歷史舞臺。

新中國成立之後,1950年廈門市和福州市一起成為福建省直轄市。

1958年,屬晉江專區(也就是現在的泉州市)的同安縣和屬海澄縣(今龍海市)的海滄、新垵一起劃給廈門,不過到了1970年,同安縣又劃還晉江專區,1973年則又劃歸廈門,此後再沒變更,也就是說直到1973年,廈門的轄區範圍才基本固定下來。

到了改革開放,廈門於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並於1994年又升格為副省級城市,成為福建行政級別最高的城市。

就這樣,在1000年的時間裡,歷史的偶然和必然一次又一次地給了廈門機會,讓它從默默無聞的海島變成今天一座高知名度的城市。

廈門這座海島的名字,因其位於另一座叫“海門島”的下方而在民間得名“下門島”,後來雅化為“廈門島”,寓“大廈之門”之意。以廈門今天的GDP總量和常住人口規模,它是否稱得上這個寓意呢?

三、

2017年對廈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由於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廈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上了一個新高度。

而對民間來說,這次會議也是分水嶺,從這一年開始,生活在廈門的人們最直觀的感受是人變少了,如今只要走進城中村,到處都是“有房出租”的招牌會告訴你流動人口的流失有多嚴重。

廈門,大廈之門的小城之困

“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廈門”幾乎成為民間的共識,廈門的人氣,似乎正在遭遇一輪嚴酷的考驗。

然而,另一個現象是,近10年來廈門的小學生增長比率一直保持在全國第一,這又說明廈門的吸引力一直在上升。

人氣下滑和吸引力一直在上升同時存在,如果這不是悖論的話,唯一可以解釋的只能是人氣下滑是因為社會底層的流動人口離開了,吸引力一直上升是因為中產階級以上的常住人口進來了。說得簡單直白一點:窮人離開了,富人進來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廈門的人氣正在經受的考驗,也許是一種轉型的陣痛。

四、

改革開放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所有城市都是一次巨大的發展機遇,廈門因其成為經濟特區而擁有更大的先發優勢。

廈門和深圳同時出發,不可否認深圳擁有舉全國之力支持,又前有香港後有廣州的帶動。而廈門最初的經濟特區範圍只有區區的2.5平方公里,又孤懸海上,直到1991年廈門大橋這座全國第一條跨海大橋才正式建成通車,此時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已經11年,之後又於1994年升格為副省級城市(深圳1981年就成為副省級城市)。

廈門,大廈之門的小城之困

一起領到經濟特區的門票,深圳領到的是貴賓票,廈門領到的僅是普通票,不過這並非重點,重點在於,當廈門經濟特區的版圖後來擴大了,橋又通了,城市級別也提高了,廈門並沒有抓住機遇,讓島內和島外同步發展起來。

時至今日,面積僅比深圳小300平方公里的廈門,常住人口只是深圳的三分之一,GDP總量只是深圳的五分之一。

把幾乎所有資源都堆積在島內,造成島內外形成兩個不同世界的廈門走得太慢了。

燦坤實業搬離廈門前往漳州角美可能就是當年廈門發展沒有注重島外一個顯著的例子。當燦坤在廈門島內的發展遇到瓶頸,廈門居然於2002年目送它外遷到角美,而不是在島外比如同安或後來的翔安給它一塊地把它留在廈門。

這些年燦坤儘管走向沒落,但它帶動的角美龍池開發區如今的繁華程度,已經遠遠勝過和它近在咫尺的廈門海滄舊鎮片區。走在龍池開發區和海滄舊鎮,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錯覺,以為龍池才是廈門,海滄舊鎮才是角美。

很難想像當時的廈門一直把重心放在島內,以至於到了今天,廈門已經有了廈門大橋、海滄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海堤大橋、翔安隧道、BRT、地鐵1號線,依然緩解不了上下班高峰期出入廈門島到處堵車的困境。

2019年底就要通車的地鐵2號線,2020年也會通車的海滄隧道,還有已經開工建設的翔安大橋,這些新增加的通道會緩解廈門的交通壓力嗎?但願會,廈門的島內和島外,不要再新建橋隧了吧?還有哪個地方可以建呢?

一座157平方公里的海島,上有全國最先開通的BRT,地上有全國口碑最好的公交,下有嚴格意義上還不具備開通資格的地鐵,以及那麼多條橋隧,到了上下班高峰期還是堵堵堵,無論怎麼說都不是一個好故事。

五、

最早的時候,喜歡黑廈門的人黑的是廈門的GDP總量和人口規模,還有並不高的工資水平,後來廈門的房價漲上來了,人們對廈門的黑開始集中於它的高房價。

且不管這些黑有沒有道理,或者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洩,也可能是中國網民的娛樂精神。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黑的背後,是廈門作為“大廈之門”的標杆地位,並不能得到大多數的認同。

廈門還在發展的路上,某種意義上也有“窮人出去,富人進來”式的轉型,畢竟全國第四的高房價下,窮人在這座城市根本買不起房子,孩子上學又那麼難,這種情形下,如果有其它去處,為什麼要留下來?

當獲得居住、入學等資源的門檻越來越高,廈門也正在變得越來越貴。

越來越貴的廈門,對島內也許是一種提升和優化,對發展層次相對較低,還需要大量人口進駐的島外,顯然未必是好事。

島內外發展的極不平衡,正在考驗廈門運營者的智慧。

如今“跨島發展”正在推進中,喊了許多年的“島內外一體化”終於越來越聽得到樓梯響也看得到人下來。然而,最好的時間窗口已經錯過了,如果早20年,從燦坤搬離廈門的那個時間點開始像今天一樣大力開發島外,廈門不會像現在被黑得這麼厲害。

多說一句,“島內外一體化”是不可能的,那更多是一種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口號,“合理分工,縮小島內外的差距”才是更有可行性的務實之舉。

六、

除非歷史再給廈門一次機會,把它的行政區域再擴大,否則廈門無法複製北上廣這種一線城市的發展模式,也走不了正在往千萬以上人口衝刺的武漢、杭州、西安、成都等準一線城市的發展道路。

問題在於,要擴到多大呢?西安、成都、武漢、杭州等都是8000甚至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面積,廈門只有區區的1700平方公里,誰能給廈門那麼多土地,讓它能以擴大數倍的面積和這些城市一起爭一線城市的頭銜?

深圳的版圖只比廈門大300平方公里,卻躋身四大一線城市之一。深圳的成功足以告訴廈門,行政區域的大小不是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

對廈門來說,審視自己發展進程中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比起擴大行政區域更有意義。

畢竟,彈丸之地的島內人擠人,廣闊天地的島外人煙稀疏,這種景象說明廈門還不是一座成熟的城市。你信嗎?在廈門,不管是在菜市場還是到政府窗口辦事,能說閩南語會有更多便利,這無關歧視或排外,只是說明廈門還不夠成熟,都市化更談不上。

這也折射出另一面,廈門自身內部還有足夠的潛力可以挖掘,島外的土地夠,人口的增量空間更是很大,寄望於版圖擴大,不如廈門自己努力。

按我們對城市等級的劃分,廈門已經錯過發展成為一、二線城市規模的最佳時間窗口,如今在這些大城市面前,廈門儼然就是一座小城。

這不意味著廈門已經沒落於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相反,作為一座城市治理在國內排得上前幾名的城市,未來廈門應該堅持走一條把城市做精的路。

七、

說廈門小,確實跟上面提到的城市相比是很小,但把眼光往外看,廈門並不小,和新加坡、臺北、香港這幾座城市比,廈門大得多。

新加坡:面積720平方公里,人口564萬;臺北: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275萬;香港:面積1100平方公里,人口745萬;廈門:面積1700平方公里,人口411萬。

這幾座城市,新加坡是廈門最好的老師,長久以來廈門的城市規劃和治理一直在借鑑新加坡,這大概跟廈門和新加坡很深的淵源有關。

新加坡在廈門設有領事館(廈門只有三個領事館,都是東南亞國家設立的,另外兩個是菲律賓和泰國);2017年廈門華僑銀行重建開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親自出席;創辦廈門大學的陳嘉庚先生及當了廈大16年校長的林文慶先生都是新加坡華僑……廈門和新加坡之間有太緊密的聯結紐帶。

如果說廈門已經沒有像北上廣深包括武漢、杭州等城市那樣有宏大城市敘事的機會,把自己運營成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最好的城市,廈門則有足夠的底氣。

事實上,現在的廈門已經配得上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最好的城市。放眼全國,不粗放地比GDP總量和人口規模,廈門在城市規劃治理方面同樣是頭部城市之一。

廈門還可以更好,縮小島內外的差距,在城市規劃治理和營商貿易進一步向新加坡、香港學習,把城市做精,廈門會吸引更多來自全世界的目光。

換句話說,在國人眼裡只是一座小城的廈門可以給中國城市的發展提供另一種可能,它可以成為另一種成功的範本。中國的城市,不應該只有北上廣深這樣一種套路。

把小城故事講精彩,廈門同樣是“大廈之門”。

八、

當明朝的戍島官兵在廈門合力痛擊倭寇;

當鄭成功從廈門揚帆起航收復臺灣;

當清朝政府把廈門作為經略臺灣的前沿,以及管轄興化(今莆田)、泉州、永春的興泉永道政府所在地;

當陳化成作為福建水師提督在廈門與英國艦隊周旋(陳化成後來調職北上在上海吳淞要塞與英國艦隊激戰時以身殉國);

當貧窮的閩南人從廈門的五通渡口下南洋討生計;

當鴉片戰爭之後廈門被闢為通商口岸,後來鼓浪嶼又淪為中國兩大公共租界之一;

當廈門淪陷於日本侵略者之手;

當解放軍在廈門主動發起金門炮戰,背後牽涉的是中美之間的較量。

抗倭、收復臺灣、經略臺灣、通商口岸、公共租界、日本佔領區、金門炮戰最前沿陣地,幾百年的時間裡,沒有哪一座城市像廈門這樣扮演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角色,或震懾倭寇、或收復國土、或屈辱、或壯國威,這些角色的背後,每一個都事關國家尊嚴和主權。

在這層意義上,廈門作為國家的“海上門戶”配得上“大廈之門”的寓意。

當然,歷史上配得上“大廈之門”並不意味著現在的廈門同樣配得上。“現在流行黑廈門”的調侃足以說明廈門這些年的發展出現了偏差,不管是因為高房價,還是島內外資源配置的極不平衡,或是所謂的GDP總量小人口少工資低,都值得廈門有所檢討。

黑廈門的聲音短期內不會消失,也不會完全沒有。如果有一天,當有人黑廈門時,會有更多的人出來為廈門辯護、解釋,那時候的廈門,一定是講了一出精彩的小城故事,得到了大多數的認同。那個時刻,就是廈門重現了歷史上“大廈之門”的榮耀。

廈門,大廈之門的小城之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