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探源之姓氏篇——海南王氏——王氏文化



瓊州探源之姓氏篇——海南王氏——王氏文化

王氏在百家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人口繁盛,家族眾多。歷史上王氏的郡望多達二十五個。在海南,王姓分佈最為集中的是在海口、瓊海、文昌與定安,屬於海南姓氏中人數最多之一的一個大姓。在今年,由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發佈的對全國戶籍人口的統計數字顯示來看,王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首次超過了李姓的“統治”地位。
     
   發源于山西大槐樹,再遷福建 渡瓊王氏根植中原
   從“瓊崖史志”的記載來看,
   三國時有幾萬戶遷居海南,東晉時移居海南的人口達10萬戶之多。晉室南渡,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自中原向南方的移民高潮,位置偏遠的海南受到其餘波影響,仍然有不少人隨機向島內遷徙。


瓊州探源之姓氏篇——海南王氏——王氏文化



       到後周末期,從中原避難的的王、陳、張等十二姓多在海南島西北黃沙港(今儋州後水彎西部海岸)上岸,以種甘蔗為生,但人數無法考證。

元代蒙古統治者當時曾在全國實行強制性移民,其方式就是屯兵屯田,海南島同樣成為這種方式的實行地區。

當時在海南設置的屯田萬戶府,主要分佈在島北部。

據《元史》記載,到至元三十(1293年),當時在海南屯兵落籍的就有1.3萬人,屯戶0.65萬人。

元軍屯民屯田促進了海南漢族居民人數的增加,元天曆二年(1342年)海南有軍屯民屯人數166257人,92244戶。


     


   史書記載,海南王氏來自福建。

即海南王姓有三個公遷瓊傳衍生代:

本家是從福建遷來海南的,而福建王姓的真正發源地在山西大槐樹,因此凡是從福建遷來海南的王族廳堂都貼?穴掛?雪有“三槐堂”。


     據說:

王姓以周朝的太子晉(即王子喬)為始組。

王子喬是公元前571年即位的周靈王的太子,名晉,字子喬,稱為太子晉,本姓姬。


     太子晉的兒子宗敬任司徒官職,他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辭官避居太原,人們仍舊稱呼他一家為王家。

因此,他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稱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王宗敬的十八代孫王翦、兒子王賁、孫子王離,祖孫三代都是秦國大將。

秦二世胡亥繼位,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劉邦、項羽起兵響應,王離率軍在鉅鹿與項羽作戰,戰敗自殺。

王離的長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往山東琅琊,成為“王氏琅琊祖”。


  


     瓊崖王氏的開基始祖王悅,名居正,字習之,他來自太原王氏,官至兵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因主張抗金,收復失地而遭主和派宰相秦檜迫害,於宋高宗紹興廿一年(公元1151年)被貶到海南,任瓊州府同知護理太守,不久即病逝。


  


     此後,他的子孫在海南繁衍,王悅即成為渡瓊開基始祖。

瓊崖王氏祠崇祀的祖先有太子晉、晉朝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以及渡瓊始祖王悅。


   古鄉古色的博泰村裡王氏宗祠歷經300年風雨


     在海口新坡鎮博泰村、十公園村,定安定城鎮山椒村、城鎮春內村、雷鳴鎮龍梅村、嶺口鎮九錫山村等村莊,基本上整個村莊都是姓王。

據悉,在五指山、瓊海、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整個村莊青一色都是王姓的村莊有很多。


     在海口新坡鎮博泰村就建有一座非常壯觀的王氏宗祠。

博泰村是個非常有特色的村莊:

村裡的庭院大都是用火山石圍起來的?燻村裡有一條石頭鋪成的小道直通到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是座用火山石圍起來的四合院,雄偉的大門,很是氣派,庭院中央有一棵百年的參天大樹,如此根深葉茂的百年古樹,似乎在象徵著王姓祖孫世代繁衍以及昌盛。


     在博泰村的王氏宗祠裡供奉著很多位祖先的牌位,這裡邊不乏一些優秀的人物,但因年代已久,大部分村民已無法一一道出。

只告知記者在他們的印象中祖上出了不少才子,即使是現在他們村也有不少大學生。

據該村幹部王乾禮向記者介紹,該村王氏宗祠目前在海南省各王氏宗祠中是最為雄偉的宗祠之一。

延續至今,他們已經是生活在博泰村的第19代傳人了。


     古鄉古色的博泰村,養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王氏憨厚淳樸的子孫。

據已有近百歲的博泰村老人王文禮說,在300年前左右,該村就開始建王氏宗祠,這幾百年來,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經過多年來的風風雨雨,王氏宗祠至今還是保留了下來。


     究竟何年何月何時博泰姓氏(王氏)村莊就住著王姓?燻並從哪遷來?

村中的老人告訴記者,目前已無法考證。

但是王文禮老大爺說,在海南,只要是王姓村莊,解放前村中王氏基本都是不通婚。

解放後,人的觀念漸漸有所改變,才開始出現了村中或村與村的王姓相互通婚。

而王老的說法最終得到大家的認可。


   海口王氏名家一門多英傑


     在海口三亞街王樹藩宅里居住的王克慎一家可稱為海口“王氏名家”之一。

王克慎的王氏家世曾經是海口人的驕傲。


       從王樹藩的孫輩王克慎(69歲)提供的資料來看:

三亞街的王樹藩一門的始祖王克慎是福建甫田人,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從內地遷到海口,在新埠島白沙村橋旁入籍,即現在的三亞街。

王克慎說,王樹藩宅裡所居住的王家在清代曾經很有名望。

他是遷居海口三亞街的王氏第十七代孫。


      


   王樹藩是王泰來第14代孫,是清代舉人,生有8個兒子5個女兒,曾任廣東茂名府教諭。

王樹藩父子在清代名噪一時。

大兒子王鴻龐清宣統三年畢業於廣東高等警察學校,早期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長期擔任國會參議員職務,62歲時在廣州灣赤坎埠客寓病故。


      


   資料裡記載,王樹藩的四子王鴻饒辛亥年畢業於廣東高州崇實中學校,癸丑年於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炮兵科畢業,轉送瓊崖警備隊第三營十一連任第一排長,巳未年被選為廣東第二屆省議會會員。

日本侵瓊前夕,王鴻饒擔任那大團管區司令兼第二統轄區正副指揮。

1926年1月王鴻饒率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九旅自廣東雷州半島從海南儋縣登陸,征討海南軍閥鄧本殷部,月底平定瓊崖。

1942年,王鴻饒率部隊在保亭抗戰犧牲,葬於保亭縣屬祿馬村,年僅52歲。


     七子王濤上世紀二十年代赴法國勤工儉學,周恩來和鄧穎超為其學長、學姐。

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長期在教育界供職。


   解密海南“王”姓為何多


     “王”姓在歷史上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的主要姓氏,在海南更是這樣,“王”姓佔總人口的比例高至11.65%,是海南省的第一大姓氏。

“王”姓在海南的分佈較均勻,在每一個市縣中均為主要的姓氏之一。


     為什麼海南會有這麼多“王”姓?

省統計局分析認為,一是受大陸人口遷移的影響;

早期在北方發展繁衍,而漸遷往江南、入閩,後來王姓人口主要向東南沿海遷移,包括遷移到臺灣島和海南島。


     二是世居的少數民族多“王”姓;

世居的少數民族主要是黎族和苗族,近代“王”姓在黎族苗族人口中本來就是最多的姓氏之一。

調查中還發現一種有趣的說法:

解放前,少數民族小孩子一般由父母為他命名,長大後或結婚後,可繼續使用自己原來的名字,也可以再任意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名字,包括姓氏。

少數民族的姓氏觀念較淡薄,隨了當地的大姓望族也是常有的,因此,黎族苗族人口中“王”姓較多。

少數民族多“王”姓的另一個原因是,解放後政府為了幫助黎族苗族人民結束散居深山窮谷、刀耕火種的生活狀況,大量安排少數民族人口從深山移居至平地生產和生活。

這些移居的人口在同時進行的戶籍登記中,有不少人申報隨了當時少數民族較為顯赫的“王”姓。


     王氏起源


     記者查閱大量資料後,發現王姓的源頭眾多,並且說法不一。

但目前關於王姓來源說法最集中的有以下三種:


     1、出自於子姓。

比干是商王太丁的次子,為子姓,因苦心勸諫昏君殷紂王而被剖心致死。

因為幹本為王族,子孫改姓為王;

後來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

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的後裔,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

另一支是東周靈王太子晉的後裔,因直諫被廢為庶民,世人稱為“王家”,於是以王為姓。

還有一支出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魏國被秦國滅掉後,無忌之孫卑子逃往泰山,後被漢高帝劉邦封為蘭陵侯,當時人們因為其出身王族,被稱為“王家”,後來卑子的後代也以“王”為姓;


     3、出自於田姓,為齊王田和的後代,舜的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避難逃到齊國,傳至公子完,改姓田;

其裔孫田和取代姜姓的統治地位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

齊被秦滅後,田氏子孫被廢為庶民,但齊人仍稱其為“王家”,後人遂以“王”為姓。


     遷徙與分佈


     從遷徒與分佈的角度來看,王姓在我國主要有5種。

1、王姓最早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

戰國時周靈王的後裔為了避秦亂,遷於琅玡(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玡鎮境內)。

河內王氏起先為太原人,世居祁縣,後遷至平州(今河北省盧龍縣),又遷至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

2、西漢期間,河內王氏徙居霸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遂為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

3、西晉末,王氏開始遷往江南;

唐僖宗時,河南固始人審知入閩,被封為閩王,同時還有王氏遷居今四川、安徽、江西等地;

4、北宋末年,有大量王姓族人遷入今浙江、江蘇一帶;

宋末元初,居住在在今福建的一支王氏進入臺灣;

5、明清期間,王氏開始移居海外,主喲啊分佈在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全省前20個姓氏排名 王陳符列前三


     從2000年的統計來來看,全省前20個常用姓氏為:

王陳符李、黃林吳張、劉楊周鄭、何曾黎梁、許邢蘇馮。

具體市縣的王姓排名的位置如下:


     海口市:

陳王吳李 定安縣:

王陳吳莫 三亞市:

陳董林李 五指山:

王黃陳李


     瓊海市:

王陳李黃 儋州市:

符李陳王 瓊山區:

陳吳王林 文昌市:

符陳林韓


     萬寧市:

陳黃李王 東方市:

符王張陳 屯昌縣:

王陳林李 澄邁縣:

王李陳曾


     臨高縣:

王陳符林 白沙縣:

符王劉陳 昌江縣:

符陳王劉 樂東縣:

陳邢林劉


     陵水縣:

黃陳王胡 保亭縣:

黃王陳林 瓊中縣:

王陳黃李


     明朝進士 王弘誨


       王弘誨,字紹傳,人稱“忠銘先生”。

明朝進士,教育家。

海南定安人。

嘉靖四十年(1561?雪,19歲的王弘誨便考取鄉試第一名(解元)。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他考中進士,時年23歲。


  


     萬曆四年?穴1576?雪季節,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臨高知縣楊址帶著數百名儒生渡海赴雷州,準備參加一年一度的歲試,不料船至中游遇到狂風巨浪,連同縣令在內全部葬身瓊州海峽。


   為此,王弘誨上書朝廷希望朝廷能在海南單獨設立院試、鄉試考場。

此舉得到萬曆皇帝允准。


      史料記載,


   在明代有個宰相十分專權,王弘誨便寫了《火樹篇》和《春雪歌》來諷刺他,遭到該宰相打擊和壓制達14年之久。

直到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那名宰相死後,他才得到解脫,並開始從政壇,並先後擔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部侍郎、禮部右侍郎等職務。

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王弘誨官至南京禮部尚書,這是他的政治巔峰期。


  


      王弘誨生前,瓊州學子已在定安縣城建生祠祀之,死後,百姓為之罷市。

朝廷追贈太子少保。

作為明末的一位文化高官,王弘誨著有多部著作。


瓊州探源之姓氏篇——海南王氏——王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