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着走出电梯

1857年,Otis在纽约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乘客电梯。当时仅靠吊绳控制的电梯设计还相当粗糙。

如何活着走出电梯

原始Otis电梯

今天,电梯已成为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比自动扶梯甚至楼梯(由于跌落)更安全,电梯在商用住宅、商业地产、基础设施等地方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用的电梯有628万部,保有量、年销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多的。中国每万人拥有的电梯台数已经超过了43台,这个数值还将进一步提高。

10月21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在官网公布的北京市地方标准《住宅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也对电梯设置要求做了调整,由原来规定的“七层及七层以上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米设置电梯”,调整为“四层及四层以上新建住宅建筑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9m的新建住宅建筑,必须设置电梯”。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为推进适老化工程,越来越多的小区安装了电梯。根据2019中国电梯行业报告,2019年我国电梯行业保有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23年突破千万台。

如何活着走出电梯

电梯早已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关于电梯的一些知识,你都知道吗?

在中国,电梯跟跳楼机、过山车一样属于特种设备,由专门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严格管控,统一的安全标准基本杜绝了电梯自由落体的可能性。

从对重、曳引绳到限速器和安全钳,乃至井道底部的缓冲器,电梯设计上的多重保障确保了乘客的安全。

即便如此,电梯仍然可能导致致命事故。今天的电梯致死事故,主要发生在电梯门。

正常情况下,电梯的内外门只能同时开合,且只有都关闭时电梯才能运行。而检修时,维护人员可能会通过短接电路,让两个门脱离电梯的安全回路,方便独立控制。

如果检修结束后,短接没有及时撤除,那么就可能导致电梯无法识别门的开合状态,在开门时突然运行把人夹死。

例如2014年9月14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一教学楼电梯出现故障,一名男生被卡在轿厢中不幸身亡。据在事发现场的同学描述,电梯到达三楼后,门虽然打开,但轿厢没有停住。出事男生一脚踩空,身体趴了上去,轿厢继续往上升,该男生被卡在3楼和4楼之间。知情人透露,男生因肺部受到挤压,内脏破裂死亡。

*前方预警!

如何活着走出电梯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通告, 2018 年全国一共有 627.83 万台电梯,事故死亡人数 22 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中国电梯的事故死亡率虽然低,但由于维护不当,故障次数却出奇的多。

据了解,电梯维保涉及的内容足有30项,上润滑油、重块及其压板有没有松动、紧不紧固,都是维护的重点。根据国家质监局的《电梯维护保养规则》,

除突发情况,每部电梯至少半个月就要例行检修一次。

如何活着走出电梯

这项工作一般由物业公司委托具有电梯安装维修保养资质的单位完成,但规则上的修检频率,只是理想状态,现实中并非所有物业公司都关心使用者的安危,一月两次的电梯保养,主要靠维保单位自觉。

目前小区物业对电梯的监管力度较弱,质监部门只能保证特种设备检验所对电梯每年一次的正常安检,对于各小区电梯平时的维护保养监督,只能采取抽查的形式。通常情况是,只要电梯不出故障,就无人关心。就算业主关注了,也难以有效推动。

2015年7月30日杭州电梯“吃人”事件并不是毫无征兆,电梯老旧,故障频发已经引起了物业公司和业主的关注。小区的物业公司曾给6层以上住户发放过一份意见征集表,因为大修或更换电梯需要动用小区维修基金,物业来征询业主们的意见。多名当时参与意见征集的住户表示,在那场意见征集中,大家几乎都表示了支持态度。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时隔一年多,大修或更换电梯却迟迟没有动工,竟至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2016年,西安市高陵区水榭花都小区的一位女业主被困在停用的电梯内一个月,直至3月1日电梯维修时才被发现,业主已经死亡多日。该小区业主反映,电梯经常出故障,出事的电梯年前坏了,物业停用了这个电梯,期间业主多次向物业反映,要求维修电梯,甚至去围堵物业办公室,但是物业一直以各种理由拖着。

今年10月,南宁市科德路瀚林君庭小区,一名业主被困电梯156分钟,摁紧急电话却无人应答,一度陷入危险。事后,物业管理负责人承认“工作失职”,而其他业主表示,电梯之前也多次出现过人员被困。

如何活着走出电梯

电梯师傅正在现场进行检修

今天,电梯安全事故成因主要包括两方面。

1、高龄服役。电梯使用年限过长,如果产品质量本来就有瑕疵或存在设计缺陷,很可能即使通过了年检,仍会出现险情。

2、维保不力。电梯档案管理不规范,部分电梯维保单位没有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至少每半年对电梯进行一次自检;维保费用过低,维保质量无法保证。

其中因为维保问题造成电梯故障的,超过八成。

业内人士估算,目前,全国范围内使用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数量超过10万台。在北京,11 万台住宅电梯中,有 38.2% 使用了 10 年以上,12.1% 使用了 15 年以上。上海多小区电梯也陆续进入15年大修期。

面对安全隐患,一旦小区电梯发生紧急故障,谁来修、怎么修?钱从哪儿来?

2018年新修订的《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第73条列举了几种紧急情况,明确物业公司应当立即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制定维修、更新方案,其中第二项就是“电梯故障”。

维修电梯的费用主要来自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如果需大修乃至更换电梯,通常要由物业公司提出方案,经业委会讨论通过后才能申请支取。

但以济南市为例,只有两成左右的小区成立了业委会,即便成立了也很难凑齐业主开会。2018 年,济南市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结余 119.6 亿元,而支出只有 1.2 亿,使用率仅 1% 。

大部分电梯年久失修,就是因为没钱。没钱又没人管,当业主真遇上电梯故障时,通常只能找物业扯皮。但就算成立了业委会,问题也没有那么简单。

哪怕是在上海,一些小区也发生过这样的“维修尴尬”:小区动用维修资金,必须业委会敲章同意,但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对维修资金的使用意见不合,维修项目只好叫停。

业委会是替广大业主管钱的,但那个‘章’实在攥得太紧了,生怕维修资金账户里的钱要减少。于是,业委会不同意,没钱修,物业公司也不管了,事关小区公共安全的维修,也就没法做了。如此“惜用”,势必为小区公共安全埋下隐患。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雅玉曾表示,小区电梯,如果该修不修,该急修不急修,一旦发生业主人身伤害事故,如果物业公司行使了告知义务,但业委会“不作为”,那么由此引发的诉讼,业委会将承担责任。

从小区的电梯维修养护可以窥见,小区公共事务上,每位利益相关人,都不能过分只“权利”而漠视责任和义务。

今天,电梯已经成了生活必需品,我们的脚下就随时会出现危险。电梯生产安装严格按照标准、维修保养使用严格按照规范,监管监督严格落到实处,时时处处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人们乘电梯才不会提心吊胆。如果无人关心,那么每一个人的安全,都无法保障。


《电梯维护保养规则》原文件可在众蚁app下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