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著走出電梯

1857年,Otis在紐約安裝了世界上第一臺乘客電梯。當時僅靠吊繩控制的電梯設計還相當粗糙。

如何活著走出電梯

原始Otis電梯

今天,電梯已成為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比自動扶梯甚至樓梯(由於跌落)更安全,電梯在商用住宅、商業地產、基礎設施等地方得到了廣泛應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用的電梯有628萬部,保有量、年銷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多的。中國每萬人擁有的電梯臺數已經超過了43臺,這個數值還將進一步提高。

10月21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在官網公佈的北京市地方標準《住宅設計規範》徵求意見稿中,也對電梯設置要求做了調整,由原來規定的“七層及七層以上或住戶入口層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高度超過16米設置電梯”,調整為“四層及四層以上新建住宅建築或住戶入口層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的高度超過9m的新建住宅建築,必須設置電梯”。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為推進適老化工程,越來越多的小區安裝了電梯。根據2019中國電梯行業報告,2019年我國電梯行業保有量逐年增加,預計到2023年突破千萬臺。

如何活著走出電梯

電梯早已成為生活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關於電梯的一些知識,你都知道嗎?

在中國,電梯跟跳樓機、過山車一樣屬於特種設備,由專門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嚴格管控,統一的安全標準基本杜絕了電梯自由落體的可能性。

從對重、曳引繩到限速器和安全鉗,乃至井道底部的緩衝器,電梯設計上的多重保障確保了乘客的安全。

即便如此,電梯仍然可能導致致命事故。今天的電梯致死事故,主要發生在電梯門。

正常情況下,電梯的內外門只能同時開合,且只有都關閉時電梯才能運行。而檢修時,維護人員可能會通過短接電路,讓兩個門脫離電梯的安全迴路,方便獨立控制。

如果檢修結束後,短接沒有及時撤除,那麼就可能導致電梯無法識別門的開合狀態,在開門時突然運行把人夾死。

例如2014年9月14日,華僑大學廈門校區一教學樓電梯出現故障,一名男生被卡在轎廂中不幸身亡。據在事發現場的同學描述,電梯到達三樓後,門雖然打開,但轎廂沒有停住。出事男生一腳踩空,身體趴了上去,轎廂繼續往上升,該男生被卡在3樓和4樓之間。知情人透露,男生因肺部受到擠壓,內臟破裂死亡。

*前方預警!

如何活著走出電梯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的通告, 2018 年全國一共有 627.83 萬臺電梯,事故死亡人數 22 人,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不過,中國電梯的事故死亡率雖然低,但由於維護不當,故障次數卻出奇的多。

據瞭解,電梯維保涉及的內容足有30項,上潤滑油、重塊及其壓板有沒有鬆動、緊不緊固,都是維護的重點。根據國家質監局的《電梯維護保養規則》,

除突發情況,每部電梯至少半個月就要例行檢修一次。

如何活著走出電梯

這項工作一般由物業公司委託具有電梯安裝維修保養資質的單位完成,但規則上的修檢頻率,只是理想狀態,現實中並非所有物業公司都關心使用者的安危,一月兩次的電梯保養,主要靠維保單位自覺。

目前小區物業對電梯的監管力度較弱,質監部門只能保證特種設備檢驗所對電梯每年一次的正常安檢,對於各小區電梯平時的維護保養監督,只能採取抽查的形式。通常情況是,只要電梯不出故障,就無人關心。就算業主關注了,也難以有效推動。

2015年7月30日杭州電梯“吃人”事件並不是毫無徵兆,電梯老舊,故障頻發已經引起了物業公司和業主的關注。小區的物業公司曾給6層以上住戶發放過一份意見徵集表,因為大修或更換電梯需要動用小區維修基金,物業來徵詢業主們的意見。多名當時參與意見徵集的住戶表示,在那場意見徵集中,大家幾乎都表示了支持態度。但是不知什麼原因,時隔一年多,大修或更換電梯卻遲遲沒有動工,竟至因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2016年,西安市高陵區水榭花都小區的一位女業主被困在停用的電梯內一個月,直至3月1日電梯維修時才被發現,業主已經死亡多日。該小區業主反映,電梯經常出故障,出事的電梯年前壞了,物業停用了這個電梯,期間業主多次向物業反映,要求維修電梯,甚至去圍堵物業辦公室,但是物業一直以各種理由拖著。

今年10月,南寧市科德路瀚林君庭小區,一名業主被困電梯156分鐘,摁緊急電話卻無人應答,一度陷入危險。事後,物業管理負責人承認“工作失職”,而其他業主表示,電梯之前也多次出現過人員被困。

如何活著走出電梯

電梯師傅正在現場進行檢修

今天,電梯安全事故成因主要包括兩方面。

1、高齡服役。電梯使用年限過長,如果產品質量本來就有瑕疵或存在設計缺陷,很可能即使通過了年檢,仍會出現險情。

2、維保不力。電梯檔案管理不規範,部分電梯維保單位沒有按照安全技術規範要求至少每半年對電梯進行一次自檢;維保費用過低,維保質量無法保證。

其中因為維保問題造成電梯故障的,超過八成。

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全國範圍內使用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數量超過10萬臺。在北京,11 萬臺住宅電梯中,有 38.2% 使用了 10 年以上,12.1% 使用了 15 年以上。上海多小區電梯也陸續進入15年大修期。

面對安全隱患,一旦小區電梯發生緊急故障,誰來修、怎麼修?錢從哪兒來?

2018年新修訂的《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第73條列舉了幾種緊急情況,明確物業公司應當立即採取應急防範措施,制定維修、更新方案,其中第二項就是“電梯故障”。

維修電梯的費用主要來自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如果需大修乃至更換電梯,通常要由物業公司提出方案,經業委會討論通過後才能申請支取。

但以濟南市為例,只有兩成左右的小區成立了業委會,即便成立了也很難湊齊業主開會。2018 年,濟南市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結餘 119.6 億元,而支出只有 1.2 億,使用率僅 1% 。

大部分電梯年久失修,就是因為沒錢。沒錢又沒人管,當業主真遇上電梯故障時,通常只能找物業扯皮。但就算成立了業委會,問題也沒有那麼簡單。

哪怕是在上海,一些小區也發生過這樣的“維修尷尬”:小區動用維修資金,必須業委會敲章同意,但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對維修資金的使用意見不合,維修項目只好叫停。

業委會是替廣大業主管錢的,但那個‘章’實在攥得太緊了,生怕維修資金賬戶裡的錢要減少。於是,業委會不同意,沒錢修,物業公司也不管了,事關小區公共安全的維修,也就沒法做了。如此“惜用”,勢必為小區公共安全埋下隱患。

上海市人大代表張雅玉曾表示,小區電梯,如果該修不修,該急修不急修,一旦發生業主人身傷害事故,如果物業公司行使了告知義務,但業委會“不作為”,那麼由此引發的訴訟,業委會將承擔責任。

從小區的電梯維修養護可以窺見,小區公共事務上,每位利益相關人,都不能過分只“權利”而漠視責任和義務。

今天,電梯已經成了生活必需品,我們的腳下就隨時會出現危險。電梯生產安裝嚴格按照標準、維修保養使用嚴格按照規範,監管監督嚴格落到實處,時時處處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人們乘電梯才不會提心吊膽。如果無人關心,那麼每一個人的安全,都無法保障。


《電梯維護保養規則》原文件可在眾蟻app下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