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打造“中國桑都”邁向“中部崛起”

樂至打造“中國桑都”邁向“中部崛起”

“桑海”中的採摘體驗。

乐至打造“中国桑都”迈向“中部崛起”

從桑樹上收穫的桑葚,是當地廣受歡迎、風味獨特的特色水果。

乐至打造“中国桑都”迈向“中部崛起”

在蠶農散養以外,規模化養殖基地正逐步成為主流。

乐至打造“中国桑都”迈向“中部崛起”

定位“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範區”,樂至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圖為當地高速公路互通立交。

乐至打造“中国桑都”迈向“中部崛起”

樂至紅旗絲廠車間內。

乐至打造“中国桑都”迈向“中部崛起”

立足規模化蠶桑產業,樂至正在大力打造桑都桑海景觀。

11月下旬,初冬。資陽市樂至縣中天鎮井市村,陽化河仍在靜靜流淌,兩岸也沒有了夏日的熱鬧,幾百米外的紅旗絲廠卻是另一般模樣——庫房前,選繭作業一刻也未停歇;車間裡,繅絲機器開足了馬力;貨車上,一批高品質生絲正準備銷往外地……“行情不錯,這是個暖冬。”大步走來的廠長秦波笑著說,隨著樂至“桑城”美名再揚、“桑都”建設提速,這家已經有60餘年歷史的老絲廠,看到了復興的希望。

蠶桑,這個傳統產業,蘊含著推動樂至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近年來,樂至全力推動桑資源的綜合利用,促進桑產業的全鏈開發,推進樂至蠶桑產業向規模、多元、優質、高效的現代蠶桑產業發展,明確提出到2021年實現桑資源綜合開發產值40億元以上,蠶桑產業總產值達50億元以上。

堅守“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範區”的戰略定位,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堅定蠶桑產業作為樂至特色主導產業的決心,樂至正加快建設“中國桑都”,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什麼立足成渝中部、堅持綠色發展,邁向“中部崛起”的發展格局

站在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嶺上,樂至在地理版圖中區位獨特,深處盆地腹心、川中丘陵,西邊接著龍泉山脈、東邊連著平行山嶺。在另一個維度,人們看到了類似的現象——處於成渝之間的黃金分割點,樂至在經濟格局中也堪稱“窪地”。

2018年,樂至縣地區生產總值200多億元,遠低於龍泉山脈那頭的成都市龍泉驛區,以及平行山嶺那頭的重慶市大足區。

時針倒撥30年,秦波還是才畢業的大學生,被分配到樂至鄉間工廠。“當年這裡很紅火!”秦波感嘆,比起只會種地賣糧的周邊地區,那時的樂至人既會栽桑養蠶,又會煮繭繅絲,這讓樂至名聲在外,吸引力十足。

不過,伴隨著成渝兩地的快速崛起,外出務工成了新的潮流。直到如今,這樣的趨勢依舊。

“成渝兩大城市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和明顯的‘虹吸’效應。”在樂至縣委主要負責人看來,夾縫中的樂至,面臨著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還是“月明星稀”的尷尬局面。

產業結構升級,是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對標西北邊的鄰居,汽車之城美譽早已名揚四海;對標東南邊的鄰居,石刻之鄉、五金之鄉等名片也讓當地的文旅業、製造業蓬勃發展。相較之下,樂至更需要一項特色優勢產業。

振興蠶桑,呼之欲出。今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佈局蠶桑重點縣;資陽市委、市政府明確,圍繞“一縣一特”提升現代農業。歷史底蘊深厚、產業基礎雄厚、比較優勢尤為突出的樂至蠶桑產業,破繭而出。

搶佔先機、主動出擊,樂至正奮力逆轉“中部塌陷”,邁向“中部崛起”的發展格局。

“機”從哪來?立足成渝中部,樂至機遇無限。

“隨著天府國際機場、成南達萬高鐵的建設,樂至將加快融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重慶‘1小時經濟圈’。”樂至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這裡即將迎來成渝兩大都市優化產業經濟地理、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的重要契機,基礎設施承載力、高端人才吸引力、資源要素集聚力將實現全方位提升。

“擊”向何處?堅持綠色發展,樂至明確目標。

起於上個世紀的大規模植樹造林,讓樂至從一座“石頭城”變成如今的田園城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3.1%。近年來,現代林業、現代農業競相發展,城郊經濟、餐桌經濟逐漸興旺,成渝“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和“後花園”已見雛形,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充分利用成渝市場、充分發揮綠色效益,樂至蠶桑產業邁開了向規模、多元、優質、高效的現代蠶桑產業發展的新步伐,“中國桑都”的名片也越擦越亮,成為“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範區”的點睛之筆。

憑什麼歷史底蘊深厚、產業基礎雄厚,打造“中國桑都”的底氣十足

絲從繭來、繭從蠶來。秦波還記得,自己到紅旗絲廠的頭一個工作,就是到各個鄉鎮蠶農手中去收蠶繭。那時的樂至不僅有“帥鄉”的名號,也有“桑城”的美譽,在全縣的每個鄉鎮,都有不少村民栽桑、養蠶,還有人專門從事蠶繭收售。

栽桑養蠶的傳統,源自當地深厚的歷史底蘊。

33年以前,樂至便已成立蠶桑局,專事產業研究、指導等工作。長期研究當地蠶桑歷史的樂至縣蠶桑局副局長龔國介紹,樂至地域廣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這裡的蠶桑產業歷史還能往前回撥上千年,自隋唐始,世代相傳。

據《樂至縣誌》記載,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當地即有蠶絲品問世;清朝時,當地就開設了蠶桑傳習所,建立了蠶桑局,指導生產。

“公社遍故鄉,到處是桑園。蠶娘兩萬人,一年八季蠶。”上個世紀50年代,栽桑養蠶已蔚然成風。

正是那個年代,紅旗絲廠建立,標誌著樂至蠶桑產業正式邁入了以蠶繭加工和生絲製造為主的工業時代。

“這些機器就是見證。”秦波指著面前的一排繅絲機感嘆,從當初的“301B型”,到“飛雷2000”和“飛雷2008”,再到“優選”和“領航者”,機器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讓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產品質量也有了更高的保障。

近些年,受國內外市場影響,大批絲廠倒閉,但轉型成功的紅旗絲廠卻屹立不倒。目前,紅旗絲廠生產的生絲的纖度、勻度等主要指標已經穩定達到行業最高標準6A級,每噸生絲的售價普遍比市場均價高近10%,“高端、高品質的生絲不愁銷路,這就是我們如今的主攻市場。”

在龔國看來,這就是振興蠶桑的產業基礎。“以紅旗絲廠為代表,以煮繭繅絲為起點,一大批龍頭企業紮根樂至,深耕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這為樂至蠶桑產業進一步發展振興,打造“中國桑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位於樂至縣的四川通世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通世達公司”)生產車間內,葉綠素銅鈉鹽生產設備正在緊張運轉中。

該公司副總經理劉心武介紹,2004年他們發現可從桑葉中提取葉綠素,合成葉綠素銅鈉鹽等藥品原料。為此他們組建公司,投入千萬元建設了8條生產線。2017年,該公司平均每月就有超過兩噸的葉綠素銅鈉鹽銷往澳大利亞。以每噸80萬元計算,僅葉綠素銅鈉鹽一種產品的月銷售額就接近200萬元。目前這家公司的食品、藥品、化妝品等產品已遠銷至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光通世達公司。30多年來,樂至縣蠶桑局在引進培育龍頭企業的同時,還不斷引導企業優化產業佈局、逐步完善產業鏈。本地酒企四川外交家酒業有限公司發現桑葚當中的營養價值,研發推出了桑葚酒,打開了一片新市場。

與其他蠶桑大縣相比,樂至蠶桑業的特色在於依靠政府扶持、企業創新的模式,不斷拓展桑資源綜合利用價值,並實現工業化量產,賦予蠶桑業這一傳統農業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如今,樂至縣絲綢加工企業、蠶桑副產物加工企業等產值已達10億元。

做什麼一二產業復興、三產融合振興,走出“跨越趕超”的全新路徑

桑園再綠、蠶業再興——隨著“中國桑都”建設加快,帶有蠶桑元素的一二產業正在樂至全面復興。

近年來當地積極扶持養蠶大戶、蠶桑家庭農場、蠶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加快樂至蠶桑由千家萬戶分散養殖向新型經營主體為主的轉型發展步伐。

按照規劃,到2021年,樂至要在全縣支持和培育年養蠶15張以上、年養蠶收入3萬元以上的養蠶大戶5000戶;培育桑園30畝以上、年養蠶100張以上、年養蠶收入20萬元以上的蠶桑家庭農場500個;培育桑園500畝以上、年養蠶1000張以上、社員年養蠶收入200萬元以上的蠶桑專業合作社50個。

而在規劃當中,樂至還要積極推動蠶桑產業的加環延鏈,促進桑產業全鏈條發展。當地還將充分利用樂至豐富的蠶桑資源,強化招商引資工作,規劃建設樂至桑產業特色工業園,吸引開發利用桑葉、桑枝、桑葚、蠶沙、白殭蠶、蠶蛹、絹絲等蠶桑副產物的企業入駐興業,延伸蠶桑產業鏈條,培養新的產業業態,提升蠶桑產業綜合效益。

投資50億元,大手筆建設蠶桑產業特色工業聚集區,形成以生絲高端製造、高品位絲綢服裝製造、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產業集群……

復興蠶桑,先行者有之,後來者有之。“大家既要比‘硬實力’,還要比軟實力。”在龔國看來,要在你追我趕之中實現“跨越趕超”,建成“中國桑都”,讓蠶桑文化與蠶桑產業同步振興、相互促進。

“樂至蠶桑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蠶桑絲綢文化資源,境內豐富的桑樹資源和完整的蠶桑產業鏈條,為我縣‘蠶桑文化’品牌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龔國表示,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以蠶桑特色小鎮、桑都蠶桑主題文化公園、桑都大道、桑都桑海、蠶桑全宴等蠶桑文化及特色景觀建設為載體,全方位推動樂至蠶桑絲綢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為“中國桑都”創建提供有力的文化品牌支撐。

這樣的想法與秦波不謀而合。紅磚廠房在夕陽下拉出光影,閒置的老舊機器佈滿灰塵……這些上世紀60年代的記憶,是秦波眼中的寶貝。他和同事正在將一個大膽的想法變為現實:利用工廠閒置的廠房機器,開發工業旅遊。一個有著61年曆史的老廠,從未搬遷,從未停產,“這就是我們寶貴的資源。”

目前,紅旗絲廠已經同專業機構達成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工業旅遊項目,計劃從蠶桑養殖開始,涵蓋繅絲、制綢到加工服裝等全產業各環節,融合觀光、體驗、購物等業態為一體,讓遊客深入瞭解蠶桑產業、感受蠶桑文化。

樂至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當地將圍繞全省“10+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要求,以成渝中部都市近郊型現代農業為目標,全力打造以“一園兩帶三基地”為核心的蠶桑產業集中發展區,推進農文旅跨界融合,在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和蠶桑特色文化旅遊上做文章、下功夫,建設以蠶桑產業博物館、蠶桑文化主題公園、“桑海”景觀長廊為代表的特色景點,推動一二產業復興、三產融合振興,走出“跨越趕超”的全新路徑,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