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司馬懿的確很厲害,不過,他再牛逼也不是他想攻蜀就攻蜀,他還得聽老曹家那些帝王的。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受演義等小說、評書的影響,老懿子被詬病很多。但史學家的評價,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唯一不足就是不太會作詩,否則,跟曹操有得一拼。曹操有四家,文學家是沒有異議的,至於書法家嘛,字寫的還不錯,但也多因為名人的緣故。

由此可見,司馬懿作為政治家、軍事家與曹操旗鼓相當,可見其非凡之處。

至於司馬懿不進攻蜀國,是曹魏戰略需要,及一些客觀因素存在,不是司馬懿左右得了的。

01

曹叡在位期間,司馬懿並不能專權擅政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危,立曹叡為皇太子,託孤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等人一起輔佐。曹丕死後,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

曹叡封鍾繇為太傅、曹休為大司馬、曹真為大將軍、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這些都是曹操時代的老臣,更是曹丕當政期間的重臣,而且曹丕臨終囑託太子曹叡:“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曹叡遵從曹丕遺言,以曹丕留下的託孤大臣為班底,從二十三歲繼位後,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

特別是蜀漢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被成功阻止,令諸葛亮飲恨終生。

《晉書·宣帝紀》記載:

234年,晉宣帝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五丈原。諸葛亮病逝後,蜀漢將領楊儀、魏延在撤軍後爭奪軍權,楊儀等殺死魏延。司馬懿想乘機攻蜀,但魏明帝沒有批准。

這是史料記載的司馬懿唯一一次建議征伐蜀國,因為曹叡不同意而沒有施行。

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蜀將馬岱入境侵擾,司馬懿派遣牛金迎擊,斬殺千餘人。

在此期間,遼東公孫淵繼位遼東太守後,反叛曹魏,曹叡震怒,派遣荊州刺史毌丘儉出任幽州刺史,征討公孫淵。時遇遼河大漲,不利而還。

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自立為燕王,設置百官,遣使南通孫權,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在原定的一年期限內,司馬懿滅了公孫瓚,勝利班師。曹魏數十年來的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在此期間,曹叡牢牢控制朝政,又有眾多託孤大臣輔佐。曹叡鑑於遼東、孫吳的威脅,對蜀漢採取戰略防禦的策略。司馬懿曾有伐蜀的建議,但沒有被曹叡採納。司馬懿斷然不敢自作主張,討伐西蜀。

02

曹叡之後的司馬懿

平定公孫淵之後,曹叡命司馬懿出鎮關中。隨後曹叡病危,司馬懿在半道上就被火速召回。

239年,曹叡駕崩,託孤大將軍曹爽與司馬懿,輔佐幼主曹芳。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軍事、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孫權兵分四路攻魏,司馬懿自請出兵征討。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司馬懿擊敗吳將諸葛恪等,佔據了舒城,然後在淮北開始屯田駐守,提拔農家子弟鄧艾主持屯田。

正始五年(244年),在司馬懿南征孫權取得大功之後,鄧颺和李勝等人為了令曹爽建立軍功,就建議征伐蜀漢。司馬懿反對,極力勸阻。但曹爽不聽,結果大敗而歸。

246年,吳兵再次入侵魏境相中,曹爽率兵征討,由於沒有聽從司馬懿的謀略,結果又被打得大敗。

曹芳繼位之初,曹爽凡事都與司馬懿商議,不敢專行。司馬懿也以曹爽為國家肺腑,以禮讓之。

但之後,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趁機削去了司馬懿的兵權。自此,曹爽專權擅政,驕橫跋扈,為所欲為。

曹爽的行為不但違背了顧命大臣應有的本分,也使魏國國力衰退,不少有志之士頗感不安,希望司馬太傅主持公道。

幷州刺史孫禮就找司馬懿抱怨,司馬懿安慰他說:“且止,忍不可忍。”

從此,司馬懿裝病,不再上朝理政。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曹叡的墳墓高平陵。大將軍曹爽帶領所有親信隨從。司馬懿趁機發動了高平陵兵變,控制了朝政,殺死了曹爽等人,夷滅其三族,受牽連著五千多人。

之後,曹芳任命司馬懿為丞相,食邑二萬戶。詔令加九錫,朝會不拜,司馬懿固辭九錫不受。

嘉平二年(250年),司馬懿久病,不任朝請,每遇大事,曹芳親自到他府中徵詢意見。

嘉平三年(251年),原漢司徒王允的侄子、車騎將軍、司空王凌由於對司馬懿誅殺曹爽不滿,與令狐愚圖謀廢黜曹芳,另立楚王曹彪為帝。藉口吳人堵塞塗水,請求出兵征討。

司馬懿知其陰謀,不令興兵,並親自率軍討伐。王凌自知不能抵抗,畏罪自殺。

當年九月,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從曹叡駕崩到司馬懿去世這段時間,由於孫吳連續的侵擾,加之曹爽專權,司馬懿沒有機會左右朝政。清楚曹爽之後,司馬懿年事已高,而且朝政不穩,同時,司馬懿也認為伐蜀時機並不成熟,遲遲沒有采取討伐蜀漢的軍事行動。

總之,諸葛亮病逝之後,司馬懿一直沒有討伐蜀漢,這都是有具體的客觀原因,並非是養寇論所持有的觀點,認為是司馬懿的陰謀。


豹眼看歷史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諸葛亮之死。對於魏國來說不是天大的好消息嗎?非也。諸葛亮之死對於蜀國來說,失去了一根頂樑柱,是莫大的損失。可對於魏國諸葛亮之死,表面上對魏國解除了威脅,實際上不然反而害苦了整個魏國,加速了曹魏政權覆滅,為司馬氏篡權提供了最大的幫助。

諸葛亮窮其一生伐魏,六出祁山,都以失敗而終,最後在五丈原含恨而終,可能諸葛亮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的死給魏國帶來了最大的毒害,害苦了衛國,導致曹魏政權走向覆滅。

曹丕死後,曹睿獨挑大樑,顯出了不凡的才華,這位年輕的皇帝。在面對諸葛亮北伐一年佔領魏國的三個郡,魏國上下已經嚇破了膽,年輕的曹睿卻不驚慌。一路大軍有大將軍曹真率領另一路由老將張合率領自己的親自前往長安坐鎮,結果馬謖失街亭,蜀軍大敗諸葛亮精心策劃的第一次被罰以大敗告終。

諸葛亮伐魏,前期基本都是曹瑞和曹真在打仗。後來曹睿大膽啟用了司馬懿,基本成了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的對決。由於司馬懿掌握了大權。諸葛亮的死對於司馬氏篡權幫了大忙,加速了曹魏的被取代。

司馬氏家族篡權曹麗的去世留下了孤兒寡母。司馬懿篡奪的曹魏的江山。根據不穩,沒有必要冒險去伐蜀,蜀國當時只有一個州,任其發展也不可能與魏國的九個州相抗衡。


小賢歷史解說


在三國中,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對死對頭,兩人相鬥,各有勝負。然而,奇怪的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終於失去了一個可以與自己匹敵的死對頭,按常理來說,司馬懿應該趁機伐蜀才對,但是司馬懿卻終生不再攻蜀國。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撤軍。在撤軍途中,楊儀和魏延因為爭權而內訌,楊儀殺死魏延。此時,司馬懿想趁機攻蜀,但是魏明帝曹叡不準,也就此作罷。當時,魏明帝之所以在這樣的大好時機的情況下,不准許司馬懿伐蜀,就是擔心司馬懿就此做大,這是老曹家一直從曹丕開始就執行的基本策略,不得不用司馬懿,又不得不防司馬懿的矛盾心理。從此之後,司馬懿知道了一切,也再不言伐蜀,其終生不再攻蜀國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四點:

一是牛仔很忙,沒有時間。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被迫班師回朝。不久之後,遼東的公孫度反叛,司馬懿就帶兵去平叛。隨後,魏明帝曹叡去世,吳國的孫權趁機五路大軍伐魏,司馬懿又要南下抵禦吳國的進攻。可以說,此時的司馬懿是魏國的救火員,哪裡需要去哪裡,根本沒有時間去進攻蜀國。

二是老曹家一直都在防範司馬懿,根本就不給他機會。雖然司馬懿被老曹家委以重任,但從曹丕開始,無一不對司馬懿嚴加防範,多讓司馬懿管理內政,一般不會允許他帶領打仗的。只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又不得不用司馬懿這個狠人,讓他掛帥出征。再加上,老曹家的皇帝比較短命,新皇帝登基,一般要維穩,沒有想著要主動進攻,因此司馬懿是甭想著主動進攻蜀國,只能被動防禦。



三是唇亡齒寒,傻子才會去伐蜀。曹魏爭權的的皇帝都是短命鬼,曹丕、曹叡都是如此,而司馬懿作為重臣,成為了託孤之臣,他主要工作是輔佐新主,不是伐蜀。同時老曹家以及夏侯家對司馬懿防範有加,爭權奪利,想要置司馬懿於死敵。所謂唇亡齒寒,一旦蜀國和吳國都滅亡了,司馬懿就失去了自己的價值,就會成為曹魏政權的棄兒,甚至是“兔死狗烹”。司馬懿才不會去幹這傻事,他要暗中積蓄力量,進行反擊。

四是司馬懿老了,不想再伐蜀了。公元249年,司馬懿在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後,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剷除了曹爽一干老曹家的勢力,架空了曹魏,權傾朝野。但是此時,司馬懿已經71歲高齡,司馬懿老了,有病了,已經不想著再伐蜀了,伐蜀的重任交給了他的兒子們。不久之後,公元251年,73歲的司馬懿因病去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總之,在諸葛亮死後,不是司馬懿不想伐蜀,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是不能伐蜀。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諸葛亮以新制的“木牛流馬”運輸糧草,並在斜谷修築邸閣, 提前在此囤積了大批軍糧。待一切準備就緒,他親率十萬大軍出斜谷道,發動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戰爭。

這次出兵北伐,他吸取了以往四次兵出祁山伐魏失利的經驗教訓,為牽制魏軍,事先他派使者赴東吳,約盟友孫權同時出兵,東、西配合,以期“同時大舉” 。吳、蜀兩家自東、西方向分攻淮南、關中,使魏軍無法集中力量抵禦,顧此失彼。

同年四月,經艱難行軍,蜀軍終於安全地由斜谷北口出,其先鋒迅速攻佔武功水以東地區。諸葛亮事先制定的戰略目的是進到渭水附近與魏軍主力展開決戰。

蜀軍雖順利的出了斜谷,但諸葛亮的老對手、曹魏太師、大將軍司馬懿已經先期率軍抵達渭河南岸,他部署軍隊背水為陣,樹柵挖壕,依然堅守不戰。

諸葛亮見司馬懿早有準備,於是打算攻佔渭河北岸以切斷關中與隴右魏軍之間的聯繫,不料魏將郭淮率軍拼命阻擊,蜀軍無法渡河,諸葛亮只好屯兵於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一面與魏軍對峙,一面命士卒就地屯田,並等待東吳在東線軍事行動的消息以尋找最佳戰機。

五月,孫權親統十萬大軍攻魏,吳軍很快搗入淮南,魏明帝曹睿親率大軍迎擊,又派兩萬精銳步騎增援在西線戰場抵禦蜀軍的司馬懿。七月,吳軍進攻受挫,孫權見難以取勝,很快退兵,魏軍遂得以集中全力應對西南戰事。

司馬懿老謀深算,他背水結陣,堅守不出,與急於求戰的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

蜀軍遠道而來,魏軍卻是以逸待勞,因此再拖下去對蜀軍肯定不利。

諸葛亮為激怒司馬懿出戰,曾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的裙服以羞辱、刺激他,魏將見狀均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出戰,司馬懿卻不為所動,依舊嚴厲約束部曲不得莽撞,仍按兵不動。

魏明帝很支持司馬懿的做法,他特地命人到渭南杖節監軍,嚴令諸軍不許出戰,預者斬。

司馬懿雖然堅守不戰,但對諸葛亮的一舉一動很是關注。當他從蜀使那裡獲悉諸葛亮夙興夜寐,日理萬機,而且事無鉅細都要躬親處置,且食少事繁時,判斷蜀漢丞相即將油盡燈枯,或許不久於人世了,因此更加堅定地貫徹長期堅守、避免與蜀軍決戰、拖疲拖垮敵軍的方針。

果然,到了這年八月間,操心過度、積勞成疾的諸葛亮終於一病不起了,不久,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蜀漢丞相懷著未能完成恢復中原、興復漢室之統一大業的無限惋惜之情,在五丈原軍營中溘然長逝了。

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的臨終部署,嚴密封鎖丞相去世的消息,秘不發喪,不拔營寨,悄然整頓軍馬緩緩退去。

司馬懿風聞諸葛亮已死,立刻率大軍出營窮追不捨。楊儀見後方人喊馬嘶,煙塵滾滾,心知魏軍追兵已近。他命後隊做前軍,劍拔弩張,返旗擂鼓,裝作一副要發進進攻的架勢。司馬懿不知虛實,恐遭埋伏,遂引軍怏怏而退。

楊儀、魏延等魏軍走遠了,才重新整理好隊伍從容回撤,等蜀軍全部安全進入斜谷後,才宣佈丞相死訊,並訃告發喪。

司馬懿引軍回到五丈原,他仔細觀察蜀軍紮營佈陣的地方,只見一切井井有條,紋絲不亂,遂由衷的讚歎道:“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啊”!

這就是民間流傳“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典故之由來。諸葛亮五伐中原的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除一勁敵,按理說他應該乘勢揮兵大舉攻蜀,再建功勳。可事實是,他並沒有再接再厲,再續輝煌,反而終其一生再未伐蜀。這是何故?

主要是因為魏國內部起了內訌。原來,司馬懿在歷次戰爭中逐漸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實權。魏明帝曹睿死後,他和曹真之子曹爽共同受命輔佐年方八歲的幼帝曹芳。就這樣,曹魏統治集團內部逐漸形成了曹氏和司馬氏兩大政治勢力。

後來,大將軍曹爽忌憚位高權重且手握重兵的司馬懿,遂設計削其軍權,給他封了個有名無實的太傅頭銜,讓他去做小皇帝曹芳的老師。

陰狠狡黠、善於權謀的司馬懿見曹爽勢焰熏天,自己暫時鬥他不過,就假裝稱病不朝,後來又辭官回家休養去了。司馬懿裝病迷惑曹爽,居然在病榻上躺了兩年之久。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乘小皇帝曹芳率曹爽等文武大臣前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之機,司馬懿悍然發動了“高平陵事變” ,徹底剿除了曹爽集團,控制了魏國朝政大權。

此時,距諸葛亮去世已經整整過去了十五年。在這段時期內,正是因為司馬懿受到曹爽集團的猜忌與防範,遭削奪兵權,不得已採取韜光養晦之策以自保,後來又忙於策劃並發動“高平陵政變”以竊取曹魏政權,所以根本無暇率軍乘勝攻蜀,蜀、魏邊境遂得以相安無事十多年......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1坐等蜀漢亡國!

的公元263年,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在“樂不思蜀”後有精闢言論:“縱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不能保證蜀漢發展狀大,而姜維政治、軍事能力比諸葛丞差得遠,又無其它出類拔萃的精英,蜀國在劉禪統治下自然會日漸衰敗走向覆亡,相信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早預料到了。


2.魏國與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都奉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不倡導對外發動戰爭。魏武帝曹操還是漢丞相時期,謀士賈詡率先提出過曹魏應休養生息以增強國力,得到了曹操大力的支持,而且曹丕時代,魏、蜀戰爭,幾乎都是蜀漢先找茬,而諸葛丞相去世後,蔣琬和費禕鑑於連年征戰導至的民生調敝,也都主張“息兵休戰”,各自安好。

3. 遼東公孫淵叛亂,佔用了精力。在諸葛亮去世後,公孫淵自立為燕王,並與東吳暗通款曲,國稱臣,曹魏派司馬懿去討伐公孫淵,經過艱苦卓絕的征戰,解決了困擾魏國數十年的一大內患,其實從籌備戰爭到開打到勝利,司馬懿勞神費力,顧不了蜀漢。



4. 司馬懿曾被架空達十年之久,無實權無發動針對蜀漢的戰爭的資本。公元239年,年僅八歲的曹芳即位,司馬懿和曹爽共為輔佐大臣,但曹爽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運用手腕,對司馬懿明升暗降,收了他的兵權。 司馬懿韜光養晦,在家裝病養老。直到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才重新奪取兵權,這期間的十年被白白浪費了。


5.高平陵之變後,國內局勢不宜發動戰爭。雖然司馬家族大權在握了,但掌握滅了曹爽、何晏等人三族,其門生、幕僚、故吏仍在,是一股隨時可以反抗自己的力量,如果冒然發動滅蜀戰爭,導致曹魏朝廷不穩,甚至前功盡棄。


希望星晨58298869


魏國內部不太平,不打仗的時候,司馬懿是時刻被猜忌的,不被信任的,尤其曹真和曹爽!還有魏明帝曹睿,對司馬懿都是時時刻刻有防範之心的!用的時候就拿過來用一下,用完就不重用!這也是司馬懿,每次防守諸葛亮成功後都沒有被升官或者被重用,當諸葛亮再次攻伐的時候,司馬懿也才能再次帶兵!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司馬懿始終採取防守策略,他不主動攻擊,乾死了諸葛亮,他也就沒用了!這一點他很清楚!


諸葛亮死後,他在魏國的問題很嚴重,時刻小心,謹小慎微,一不小心就被政敵曹真曹爽幹掉了!加上魏明帝的身體不好,魏明帝死的時候他怎麼敢在外面的,這個時候必須在首都牢牢地待著,你不在,你就沒機會了!司馬懿這麼聰明的人當然知道,內部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也是這樣,諸葛亮死後,曹爽掌權後,司馬懿還是被趕下來了,隱忍了數年,通過裝老糊塗的方式騙過了曹爽,幹掉曹爽終於奪回了大權!完成了他的使命!並順利的將權力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司馬師同樣交接給了弟弟司馬昭,然後才有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鵬程日誌


諸葛亮這一生,當初為了復興漢室的計劃,繼承了劉備先帝的遺志,夙興夜寐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

但是實在憑藉一己之力,難以挽回大勢,數次討伐,也讓諸葛亮落得一身疾病。按理說諸葛亮病逝之後,司馬懿應該會按耐不住那顆蠢蠢欲動的心,然而讓人不解的是,他竟然沒有一點動靜。對於這個疑問的答案其實挺有意思的,我這裡一一回答下。

客觀因素導致主觀意願擱淺

就拿當時的司馬懿來說,看似是進攻蜀漢的大好時機,其實在司馬懿心中也還是犯難的,並不敢貿然進攻,

因為就在諸葛亮剛剛死去的時候,蜀國發生了一場內亂,在這場內亂當中,將領楊儀和魏延為了爭奪權力,魏延不幸死於這場鬥爭當中。

司馬懿哪能錯過這良機,自然也就上書請求出徵,但是他怎麼也想不通,魏明帝居然沒有批准,那他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了。

自身實力被極大削弱

當然也不乏司馬懿自身的原因,大概在公元239年的時候,曹魏內部也極為的不和諧,司馬懿辭職可沒有心思去攻打蜀國,與此同時魏明帝的去世,也讓朝中政局發生改變。

在曹芳繼位之後,由於受先帝的囑託,凡事基本上都交給司馬懿和曹爽決議,可能司馬懿出於謙虛禮讓,也就沒有多說什麼,很多時候還都是曹爽一人決定。

後來哪裡知道,司馬懿被尊稱為太傅的同時,被曹爽趁機削弱了軍權。雖然當時出兵征討蜀漢有不說話的權力,但是在客觀原因上,已經沒有了那個實力,自然這一計劃也就再次被擱淺!

難道真的就再沒有機會了嗎?

其實後來不用司馬懿親自出手,自然有人屁顛屁顛幫他完成這一願望。曹爽掌權,自然就不肯閒著,年輕的他正準備有一番作為,幹一番大事業。

在他身邊人的慫恿動員之下,為了那建功立業的美好願景出發了,驕兵必敗的道理此時此刻更加受用。

諸葛先生已經去世,但是也不代表他就那麼軟弱好欺負,看似毫無抵抗之力的蜀國,卻處處暗藏玄機。

這下曹爽可爽了,打了敗仗不說,回到家還被司馬懿關門打狗,顏面盡失。當然司馬懿也就威風一時,畢竟當時可是曹家人的天下,憑藉一己之力篡奪權利也很難守得住。

各種反叛與不滿意也層出不窮,司馬懿更沒有時間籍顧及蜀漢,光平定反叛的勢力,就足夠耗光他的精力!

時不待人夢甚久足矣

歲月匆匆流逝,司馬懿為了應對各種權力內戰,不知不覺也已經到了公元249年,作為70高齡的他,憑藉著最好的勇氣重新奪回兵權。

這一天可真的不容易,自然他也擁有了那個征討蜀漢的實力,也沒有人阻攔,是時候該解決那個耿耿於懷的問題了。

辛辛苦苦拼命拿來的基業,自然不能讓它落入外人手中,是時候該選個繼承人了,其實即使獲得了蜀漢領土的主權,沒有一個好的繼承人,自然一切努力也是白費。

看來司馬先生也是明白人,當然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此時已經歲月不饒人了,自己一把老骨頭,都不知道面臨死亡是哪一天,或許此時更應該做的事,而是盡享天倫之樂!

你要說司馬懿一生,如果沒有權力之爭,狠下心來攻打蜀國,也不是說沒有不可能,但是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結束這個鬧劇,或者是步了曹爽的後塵,或者就是如願以償,但指定會付出不小的代價!


大國布衣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終身不攻擊蜀國?不是司馬懿愛屋及烏可憐諸葛亮和蜀國,更不是對劉禪抱有好感,投桃報李。而是實在有他難言的苦衷。

其一,蜀國不是說打就能打的。俗話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說的就是蜀國這個地方不容易安定。為什麼?因為蜀國有它無可比擬的地形優勢。四川盆地,四面環山,就像一圈天然的城牆把天府之國圍在中間。你打它吧,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千里蜀道就夠你喝一壺。你不打它吧,它完全可以關起門來發展,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君不見司馬懿的愛徒鍾會,在佔據蜀地之後也禁不住誘惑企圖割據自立,反叛魏國。所以蜀地難克,也難治,司馬懿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解決這個對手,這是他終生不攻擊蜀國的最根本原因。

其二,戰略條件不允許。諸葛亮去世時,雖然蜀國孱弱,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然形成,彼此之間都是一個平衡。且不論是否能夠拿下蜀國,就算能,在攻擊蜀國的過程中,吳國也絕不會坐視不管。趁虛偷襲也是必然。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遼東還有一個強勁對手需要解決。司馬懿徵遼東前,天下實際上是四國並立。魏蜀吳之外,在遼東還有公孫家族長期經營的獨立王國。這塊土地長期與曹魏集團貌合神離,到公孫淵手上更是自立為燕王,處於魏國大後方,眼看成為曹魏的肘腋之患。這樣的威脅更勝於蜀國和吳國。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曹魏集團所以派司馬懿北征遼東而非發起對蜀國的滅國之戰。

其三,司馬懿個人的政治盤算。所謂飛鳥盡良弓藏,沒有諸葛亮七出岐山不斷地發起閥魏戰爭,司馬懿在曹氏宗族的懷疑和打壓之下不可能掌握軍權。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有過之而無不及,先後發起十次北伐戰爭,雖都未對魏國構成實質性威脅,但給了司馬懿以足夠理由掌握軍權以抗蜀。某種意義上講,司馬懿能夠得勢,一方面怪曹操後代及曹氏宗族確實太次,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確實也應該感謝蜀國幾代掌權人孜孜不倦地閥魏。如果沒有了這樣的外部牽制力量,司馬懿很可能被封殺於曹魏內部。空城計司馬懿並非沒有識破諸葛亮的計謀,只是司馬將計就計放過對手一碼罷了。所以蜀國的存在是司馬懿政治鬥爭的需要,他主觀上不願意滅蜀。當然,最後一種原因只是參考,畢竟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還是靠邊站,是否閥蜀這種軍國大事他說話的分量還是略顯不足的。



週週說古今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生內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說,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後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蜀國內部動盪,這樣也很容易找到儘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裡,他都沒有主動發動過對蜀國的戰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願。

司馬懿其實並不願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於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麼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拜將封侯,封妻廕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掌控了魏國的兵權,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

(曹叡劇照)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於司馬懿統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複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後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幹啥就幹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諸葛亮劇照)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進攻的戰爭。

這些戰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隻有他去,戰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後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後,為什麼還說他不敢發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力,但政局不穩,國內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朝堂,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大軍打進蜀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