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無字碑有哪五種解釋?武則天是真得不想留下碑文嗎?


乾陵坐落於關中平原的梁山,這裡埋葬著大唐帝國的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媚娘,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乾陵威嚴恢宏,彰顯著一個偉大王朝的皇家威儀。

其神道的正前方,並列矗立著兩通石碑,其中一塊上鐫刻著密密的文字,這是高宗皇帝的“述聖紀碑”,上面記載著這位大唐皇帝生前的種種文治武功。這些華麗的歌功頌德的文字正是作為皇后的武則天親自起草的。但是與之對應的另一塊巨大石碑上則空無一字,這就是著名的則天女皇無字碑。


武則天的無字碑有哪五種解釋?武則天是真得不想留下碑文嗎?


武則天為什麼要為自己立一塊無字碑,而不是像她的丈夫的墓碑上一樣,記錄歌頌自己的治國業績呢?要知道這位女皇在治國方面絕對不是乏善可陳的。

這位女皇的功業簡單概括起來主要有,治下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延續了大唐貞觀以來的國勢,對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武皇時代科舉制度被固定下來,成為普通人通過自身努力而在社會上晉身的“通天塔”,改變了以出身決定命運的人才選拔方式,深刻影響了此後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此外女人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提高等等。

她易受人攻擊的弱點也很多,比如任用酷吏,殘酷迫害唐朝宗室和舊大臣;比如大修宮殿、廟宇,嚴重損耗了國家的財力,極度地普漲奢侈;還有歷來引人眼球的寵信男寵的問題等等。


武則天的無字碑有哪五種解釋?武則天是真得不想留下碑文嗎?


對於無字碑之謎,歷來是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這麼五點:

一是功高德大無須說;

二是自知罪孽深重沒法說;

三是功過是非留給後人說;

四是稱謂不統一不便說;

五是信奉佛教萬事皆空不用說。

這些說法中又尤以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即功過是非留給後人評說。

很顯然,這些說法都是從武則天主觀出發,揣測她的想法。那麼武則天到底為什麼給自己立碑呢?讓我們來看看這塊碑是個什麼樣子的。

這塊碑實際上跟旁邊的“述聖紀碑”是一樣的,墓碑高7.56米,寬2.1米,厚1.649米,重98.84噸,碑頂呈圓形。無字碑碑頂刻有八條相互繞纏的螭首,螭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樣子酷似蛟龍,用來裝飾碑頭,以顯示皇家的威儀。


武則天的無字碑有哪五種解釋?武則天是真得不想留下碑文嗎?


這兩塊對應的碑唯一的區別就在於一塊是有字的,另一塊空無一字。相對的一樣的兩塊石碑,這也符合乾陵總體上所追求的對稱之美。

問題很明顯了,這兩塊碑為當年同時建造,就是說建於高宗去世,而武則天掌握大權之時。那麼這塊無字碑本來也是要刻字的,所刻一定是與高宗的“述聖紀碑”一樣的歌功頌德之詞。筆者前面說了,武則天女皇是很好大喜功的,比如據《資治通鑑》記載,她在神都洛陽大興土木,耗資百億修建歌功頌德的“天樞”:“天樞成,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面,各徑五尺。

下為鐵山,周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徑三丈,四龍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女皇親筆題名:“大周萬國述德天樞”。為此就熔燬了27000貫流通的錢幣,耗去當時國家財力的差不多四分之一。

作為女人皇帝,這樣一個極端重視為自己正名,以取得跟男權社會男性君主相同地位的人,怎麼會空留一通無字碑呢?無字碑實際上就是“功德碑”,武則天立碑的目的,就是為給自己樹碑立傳、歌功頌德。

所以我們還是回到唐朝的歷史中去探究這“千古之謎”的真相。從公元705年到公元713年,短短8年間,唐王朝就經歷了5次大的宮廷政變。在這段時間裡,武則天先後退位、病重、死亡。原來要鐫刻的文字她已經無能為力了,只能留給她的後人。

不過這也符合蓋棺定論的傳統,歷來都是兒子給父親評價,繼位者給先皇上諡號。只不過這段時間大家關心的都是皇位的歸屬,還有誰去關心給一個地位尷尬的前女皇作墓誌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