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鎮制度的萌芽及形成

一:萌芽階段(藩鎮產生根源)

1:盛唐在武周之後向外擴張機制飽和,開始守成,邊境防戍體制變化,睿宗玄宗設置節度使,天寶十節度:
▪ 范陽節度使(河北北京軍區)
▪ 平盧節度使(東北朝鮮軍區,後遷為山東齊魯軍區)
▪ 河東節度使(山西太原軍區)
▪ 朔方節度使(陝北河套軍區)
▪ 河西節度使(甘肅河西走廊軍區)
▪ 安西節度使(新疆西域軍區)
▪ 北庭節度使(內蒙外蒙軍區)
▪ 隴右節度使(甘肅隴右軍區)
▪ 劍南節度使(四川巴蜀軍區)
▪ 嶺南五府經略使(兩廣嶺南軍區)

由外而內滲透地方軍鎮。

2:隋代普及的均田制衰落(到唐德宗改革財賦田制兩稅法,和明張居正一條鞭法,清攤丁入畝一脈相承發展),土地兼併,隋代的府兵制也因此退化成前代的募兵制。

3:最高道級地方行政單位採訪使(監察權)職權與節度使(軍政權)相結合,篡取財政權和人事任命權。

唐廷開始因此由大一統集權體制發展成權力下放,朝廷下放給地方,地方再下放給下級地方個人。

藩鎮為禍之烈,還有幾點動亂特點:兵士譁變,將帥作亂,反抗朝廷,藩帥殺部下
最低級兵士殺將校,將校殺上級換藩鎮統帥,藩鎮統帥反抗朝廷。

這是由於各藩鎮間的力量制約、唐代軍隊尚武之風驕兵的特性、還有牙兵組織的軍隊制度、以及藩鎮財政自主軍費開支地方化等原因決定的。

權力一級級下放,集權逆行,體制大亂!

(真是亢龍有悔啊。初唐盛唐繼承隋朝的全套制度,包括地方二級制集權上升國力,以此高度鞏固的集權統治向外擴張,結果鼎盛後飽和收縮,不得已權力下放地方,如日中天的華夏大恢弘大榮光頂峰跌落,一去不返,萬劫不復。)

二:形成階段(藩鎮正式獨立抬頭)

安史之亂,肅宗代宗平亂。
安祿山為什麼可以撼動鼎盛的盛唐,將其一舉打落神壇,反差如此之大?
因為他得到玄宗寵信兼任了三大節度使,范陽平盧河東,放在現在華北五省,唐廷陝西河南兩省,安祿山手握河北山東山西,簡直勢可傾天!
更改了唐朝華夏一整個的千年國運。

肅宗代宗平亂,玄宗入蜀避難肅宗在陝北寧夏另立朝廷。
各個軍鎮全部做大,協助平叛。
郭子儀與李光弼兩大復國元勳,脫胎髮跡自藩鎮軍隊底層出身,唐廷以藩鎮平藩鎮。最後達到了均勢平衡,安史之亂河北叛軍首腦被滅,留下底層軍隊,藩鎮實質控制權仍未收回。又因為平叛擴大了藩鎮數量權勢,朝廷親藩與叛亂獨立藩鎮對峙。

唐廷此時外患爆發,突厥回紇吐蕃党項,內憂外困,為了解決內部應付外部新矛盾,不及時根除收回叛亂藩鎮的實際控制權。
相反扶植平亂的親藩,樹立對立藩鎮關係玩平衡蹺蹺板。


一是為了維持內外兵力的平衡,二是還有不能解決平亂後大量散兵遊勇不能安置的問題。土地大地主階級在藩鎮區變成投身職業僱傭軍的破產農民及無業遊民,地主所有制的不穩定性和分散性,封建莊園與社會經濟的廣泛聯繫和依賴,農民人身依附關係一定程度上的減弱等原因,使得藩鎮軍隊根深蒂固,成為了藩鎮立身的社會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