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200多年前有一群八旗子弟來此屯墾

誕生了新疆唯一的滿族村

清朝伊犁高官後裔曾在這裡生活

擁有伊犁最早村級學校

這裡就是著名的蘇拉宮村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蘇拉宮村位於伊寧市潘津鄉北約十四公里處,至今已經有200餘年的歷史。“蘇拉”意為滿語,指沒有披甲的閒散(編制以外)人員。“宮”為“工”的諧音,是清代屯墾的基層單位。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因屯墾誕生的村落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滿族是新疆世居的13個民族之一。在新疆以其他民族語言命名的村莊諸多,而以滿語命名的村莊蘇拉宮是唯一的一個

它是清代伊犁將軍實施滿洲旗屯時惠遠老滿營選擇的屯墾地,從180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滿族的發祥地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清軍入關奪取政權以後,滿族八旗官兵分赴全國各地駐防。

1766年,由於惠遠、惠寧(今巴彥岱)兩城靠近水源、土地肥沃,有大臣提議在當地進行耕作,以解決當地的糧食供應問題。

乾隆帝採納了這一建議,遂下令來自熱河、涼州(今甘肅武威)、莊浪(今甘肅永登和西安)的滿人攜帶家屬遷入,這些人就是如今的伊犁滿族的祖先。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清代新疆地圖

1802年,伊犁將軍松筠針對滿族士兵家庭生活困難的問題,開始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旗屯。

(專指滿營為解決滿族人生機而設的一種由滿族人自己耕田種地的方式,打破了滿洲子弟不得打工、務農和經商的慣例,全疆也僅伊犁實行)。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1809年,又將一部分老年體弱的兵丁派去距寧遠城(現伊寧市)不遠的阿克土拜(維吾爾語“白色的荒地”之意)屯墾,定名為蘇拉宮屯。

辛亥革命之後,雖然廢除了八旗制度,乃設區管理滿族旗人事務,蘇拉宮是區管轄的屯。這個時期的蘇拉宮間接上仍屬伊犁最高軍政機關管轄。

1938年,新疆省府撤銷了伊犁屯墾使,各旗改土歸流,蘇拉宮村按地理位置歸屬伊寧縣管轄至解放後。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清代新疆局部伊犁州區域圖

到了二十一世紀,由於經濟建設的需要,蘇拉宮村隨著潘津鄉一併劃歸了伊寧市。

所以,蘇拉宮村是伊犁唯一在不同歷史階段分屬不同級別行政或軍事機關管轄的村莊。

新疆滿族人聚居最多的村落

隨著歲月的流失,時代的變革,清朝之後滿族人聚居的地方已為數不多。

蘇拉宮滿族村雖歷史悠久,但是由於在過往的內亂外患殘酷的戰爭中滿族人往往首當其衝,為此人口大幅減少,到解放初這裡才只剩下41戶人家。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改革開放後,除了東三省、內蒙古、河北等地在滿族人口較多的地方成立了13個滿族自治縣和197個滿族鄉外,蘇拉宮村是新疆唯一滿族人聚居最多的村莊。據統計,這個村現有滿族約100餘戶幾百人。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最早擁有村級學校的村莊

蘇拉宮是惠遠城老滿營的旗屯之地,在這裡屯墾滿族家庭的子弟上學存在困難。


1905年,長庚第二次任伊犁將軍後,積極推行新政,開辦新式學堂,並委派退休的老滿營左翼鑲黃旗協領敖濟.鄂保豐主持辦學。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辛亥革命之後,由於有村公所公地和畜群的集體收益支撐,學堂一直持續到民國。

據《新疆風暴七十年》中記載,楊增新統治新疆初期,作為伊犁首府的伊寧市也僅有公立小學兩所,私立小學一所。

由此可以佐證蘇拉宮村應該是伊犁最早擁有村級學校的村莊。

滿清高官後裔生活的地方

這個不起眼的小村落還曾經是清朝伊犁高官後裔生活過的地方。伊犁將軍官至次一品,是高於現在省部級幹部的高官。

1855年任伊犁將軍的博爾濟吉特.錫綸在位兩年後被解職並病逝在惠遠城,其子孫因此無法返回京城北京而留在了伊犁。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辛亥革命後,蘇拉宮村作為滿族的安置地,錫綸的部分後裔就來到這裡生活。

蘇拉宮的習俗

蘇拉宮的語言

蘇拉宮方言有自己獨特的語調、語音和語氣詞。如克(去)、展布(抹布)、馬猴子(妖怪)、嘎哈(幹嗎)、裡格爾楞(沒用的)等是使用了原滿語的詞彙。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另外,由於勞動和生活在維吾爾族人居多的環境中,蘇拉宮滿族人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講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有的還有維吾爾語名字。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蘇拉宮滿族富察氏家族年近九旬的富華老人,維吾爾語名叫託合塔洪

富察氏家族的富華老人維吾爾語名叫託合塔洪,村中比他年輕的維吾爾族見了他都會撫胸道聲“賽拉姆”以示對他的尊重。

這也是他們和其他地方滿族人的顯著區別之一。

蘇拉宮的屋舍

蘇拉宮街道南側的各家院落後院緊靠皮裡青河,這條發源於科古爾琴山,蒙語意為“水流縱橫”的衝擊型河流,平時溫順但到每年的汛期便會洶湧澎湃橫衝直闖,被洪水沖刷出的陡峭河岸便成了家家戶戶的天然圍牆。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sqtp小組 攝

滿族人仍然保留著不經商的習俗。村子的東北角有個村裡最大的建築物叫營盤,其實是建在清代開發蘇拉宮時駐紮少量士兵的營盤舊址上蓋的村公所(也叫俱樂部),是村民聚會的場所。營盤以北是學校的教室和操場。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滿族人家庭院中雖都是平房,但和維吾爾族院落不同的是每家院門都有高高的門樓,而門樓的高低大小和這家人的財富多少成正比。

如今村子裡已經住上了嶄新的房子,很多以前的習俗也漸漸被遺忘。

蘇拉宮的風俗

滿清鐵騎打天下,在入關前滿族八旗的隊伍都是騎兵,所以滿族人喜歡馬也愛養馬。和現在以高檔轎車顯示身份一樣,那時滿族人以擁有好走馬為榮。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冬閒時,村民們會在荒地裡舉行叼羊比賽,尋找在馬背上樂趣。曾經一些家庭條件好的人家都要給即將成年的男孩買一匹小馬作為成年禮。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滿族的祖先是漁獵民族,在高山峻嶺和茫茫荒原中生存,狗是他們忠實的夥伴和助手,而且歷史上還有黃狗救努爾哈赤的傳說,所以滿族人家家養狗。

蘇拉宮美食

村裡的滿族人受維吾爾族人的影響,也是家家養牛,戶戶打饢,每天早上吃饢喝奶茶,拉條子、抓飯也是家常便飯。

每當夕陽西下,正是早晨牧放的奶牛迴歸的時候,這時母牛的呼喚聲和牛犢嗷嗷待哺的哞哞聲交匯,村莊一片頗有生氣的田園景象。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每年農曆的二月二,人們都會放下手中的活兒,理髮,這天滿族人家則無一例外地保留了家家戶戶有吃雙合餅的習俗,意為“天地合”,是用燙麵做出來的兩個薄薄的餅子,然後把菜夾在中間吃。代表了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蘇拉宮滿族村民在吃滿族特色食品“雙合餅“

滿族人也有一些傳統食物如餑餑、三樣餃子、包子、大餅、火鍋她們都會做,只是過年過節或是來了客人,才露兩手。

蘇拉宮的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人盛大的傳統節日。“頒金”是滿語,意為滿族命名之日。滿族把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三日這一天,定為滿族的節日“頒金節”。頒金意為生成、生長、產生之意。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到今天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蘇拉宮村的滿族們每年的這一天都會穿上滿族傳統服飾慶祝自己的節日。

2007年,伊犁滿族頒金節已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4年11月被命名為“新疆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200多年前八旗子弟來此屯墾,如今成為新疆唯一的“滿族人村莊”

在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

一代又一代的蘇拉宮滿族人

為伊犁的建設付出了汗水

蘇拉宮滿族人已成為

伊犁多元文化不可或缺一部分

今非昔比的伊犁離不開他們的努力

讓我們共同為伊犁和蘇拉宮滿族人打CA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