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旗"到"八旗子弟"印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箴言。



"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朝的根本制度。

"八旗子弟",即是指清朝時八旗旗人的後裔,後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 。



01、生於憂患——"八旗"的興起


"八旗"為滿清始祖努爾哈赤創立,早期作為軍隊組織編制,以旗為識別番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由於政治的需要,後來發展八旗兼有行政、生產、司法、宗族等職能。

從

(從左到右)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

從

(從左到右)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


起始努爾哈赤創制"八旗",把散居各處的女真部落兵民整合為織紀律性很強的社會群,增強了軍隊戰鬥力 ,猶如一把利器,成就了努爾哈赤的霸業。

努爾哈赤的父親是一個小部落酋長,他的家族從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算起到他的父親,世代為明王朝效力。正因為如此,其家族屢遭變故,父、祖幾輩人幾乎不是戰死,就是被殺。這樣的家族背景,致使努爾哈赤歷經命途多舛的磨厲:十歲時生母去世,繼母那拉氏,對其刻薄寡恩,小小的年紀就承擔了過多的家務事(正應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那句話)。十九歲時分家自謀生路,以挖人參、採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撿木耳等方式為生。二十五歲那年,他祖父和父親在戰亂中被明兵誤殺。噩耗傳來,血氣方剛的努爾哈赤本想起兵去報父仇,但勢孤力單,雞蛋無法碰石頭,無可奈何,努爾哈赤只能憋下這口氣。從此勵志有所作為,司機報仇雪恨。

從

努爾哈赤畫像(左一)、影視像(右二、三、四)



"有志者事竟成。"當年努爾哈赤以祖、父遺下的十三副甲冑起兵,東征西討,前後不足三十年時間 ,就基本統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大金"國(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 在統一女真部落期間,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尤其關鍵的是,努爾哈赤創新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建立"八旗"制度。這是一種兵民合一(就是現代的"軍民團結如一家")的社會組織,在努爾哈赤的統一領導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期間雖幾經起落,但終究倚仗"八旗"制度的優勢,為後續入主中國奠定了霸業基礎。

從

八旗軍馳騁疆場,橫掃千軍



若干年後,努爾哈赤子孫輩繼承父祖基業,率領勢頭正旺的八旗子弟兵,宣戰大明王朝,鐵蹄踏遍遼東大地,幾乎戰無不勝,令"敵"聞"旗"喪膽。怪不得當時與之對陣的明軍司令熊廷弼感嘆:"奴酋能強能弱,詭譎而難馭也。"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也點贊:

"奴夙知兵,今又屢戰屢勝,熟於用兵。"

最後爭霸天下,僅僅組建五六萬兵甲入關的八旗軍,氣勢如虹,鐵蹄錚錚,踏破山海關闕,橫掃千軍如卷席,沒落的明王朝摧枯拉朽,不堪一擊。從入關到實現統治全國不到10年時間,朱明王朝宣告覆滅,由此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由少數民族入主華夏,統治中國的最後封建帝國——大清王朝



雖然明王朝的快速滅亡,與當時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的打擊,而大傷元氣不無關係,從而讓清滿族勢力趁機做大做強。但努爾哈赤從始創的"八旗"到入主中國,前後不到40年時間,你不得不承認新生"八旗"制度的優越性,以及八旗軍在雄霸天下的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帝)曾在追念其父祖輩創業情景時,這樣描述:"爾時草創開基。篳路藍縷。地之裡未盈數千。兵之眾弗滿數萬。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師直為壯。荷天之龍。用能破明二十萬之眾。每觀實錄。未嘗不流涕動心。思我祖之勤勞。而念當時諸臣之宣力也。"

雖然我們不懷疑作為嫡系子孫,在點贊先輩的豐功偉績時,有拔高之嫌,但"爾時草創開基。篳路藍縷。地之裡未盈數千。兵之眾弗滿數萬。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的評述無疑是真實的。試問,中華上下五千年,史書記載的歷朝歷代開國初創階段,哪一個不是"篳路藍縷"過來的。



從十三副甲冑起家,到"兵之眾弗滿數萬",再到雄踞天下,這一艱苦創業的過程,靠的是"同心合力"看來"憂患"能夠鞭策人們努力地求生存、求發展是很有道理的了。點看努爾哈赤所領導的團隊崛起史,就是一個鐵的佐證:

首先滿州八旗的祖先起家於長白山脈,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養成了勇武強悍、善於騎射、敢打敢拼的性格,靠人心向上立志爭強造就了清王朝。

其次努爾哈赤本人從小經歷了"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空乏身"的苦難磨練,才有了"曾益其所不能"的本領。

再者,努爾哈赤組建的八旗團隊,任命的佐領、統領無一不是"自古英雄多磨難"經歷。更何況初創時期的八旗子弟,也基本是"發於畎畝,舉於版築、魚鹽"之間的平民,能吃苦耐勞而且體壯志堅,能齊心協力可以同生共死。

這樣"生於憂患"一幫人組建的團隊,無疑"天下難有敵手"。

從

八旗軍入關決戰明王朝



02、死於安樂——"八旗子弟"的腐朽

如果說"八旗"的興起,印證了"生於憂患"格言的哲理性,那麼"八旗子弟"的腐朽沒落,更是演繹了"死於安樂"的人性缺陷。

應該說,清王朝主政中國前期,政治軍事正處於上升期,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陸續平定了由李自成創建的"大順"、張獻忠創建的"大西"和氣數已盡苟延殘喘的"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臺灣,逐步掌控了全國。如果能夠"在拿槍的敵人被消滅以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艱苦作風",那麼清王朝命運歷史可能就要重寫。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既不能假設和也沒有如果。在經歷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清王朝就開始呈現逐漸衰落的趨勢。曾經盛極一時縱橫睥睨雄踞天下的大清王朝,最終走向覆滅的命運過程,也不過短短的兩百多年而已。煌煌顯赫的"八旗",也隨之淪為遺笑人間、供人茶餘飯後談資的"八旗子弟"。真是"成也八旗,敗也八旗。"



誠然,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同世間有生命的任何事物一樣,都有從興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是自然規律,不值得大驚小怪。然而,歷代王朝的興衰總是那麼相似,總是逃脫不了"其興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究其原因雖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八旗子弟的腐朽沒落,加速清王朝走向滅亡,是一個不可推卸的重要因素。

當初清兵入關的時候,"八旗"的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由於參與"開國"有功,受到了特殊的優待。皇室血緣親近的,就地位崇隆,什麼親王、貝勒、貝子;沒有皇室血緣但功勞顯赫的封了個什麼鎮國公、輔國公之類;其他的"老革命"也各有封賞,當什麼參領、佐領;最不濟的也當一名旗兵。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

如果說當初"八旗人"不乏頑強進取的精神,那麼由於清王朝給了"八旗"優厚的待遇,造成八旗後人地位特殊,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國家待遇,過著淫逸安樂的生活。據史料顯示,八旗子弟的收入有三部分:錢糧、地租、賞賜。錢糧就是清朝每月發放四銀兩、每年給米34石(四銀兩可買米34石,1石約120斤,共4080斤)。如此看來,最低級的八旗兵的物質生活,都可謂非常舒適,王公大臣的富貴奢華,更是可想而知。我想《紅樓夢》裡描寫的賈府豪華生活,並不一定是作者的虛構,而是對旗人貴族的如實寫照。

從

八旗子弟無所事事,聲色犬馬。圖為鬥雞、遛鳥。



"溫水煮青蛙。"養尊處優的生活,慢慢地漸漸地消磨著"八旗子弟"勇於拼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直至殆盡,隨之"要面子,講排場,自私怯懦、好逸惡勞"這些人性中隱藏的頑劣部分,卻在他們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本應接過"革命先烈"旗幟,繼承弘揚先人千秋事業的"八旗子弟",不但不知珍惜先人創下的基業,而且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或喝茶聊天,或鬥雞走馬,或遛鳥鬥蛐蛐,或玩票友養清客等等。凡是聲色犬馬、風花雪月之事,無所不好也無所不能,致使騎射荒廢、性怯體弱。如此淪落的群體,即使國家需要,也難堪保家衛國重任。

從

八旗子弟票友在街頭表演

在這裡,我們雖然無從一一考證八旗的後代即"八旗子弟"如何躺在父祖的功勞簿上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但野史記載和坊間流傳的那些有關"八旗子弟"的笑料,也不是空穴來風,僅從當代文藝領域演繹的《那五》、《八旗子弟》、《滿清十三王朝》等等影視片段,就可見一斑。頂層階級的有乾隆"六下江南"和慈禧太后每次過生日的豪華奢侈表現,底層貴族沒落階級代表如"那五"一身吃喝玩樂本事的展示,足以有力地印證了"死於安樂"的至理箴言。

從"八旗"到"八旗子弟"印證了古代聖人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箴言的哲理,從中也讓我們得到些許的啟示: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勵精圖治,頑強進取,而是一味貪求尊榮與享受,其結局重蹈"從八旗到八旗子弟""的覆轍,那是必然無疑的。


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