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提示:讓人更為感動的是,斛律家族倖存下來的人們在其後的漫長時光裡,一直過著平常百姓的生活,在將“敕勒歌”當祖先供奉的同時,只讀書、不做官,1500多年來家族中沒有1位官員。

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讀這段歷史時,它總會給我們一種品質的感動。

斛律部是高車(敕勒)部之一,最早生活在漠北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02歸附北魏,居於代北(今山西恆山及河北小五臺山以北地區),史稱朔州敕勒斛律部。北齊時,這個部落曾經出過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羨等歷史名人,今天一些人可能對他們不十分了解,但一定知道那首著名的《敕勒歌》,甚至,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會背的。

斛律金是《敕勒歌》目前已知最早的歌唱者,《北齊書》記載了斛律金歌唱這首敕勒民歌的經過: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

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在以前的文字裡,我們介紹過斛律氏的征戰事蹟以及其顯赫一時的家族背景。斛律金與斛律光、斛律羨是父子關係,都說虎父無犬子,在這父子三人身上流淌著的基因裡,不僅僅是勇敢,還有忠誠。不曾記得是誰說過,面對死亡的笑是忠誠的最好體現,分明地,在他們的身上都有著讓人欣賞並尊重、感動甚至震撼的忠誠氣節。

北齊文宣帝高洋晚年昏暴,任意殺人。有一次高洋騎馬捉矛,三次欲刺斛律金,斛律金強忍悲憤,巋然不動,毫無懼色,高洋只好縮手。到了高緯時,斛律氏輔佐這個王朝的人變成了斛律光、斛律羨,高緯怕斛律光謀反,聽信奸臣之言,將斛律光騙至宮中,命人乘其不備,從後面偷襲,斛律光不倒,回頭說:“你們常常幹這樣的事,但我到死也不幹對不起國家和皇帝的事。”隨後,斛律光被處死,其家被滿門抄斬。

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接下來,該輪著斛律光的弟弟斛律羨了。斛律羨時任幽州刺史,手上是掌控著軍隊的。高緯派出領軍賀拔伏恩等十餘人乘驛馬趕赴幽州逮捕斛律羨,又調領軍大將軍鮮于桃枝、洛州行臺僕射獨孤永業帶領定州騎兵隨後趕來。賀拔伏恩等抵達城郊,把守城門的士兵慌忙向斛律羨報告,還建議緊閉城門。斛律羨說:“朝廷派來的使者豈可不讓進城?”出門相見,賀拔伏恩拉著他的手,將他捆綁起來,當即處死。

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北齊書》記載了斛律羨臨死前的哀嘆:“女為皇后,公主滿家,出入有三百兵士護衛,如此富貴,怎能不敗!”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面對誅殺,斛律羨居然沒有埋怨朝廷與皇帝的半點意思,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他的五個兒子斛律世達、斛律世遷、斛律世辨、斛律世酋、斛律伏護以及斛律家年十五歲以下的孩子才被朝廷寬宥,斛律家族才在人世間得以延續。

我們的故事本該在這裡可以結束了,但讓人更為感動的是,斛律家族倖存下來的人們在其後的漫長時光裡,一直過著平常百姓的生活,在將“敕勒歌”當祖先供奉的同時,只讀書、不做官,1500多年來沒有1人去做官。

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斛長青,男,1972 年出生於臨汾市永和縣任家莊村,敕勒將軍斛律金後裔,現為斛律文化研究會會長。專科學歷。《斛律氏族譜》族譜發起人,負責蒐集、整理、編撰工作,立譜工作中多次去晉中、臨汾、運城、襄汾、內蒙、西安等地查資料、尋碑記、訪廟宇,蒐集斛律氏資料,歷經十年完成族譜編著。

“我對自己的姓氏產生興趣是在我十七八歲的時候,那時,我在一個大企業上班,有500多員工,但姓斛的只有我一個人。當時,我覺得很奇怪,回家便問爺爺,爺爺說,我們是將軍的後裔,但沒告訴我那個將軍是誰。後來,爺爺又說,我們家裡供著‘敕勒歌’,是用布把那首歌寫在上面的,祖上的人都供,我們的祖先就從那裡來。我要看,但爺爺不讓,後來爺爺去世了,被供奉的‘敕勒歌’也不知道去了哪裡。”斛長青說。

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從那時起,斛長青意識到自己的家族可能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歷,開始就自己的姓氏請教相關專家,得到的是這樣一個答案——斛姓人源於斛律氏,敕勒族,後於鮮卑族融合,姓氏簡化為斛單姓(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斛姓為斛律、斛斯等複姓所改,而斛律、斛斯均為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後來才逐漸改為單姓斛。另據《通志 ·氏族略·代北複姓》記載:“斛律,代人,世為部落統帥,號斛律部,因為氏。”斛律氏為敕勒族中一支較強大的部落,族人皆驍勇善戰,以部族為姓氏)。

這樣一來,斛長青分明找到了自己與斛律氏、與敕勒族、與《敕勒歌》的某種關聯,2007年起,他開始尋訪族人,在利用走門串戶、電話詢問方式獲取族人信息的同時,外出調查族人遷徙他鄉、定居外地的生活情況,先後到過陝西咸陽、洪洞大槐樹、臨汾堯廟、內蒙包頭、呼和浩特等地,一共涉足三省九縣二十多個村落。

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根據族人的口碑相傳祖上為將軍,並查閱購買了大量資料,斛氏起源、發展在斛長青的腦海裡逐漸清晰。2009年冬天,他來到了臨汾市襄汾縣的斛冢村。相傳,斛冢村由埋葬一位斛姓將軍而得名,該村早年間有一很大的墳冢,是一位斛姓將軍。雖說,墓地的位置因年代久遠已經無據可查,而村裡多位長者的口口相傳,均說明白該村的由來。

隨後,斛長青在相關專家及族人的幫助下,弄清了斛律氏漢化、遷徙歷程以及族人當下的分佈情況。2018年,斛氏族譜續成典禮在離石如期舉行,其後,由斛長青編寫的《斛律氏族譜》被呂梁市檔案館、山西省檔案館、山西大學歷史文化院、內蒙包頭文化館、呼和浩特市檔案館永久收藏。

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我在調查採訪中,發現了這樣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即在這1500多年中,我們的家族也出過一些考取了功名人的,但他們卻從來不去做官。清代考上進士後,按朝廷規定,在宗祠廣場為其豎立中進士的旗杆石標誌,以此彰顯身份,昭示世人,激勵後輩。石旗杆鑿成後,都要舉行熱烈莊重的儀式來豎立。清代嘉慶、同治年間,(中陽縣)馮家圪臺斛勇後人(第三世)斛升雲武生,斛亨、斛起兩名監生,(第四世)斛毓珠科考功名,在院落樹起旗杆,因院落立有旗杆古稱為旗杆院,但這些人並沒有出去做官。另外,我採訪和了解到的斛律氏後裔基本都是平頭百姓,祖上在當地的史書上也沒有記載。”斛長青說,“只讀書,不求顯赫,不再為官,或者是一種可貴的處世哲學。但我們家族為什麼會是這樣?對此,我思考了很久,答案也許只有一個——過去,因為侍候皇帝才被滿門抄斬,怕了。”

此地人把敕勒歌當祖先供奉,只讀書不做官,1500年沒出過1位官員

一份族譜述說著斛姓人的“來路”,如今的斛長青依然祖先的“勇”與“忠”不斷地追尋著。也許,這也正是斛律氏流傳下來的一種可貴品質,一種需要發揚光大的文化。(注:本文部分圖片由斛長青、斛國瑞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