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深水潭裡?背後的原因太震憾

中國古代的帝王一考慮“身後事”時,一般都很莊重認真,很多君主都選擇了風水極佳的寶地,以期死後依然能富貴永存,權力永存。也正是因為這樣,帝王墓都是山清水秀的福地。

然而,在清朝有一位皇帝卻把自己的陵寢選擇建在了大水坑中,那究竟是哪位皇帝做出瞭如此讓人無法理解的決定呢?這背後的真相又究竟是什麼呢?咱們今天就來好好說一說!

這位把陵寢建在大水坑中的皇帝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深水潭裡?背後的原因太震憾

相信大家對康熙皇帝的事蹟並不陌生。他可是以勤政愛民著稱於世的,光是執政時間便長達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康熙皇帝死後,被葬入了清東陵中的景陵。景陵位於昌瑞山腳下,南望象山,那裡山清水秀,雲霞飛舞,著實是個風水寶地。但恐怕沒人知道,康熙帝的景陵是在一個大水坑中修建起來的。作為堂堂“千古一帝”的康熙,為何死後甘願屈身於大水坑中呢?

康熙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深水潭裡?背後的原因太震憾

相傳康熙即位後,並沒有象其它帝王一樣馬上做“身後事”——修建陵寢。直到康熙十三年,他才派出了大學士、禮部官員和欽天監去為自己尋找建陵之地。

按照子隨父葬的習俗,相關的考察官員們來到了康熙帝父親順治帝的陵寢所在地昌瑞山勘探陵址。就這樣找啊找,找了整整3年,考察官員終於位於順治帝孝陵東南2千米的地方找到了一塊群山簇擁、綠水環繞、松柏常青的“風水寶地”。

康熙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深水潭裡?背後的原因太震憾

然而就在大家興奮不已的時候,二個讓眾官員為難的問題出現了!在這塊風水寶地的正中有口面積約畝許的深水潭。據當地百姓說,深水潭深不見底,深水潭的底部和陵區南面的龍門口相通,兩水合為一體,水下常有蛟龍出沒。每當遇到大旱,百姓們便來這深水潭求雨,十分靈驗,有求必應。

後來昌瑞山被劃為了皇家陵地,他們才不再來此求雨。聽完當地百姓的講述,官員們便將此事連同考察的結果一起寫成帖子呈給了康熙帝。

康熙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深水潭裡?背後的原因太震憾

第二年春季,康熙帝借春祭之名,來到了昌瑞山。拜謁父親順治帝的陵寢後,在大臣們的陪同下,康熙帝來到了那塊萬年吉地。

康熙帝細細掃視了下,發現這裡確實如同官員們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山水相宜的絕佳寶地。而那口深潭位於兩道山溝的匯合處。山溝陡峭,水流湍急,天長日久的沖刷,必然在這個匯合處衝擊成潭。

一遇到陰雨天氣,雨水滿溢,水面自然就會很寬,加上週圍山高林密,遮擋了光線,潭水肯定顯得深不見底。不瞭解情況的農民很自然就會臆想出與龍門口相通、水下有蛟龍等軼聞,實在不足為奇。

康熙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深水潭裡?背後的原因太震憾

康熙皇帝查看完畢之後,沒有說一句話,考察官員們心裡已然明白了什麼。果然,第二天,康熙帝便宣佈在那裡建景陵。

據悉,景陵動工之日,原來深不見底的深水潭居然縮小的只剩下半畝了,這讓奉命建陵的大臣和工匠們驚訝不已。工匠們晝夜不停地舀幹了剩下半潭水後,馬上修建起來。歷經6年的時間,景陵終於建成了。

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病逝於京西暢春園,隨之被葬入了清東陵中的景陵。

康熙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深水潭裡?背後的原因太震憾

然而,康熙皇帝死後並沒有如願以償的“以享天年”,因為在迄今為止近300年的時間裡,他所安身的景陵屢遭劫難。

公元1932年正月,景陵地面建築中的東朝房和西朝房先後燃起大火,幸虧撲救及時,才渡過一劫。然而,起火原因卻沒有查明。

公元1905年三月,景陵的隆恩殿上屋簷的簷部火光沖天,守陵官員急忙打開大門,衝進隆恩殿內將6塊神牌抱了出來,等守護的士兵趕來時,整個隆恩殿已被燒成了灰燼。事後,光緒帝下令徹查此事,結果依然毫無線索,杳無音訊。

康熙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深水潭裡?背後的原因太震憾

除了無名之火讓景陵殘破不堪,猖獗的盜墓賊的光顧讓景陵遭到了滅頂之災。1945年,當地一位姓張的盜墓賊帶領300多名小弟,對景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當塵封了200多年的地宮被打開後,無數奇珍異寶被掃蕩一空。而“千古一帝”康熙和4位皇后的遺骸被盜墓賊從棺槨裡拋出來,散落在地溝裡,慘不忍睹。

這麼看來,康熙皇帝的“身後事”還是沒有選好啊!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