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朝導致中國落後了嗎?如何評價明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考察一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這屬於宏觀歷史範疇,也就是所謂的“大歷史”。評價明朝,我們需要把明朝放入大歷史背景中進行研究。

本文從政治、疆域、科技、文化幾個方面簡述一下明朝。

政治上:進入了極端皇權專制時代,最終異化為皇權外包

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職位,六部等各個政府部門的工作直接向皇帝彙報,由皇帝親自運籌帷幄,居中協調管理。延續了幾千年的宰相制度壽終正寢。

皇帝總攬朝政的好處是:所有權力都在皇帝手裡,皇帝處在核心中樞位置上控制一切。

但這個制度也有一個明顯的壞處:並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像朱元璋、朱棣那樣精力旺盛、能力強大,如果皇帝本身能力不足,或者心不在焉,那就會導致國家政治運轉不靈。

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有辦法,把權力進行外包。這種外包,當然不能包給外臣,皇帝本身就要防止外臣權力過大;要包就包給皇帝信任的內臣--宦官,或者秘書(即大學士)。所以,明朝盛產權宦和權臣,其根源就在於無法始終保證皇帝的能力和精力足夠。當皇帝本人無法履行核心中樞、最後決策人的職能時,只好委權給宦官或秘書。

是明朝導致中國落後了嗎?如何評價明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這個制度還產生了另一個連帶後果:國家政治制度這個體制對皇帝個人的要求很高,國家大事情多,因此,皇帝個人的權利空間在理論上就被大大壓縮了。

這就好比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有一個人兼任,因此他大事小事都得管。如果公司小的話,那情況還好,事情不多,董事長兼總經理還能有個人的時間和興趣愛好。如果公司大了,或者公司遇到了業務面臨劇烈競爭等情況,那公司的事情規模就大大增加,很可能件件都是急事、要事,都需要董事長兼總經理及時決定。那麼,這就把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個人時間壓縮了,甚至加班加點也忙不完了,個人時間徹底消失了。

大明皇帝就面臨這種局面,制度上要求皇帝事事要管,但是皇帝自己想發展點個人的興趣愛好,比如木工活、當個商人、扮演個將軍之類的,就沒時間了。沒時間怎麼辦,那就壓縮辦公時間。因此,我們看到明朝有不少皇帝,搞點個人愛好,結果被大臣上疏批評。因為大臣們認為,皇帝在盡到制度要求的管理國家責任之前,是不能用個人愛好來影響國家大政的。皇帝也不幹啊,既然你批評我,那我乾脆不上朝了。

明朝的奇葩政治現象,其根源就在於此。

疆域觀念上,從明朝開始,“中國”的疆域範圍被擴大了

傳統觀念認為,中原漢地才叫中國。而從明朝開始,這個觀念被改了。

明朝在承認元朝正統地位的前提下,向北元和周邊各原來的朝貢國宣佈:只要是原來元朝統治的區域,都是中國舊疆。這就把“中國”的疆域在觀念上擴大了,明確地認同了漢族和少數民族地區都是中國疆域的概念。

朱元璋在祭奠常遇春的祭文中說:“底定中國封疆,自昔正統之君,少有得其全者,今朕全有中國,爾功懋焉。”洪武三年,朱元璋賜書北元統治者稱“況元雖夷狄,然君主中國,且將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之興亡自是氣運”。

明朝在派遣使者宣告周邊各國時,也是到處宣稱恢復中國舊疆的。在賜高麗的璽書中,朱元璋說:“朕荷天地眷祐,授以文武,東渡江左,習養民之道十有四年,其間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粵,戡定八番,北逐胡君,肅清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今年正月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惟四夷未報,故遣使報王知之”。接著使者四出,“遣使外夷播告”明朝建立,這道璽書連續被賜於琉球國等海外諸國,強調明朝“奠安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

觀念上改變了,明朝在行動上也是這麼幹的。在平定雲南的過程中,明朝始終認為雲南是中國舊疆,必須劃入大明治下,因此派大軍消滅了蒙元遺留的梁王,接著又消滅了當地想要自立對明稱臣的少數民族反叛力量,最終雲南被收復。今天雲南的疆界就是那時底定的。

朱元璋始終強調“朕全有中國”,明確了明朝承襲了元朝建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中國,並非傳統狹隘的“中原”。這個觀念的突破是從明朝開始的。

是明朝導致中國落後了嗎?如何評價明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科技上:進步很少,開始落後於西方

這裡我們通過耶穌會士的眼光來看一下明朝科技的一個方面:天文。

1565年,8名葡萄牙耶穌會士申請進入明朝傳教,被明朝拒絕了。後來直到1580年代才真正進入中國。他們帶來了當時西歐最新的科學知識和觀念。到明末時,天主教在中國已經有了一定影響力,尤其是徐光啟入教後,天主教在中國精英分子中傳播迅速。

耶穌會士以其天文知識被邀請進入明朝欽天監,幫助明朝重新編訂曆書。他們的工作成果是:在徐光啟主導下,編成了一本《崇禎曆書》。可惜書成之後沒幾年明朝就亡了。

耶穌會士分別在南京和北京看到了明朝欽天監所使用的儀器,他們對中國天文儀器的製作精良誇讚不已。但是,他們也直言不諱地指出,這些起碼落後西方200年了。沒錯,明朝製作的天文儀器和應用理論都來自元初郭守敬,已經有300多年沒有改進了。大明的歷書與實際的天時天象偏差越來越大,所以才有修訂曆書的迫切需要。

上面這個例子是一個縮影。

當西方忙於冒險並促進了科技迅速發展時,明朝依然保守,在科技上沒有什麼發展進步。比如火器方面,葡萄牙人帶來的紅夷大炮就是比明朝的先進,射程更遠,打的更準。

落後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後了還故步自封,不願意正視落後,不願意虛心學習。

是明朝導致中國落後了嗎?如何評價明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文化上:只以朱熹儒學為正統,以八股取士,極大地限制了思想

文化方面與政治制度關係密切。

朱元璋為了控制民眾的思想,就把科舉考試範圍侷限在朱熹儒學裡。後來竟然進一步發展成八股文,只要按照固定格式答題就行,不許學生髮揮。​這樣民間的思想創造力就基本被遏制了,甚至說被扼殺了。

明朝限定朱熹儒學、以八股取士,導致了中國社會思想的“結晶化”。

物質在氣體或液體狀態時,其形狀、性狀是很有彈性很活潑的,而一旦結晶,就被固化了。固化之後,形狀難改、性狀更加難改,沒有高溫高壓的條件,很難改變固體的形狀和性狀。

中國文化到明朝時就經過了這樣的結晶過程。原來漢唐氣象萬千、海納百川,宋朝不說有多宏大,但思想自由還是有的,但到了明朝,一下就把中國文化思想固化了。

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一下子被限制住。政策導向遏制了絕大部分人的思想和能力發揮,剩下的極少數人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做。中國接下來的四五百年,就被限制在這固化的氛圍裡了。怎能不落後呢。

是明朝導致中國落後了嗎?如何評價明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結語:明朝形成這種局面是有前因的,需要客觀看待

明朝的諸多變化,是從唐朝到宋朝劇變趨勢的延續。宋朝開始重文抑武、加強皇權,到了元朝則進一步增加了嚴厲的等級制,因此,明朝形成這些制度和變化都是有原因的、有其歷史傳承的,不能孤立地就說明朝導致了中國落後。後來的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後,更加緊了一些,這也不能說全是它自身的原因。

明朝,是中國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的一種極大概率事件。本文沒有涉及經濟,其實明朝立國時因為缺乏白銀,也就是貨幣,因此不得不搞了類似計劃經濟的限定民籍制度。這些都是促成明朝制定制度的歷史約束。明朝作為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它的特性不是憑空形成的。

研究歷史,與我們研究任何事物都一樣,需要我們把它放到一個背景環境中去看待,這樣我們的觀點才不會偏離真相太遠。

(完)

以上是凌煙閣邊看歷史今天的原創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