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城一中81届校友雷天晓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工程硕士,人体解剖学教授,现任职于湖北职院医学分院

至2015年6月,侄儿参加孝感市中考后顺利被应城一中正式录取为止,我的家族成员中,从姑妈这一辈算起,先后有5人进入应城一中学习深造,我们一家三代历经半个世纪与应城一中结下了“不了情”。

我的祖父解放前经营小生意,解放后土改划分阶级成分时,被划归为“地富反坏右”之列。父亲刚满15岁,高小毕业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1970年9月父亲被三合小学聘为民办教师,十年后经考试转正为公办教师,一直在三合小学担任语文、数学、音乐教师,直至退休安度晚年。

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那时候,姑妈年龄小,坚持上学。1964年3月,姑妈就读于原应城县西河中学(应城一中的前身),至1967年2月毕业,她是家族中第一个考入应城一中的成员。姑妈先后在三合地区小学、中学及安陆环城中学任教直至退休。

1977年3月,党中央决定恢复“文革时期”中断了10年的全国高考制度,推翻之前实行的“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错误决定,父亲从广播、报刊上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郑重地告诫我们兄妹四人:“要好好学习,今后国家将不再考虑家庭成分了,只要刻苦学习成绩好,就可以通过参加高考上大学,我们这一辈未能实现的愿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了!”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尾声,全国上下基本上是物质极度贫乏,城乡差别不大,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当时的社会阶层贫富差距,恩格尔系数大约为0.3。因此,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当纯洁、融洽,课余时间无非就是打篮球、滚铁环、跳大绳、捉迷藏、看小人书、看电影和“八个样板戏”,大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快乐的中学时光。

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1979年6月,我参加应城县中学毕业统考,很幸运地被应城一中正式录取。9月1日一大早,父亲帮我清理好行李物品(一只旧木箱存放的换洗衣服及被子行李),和我一起乘坐三合至应城的班车到一中报到,办理好入学手续,交待完相关注意事项——遵守校纪校规、和同学们处理好关系、自己动手洗衣晾晒等,父亲就急匆匆地返回了老家,继续他的小学教学工作。

当时高中一年级分为六个班:一至三班为农村生源班,四至六班为城镇生源班。我被分在一(1)班,班主任钱世道,任课教师包括:钱世道(语文),咸宁地区嘉鱼县人;刘德林(数学),荆门市钟祥县人;潘祥健(物理),应城本地人;曾奇书(化学),来自广东省,操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徐海镛(政治),应城本地人;梁荫筠(英语),应城本地人,西南联大毕业的高材生等,这些老师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严于律己、兢兢业业!

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上排:程定鸿、陈梅生、韩阳生、王中喜、尹文生、樊梓柏、潘祥健、陈佳斌、许四清、董桃生;

下排:张希、李坚、刘德林、曾奇书、陈桂英、鲍德昭、张东娃、胡钜国、周昌峙、钱世道、徐拥军、孙丽蓉。(2019.6拍摄于老教师座谈会)

高中二年级开始,所有学生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重新分班,我分在二(1)班,班主任张清元,兼任我们的数学课老师,全班45名男生被安置在一个大教室改成的宿舍里面(戏称“大通铺”)。由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自清贫的农村家庭,大家相安无事地过着一成不变的学生生活:每周五天半上课,每天六节课,晚上两个小时自习或辅导,晚上9:30分熄灯,周六下午及周日休息;基本上每一个月回家一次,带足大米、咸菜及足够的生活费用(大约5元钱)按时返校,学校食堂平常的伙食:早餐是锅盔、馒头、稀饭;中午和晚上是萝卜、白菜、咸菜。1981年农历正月初四,高二学生返校报到,此时离三月份的高考预考约一个月的时间,三月中旬预考成绩出榜,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痛失当年参加高考的资格!


距离高考倒计时的100天里,大家都紧张地投入到功课复习和题海大战之中。

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7月7号至9号高考,我们的考场就设在本校,依稀记得第一天早上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戴着从姑父那儿借来的“上海“牌机械手表,手拿《准考证》按时进入考场,我所在的座位正好漏雨,请示监考老师后稍微挪了一下位置仍继续答题……随后的几场考试也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9号下午高考结束,我赶回到租住地“应城饭店”,清理好随身携带的物品,赶上了最后一趟末班车回到老家。

大约8月19号左右,姑妈带着高考《录取通知书》来到我家“报喜”,我的高考成绩为412分,与高考结束后自己估计的成绩相近(我估计的分数为410分),距离重点高校录取线差几分,最终录取到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考取大学的“幸运儿”!

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1991年应城一中状元、考取清华大学


1988年9月,我的小妹考取应城一中,1991年7月以应城一中“理科状元”(高考总分615分)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成为恢复高考以后应城一中第一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女状元”,一时成为应城县街谈巷议的美谈!小妹2005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理统计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

2001年7月,堂弟从应城一中毕业,考入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学习,2007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就职于上海某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6月,我的侄儿在参加孝感市中考后,也顺利地被应城一中正式录取,成为我家又一代人进入一中就读。

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江滩边,毕业38年再相聚(2017.4)

为了38年前的那一个约定,我们将于今年4月春暖花开的时节,相聚在东湖之滨,愿母校温暖而熟悉的气息赋予我们更多的力量,愿我们的老师更加健康长寿,愿我们的校友更加幸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一家三代与应城一中的“不了情”

雷天晓,应城市三合镇人,1965年12月出生,1979年9月至1981年7月就读于应城一中,1981年9月至1986年7月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临床医学专业,同年分配到孝感地区卫生学校(现更名为湖北职院医学分院)至今,期间于2009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工程硕士,人体解剖学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